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有十个祸国殃民的坏宦官,称为“十常侍”,大家都很熟悉,赵忠就是其中之一。这里要说的赵苞和赵忠是堂兄弟,但他却与他的那位堂兄有着天壤之别。
赵苞生活在东汉后期的汉灵帝时代。那时,外戚和宦官交替做庄把持朝政,将朝廷上下搞得一团糟;皇帝则醉生梦死,卖官鬻爵,享受着最后的疯狂盛宴;农民暴动的熊熊烈火正在地下奔腾翻滚,等待着喷涌而出;而境外的鲜卑、乌桓等游牧民族也正虎视眈眈地觊觎着风雨飘摇的大汉王朝。
赵苞,字威豪,出生在甘陵东武城(今河北清河,山东武城和夏津交界处),他从小就有着“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远大理想,少年时即以勇武好义,孝顺父母而名扬乡里,并被州郡长官举荐为孝廉。东汉时期还没有科举取士制度,读书人若想步入仕途,有两条路可走:举孝廉或举茂才(就是我们熟悉的秀才,东汉时为避光武帝刘秀的讳改为茂才)。不久,朝廷派赵苞到广陵(今江苏扬州市)担任县令,他终于可以为民造福,为国尽忠,施展一下自己的远大抱负了。
赵苞的堂兄赵忠当时已是深受汉灵帝信赖的“十常侍”的领头羊之一,负责掌管朝廷文书,传达皇帝诏令。他和另一个大宦官张让狼狈为奸,把持朝政,把昏庸的皇帝玩弄于股掌之间,许多官员巴结“十常侍”唯恐不及,而洁身自好的赵苞却觉得赵忠的飞黄腾达是赵家的奇耻大辱,不但不逢迎巴结,而且以跟赵忠交往为耻。
然而,是金子总是会发光的,即使在天下大乱的东汉末年也不例外。任职广陵的六年期间,赵苞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深受百姓爱戴,而广陵境内则政教清明,年丰民富。赵苞的政绩得到了朝廷的肯定,他在熹平六年(公元177年)被提升为辽西郡太守。
和秦朝及西汉时相比,东汉的辽西郡面积已经大大缩水了,因为原辽西郡的东北部被新兴起的乌桓政权占为己有,而东南部则建立了辽东属国。赵苞到任之后,积极修缮城池,训练将士,开垦土地,安抚百姓,整个辽西呈现出万众一心、同仇敌忾的气势,鲜卑等境外游猎民族再也不敢轻易入犯了。
鲜卑族的酋长知道自己遇上了一块难啃的硬骨头,就开始撇开阳谋玩阴谋,在赵苞周围的人身上花心思。
按照东汉时期的官僚制度,地方官到任的第二年就可以把亲人家属接到身边共同生活。不幸的是,当赵苞派人去家乡接老母和妻子时,消息传到了敌方酋长的耳中,于是,他们设下了一个阴险狠毒的计谋。
那年冬天的十二月,赵苞的老母和妻子乘坐的马车赶到了离阳乐城(辽西郡政府驻地)不远的柳城境内(今属河北昌黎)。这时,一队鲜卑骑兵忽然现身,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劫走了赵苞的亲人。阴谋得逞的鲜卑酋长大喜过望,狂笑数声,而后立即下令押着赵苞的母亲、妻子作为人质去攻打阳乐城。
赵苞率两万兵出城与鲜卑人对阵,却万万没有想到自己的母亲妻子已经落入了敌人手中。鲜卑人把赵苞的亲人推到阵前,威胁母亲向儿子喊话劝降。赵苞见母亲被绑不禁心如刀绞,五脏俱焚,突然他精神一振大声对母亲说:“为子无状,欲以微禄奉养朝夕,不图为母作祸。昔为母子,今为王臣,义不得顾私恩,毁忠节,唯当万死,无以塞罪。”赵苞的母亲深明大义,远远地大声对儿子喊道:“威豪!人各有命,何得相顾,以亏忠义!昔王陵母对汉使伏剑,以固其志,尔其勉之!”之后,赵苞含泪下令进攻。鲜卑酋长原以为赵苞这个孝子会为了使母亲活命而低头投降的,就没做打仗的准备,所以,鲜卑人根本经不住东汉军兵的冲杀,顿时阵脚大乱,纷纷后退,一直逃到燕山以北才敢停下来喘口气。气急败坏的鲜卑酋长在溃逃的路上杀害了赵苞的母亲和妻子。
打退敌军之后,悲痛欲绝的赵苞将亲人的尸身装殓起来,泣血祭奠。然后,他向朝廷上奏本章,请求允许自己护送母亲和妻子的棺柩归葬故里。汉灵帝虽然昏庸,也被赵苞母子的事迹深深感动了,他派使臣前来吊唁,并下圣旨封赵苞为鄃侯(鄃,古地名,在今山东夏津附近)。
赵苞回乡办完丧事之后,痛心地对乡亲们说:“吃国家俸禄的官员如果因为私利而逃避职守算不得忠,牺牲母亲而保全忠义气节算不得孝,在忠孝不能两全的情况下,母亲为我而死,我感到非常愧疚,还有什么面目活在世上呢?”接下来的日子里,伤心过度的赵苞不停地呕血,终因心力交瘁而离世。
赵苞舍亲尽忠、舍命全孝的悲壮经历不仅在当时让在场者垂泪,令耳闻者叹息,两千年后的我们读之亦是荡气回肠,眼含热泪,不能自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