“我是你的老同学××呀,我现在路上出了交通事故要去医院,麻烦你赶快给我汇款过来,账号是……”;“阿姨,我是你女儿的朋友,她出事了,快救救她吧!您赶紧往这个账号汇两万块钱……”类似这样的电话或短信,估计很多家长都接到过。可以说,骗子的手段五花八门,让一些鉴别能力和防范能力不强的人真假难辨,于是乖乖地听了对方的话,直到事后才明白原来自己遭遇了骗子,可是这时候已经为时已晚。
其实,骗子不光针对大人,他们利用现在手机普遍使用的现状,把矛头对准了年幼的孩子们。
那么,作为家长该如何防范呢?难不成为了躲避骗子不让孩子使用手机吗?
当然不是,孩子用手机可以方便和家长联系,对孩子和家长都有一定的好处,所以我们不排斥让孩子用手机,关键的是我们如何教会孩子正确使用手机,以防手机诈骗。
2009年9月的一天,家住北京市海淀区的一名学生露露接到邻居琳琳的电话,对方说自己的一个表姐明天要从老家安徽来北京旅游,表姐的职业是童星经纪人,她希望长相漂亮的露露能来和表姐见个面,见面地点就在某某酒店的一间客房内。
由于露露一直有当演员的想法,可是因为爸爸妈妈不同意,所以她也没有和演艺圈打交道的机会。这次,终于机会来了,露露开心不已,便爽快地答应了琳琳。
当天下午,露露又接到琳琳的电话,只听琳琳在电话里说,她的表姐在来京的路上出车祸了,伤势很严重,需要马上在当地医院接受治疗,可是因为表姐带的钱不够,而自己又在农村老家,没钱帮表姐,所以想让露露帮忙,希望露露先借给表姐1000元钱,说完,琳琳把表姐的银行账号告诉了露露。
露露是个热心肠的孩子,更何况这次是有可能帮自己踏上演艺之路的恩人有求于自己,所以,二话没说,露露就把自己平时攒下来的钱打到了琳琳告诉她的账号上。由于露露担心钱不够,还多汇了500元。
晚上的时候,露露想打个电话问问情况,结果琳琳的手机已经关机,之后又打了几次,一直关机。此时,露露觉得不对劲儿,她开始怀疑自己被骗了,于是,露露想跑到琳琳家去看个究竟,结果正遇上琳琳给她送刚采摘的樱桃,露露一下子愣住了,说:“你不是在农村老家吗?”琳琳很惊讶地说:“我一直在北京的家里啊,才没去老家呢!”
原来,给露露打电话骗钱的人冒充了琳琳,此时露露才知道自己真的被骗了。
也许让我们想象不到,现在骗子的手段无所不用其极,居然把骗钱的魔爪伸向了小孩子。事实上,利用手机或者短信来骗取钱物,是诈骗分子用网络或者其他渠道来窃取人们的相关信息,然后实施诈骗的新型犯罪手段,这对于一些成年人来说都真假难辨,那么对年幼无知的孩子来说就更是防不胜防了。
但是,在“魔高一尺”的现实中,如果能做到“道高一丈”,如果平时家长能多对孩子进行相关教育,那么犯罪分子就不会轻易得逞了。
1.让孩子知道诈骗分子常用的手机骗局
诈骗分子往往先从心理上“抓住”人的神经,比如,您在××活动中中了一等奖,奖品是欧洲十日游,或者,您的家人遭遇车祸,需要费用紧急治疗,等等。家长应该告诉孩子,当接到这样的电话或者短信时,先冷静下来思考一下自己是不是参加过什么活动,或者自己的家人有没有遭遇车祸的可能。这时候,可以给家长打个电话,但一定不要轻易相信对方的话。
2.孩子应该掌握的使用手机的安全知识
作为家长,为了避免孩子上当受骗,我们一定要告诉孩子一些诈骗者的伎俩和预防措施。比如:
①当接到陌生人的来电或者短信时,一定不要轻易相信,如果能听出对方明显地“引诱”自己,那么就尽快挂断电话,即使接到的电话是熟悉的号码,如果是不熟悉的人拨打的,也一定先弄清对方的身份。
②提醒孩子警惕“响一声”电话。家长们常收到那种打一下就挂掉的电话,这种电话是引诱我们重拨回去。但是,当回拨过去的时候,我们可能会听到预设的语音,这种电话往往会高额收费,因此,我们要提醒孩子,对于这样的电话一定不要回拨,另外,最好帮孩子下载一个手机号码归属地的软件,当看到来电显示,确定自己不认识那个地区的人时,就没必要回拨过去了。
③如果没有逃过骗子的“魔法”,真的上当受骗了,那么就帮助孩子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以争取把损失挽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