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能力,开发智力”,是各门学科所追求的目的。所谓“能力”,就是人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的一种个性心理特征。据心理家们研究:能力是由智力和各种特殊能力等因素构成的。其中智力据核心地位,而智力又是由异常繁多的因素组成,但在这诸多智力因素中,居于核心地位的思维能力。
因此,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在各科教学中均是至关重要的。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和训练学生思维能力呢?当然思维训练的方法是多样的。
启发学生联想以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是一种语言艺术。它所塑造的形象如果与造型艺术相比,其间接性是非常明显的。例如《陌上桑》中的秦罗敷到底是什么样子,需要学生通过想象才能“看到”。《荷塘月色》是怎样迷人的,谁能将其声、其色、其形以及其微妙的情趣,淋漓尽致地“画”出呢?只有借助联想和想象,才能使学生展开广阔的生活画卷,并从时代的高度提炼生活,从而养成深刻独到的形象思维能力。
再如,教学白居易的《忆江南》,由于诗词的语言的高度凝练,词中直接描绘江南春光的语言仅有两句,四十字。为了使学生有更丰富深刻的感受,可以引导学生发挥联想想象,领略江南美妙春光。江南“春水绿如蓝”,那么地方的春水呢?中原是“黄河滔滔混如泥”!东北是“冰天雪地刚解冻”!江南的春色是“红似火”,北方是“茫茫戈壁一片白”,“春风不度玉门关”!通过联想和想象,同学们对江南的春光印象就更加深刻了。
精心设计提问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思维是从遇到问题开始活动的。要想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严密性,就必须在“问题”上大作文章。力求提高“问”的质量,讲究“问”的艺术。这就要求教师备课时,要善于发现问题,并精心设计问题,以便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在教学中,可以采用以下几种主要方法。
(1)在课文重点难点上设问
引导学生深入把握文章主旨。比如教学《祝福》,深究一下,可以发现鲁迅先生,把祥林嫂的悲剧情节,都安排在春天里完成——丽春之日,丈夫祥林死去;孟春之日,祥林嫂被迫再嫁;暮春之日,痛失爱子;迎春之日(即大年夜),寂然死去。作者着意把这几个最关键、最悲惨的情节都放在春天里,与人们所追求的美好的春天,形成了强烈的反差。那么,造成祥林嫂悲剧的原因是什么呢?此问一发,必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通过思考,方能准确的捕捉到:祥林嫂的悲剧内涵——封建礼教和封建宗法势力的压迫和毒害,这就是作品反封建的主题深刻性之所在。
(2)在学生认为浅显的地方设问
比如讲《回延安》,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作者虽曾在延安生活过,但他的老家并非延安,诗人用“又来延安”,不是比“回延安”更准确吗?问题一出,学生顿思,最终可以悟出:回延安——正是把延安看成养育自己的母亲,一个“回”字,寄托了作者对延安的无限革命深情。这样设问,可以改变学生读书“不务精思”的不良习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从设问答案中领悟原理
例如教学《故乡》,学生提问,文中的“我”是不是作者本人。我们可以不急于回答,而是接着提出一个问题:《孔乙己》中的“我”是酒店伙计,鲁迅卖过酒吗?学生由此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小说中的“我”是作者根据生活原型塑造的艺术形象。写实性的文学中的“我”可以是作者本人。
(4)运用“归谬法”设问
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并改正错误。如我们教学《向沙漠进军》,提问学生什么叫“地下水”?学生回答:地下水就是地面上的河流渗入到土壤岩隙中的水。我们可以先不要作肯否,接着提出另外一个问题:一定是地面上的河流渗入的吗,如果沙漠上没有河流呢?这就是运用归谬法转化而来的。在教者点拨下,学生就可以得出正确答案:地下水是地面河流和降水渗入岩隙逐渐形成的。
当然,提问的艺术是探索不尽的。以上所举的仅是一二而已,远不能囊括其全部。但可以肯定,精巧的设问,不但可以使学生在训练过程中把握课文,更重要的是能够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借助“发散”与“聚合”培养学生
大纲要求教师“通过多种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鼓励他们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而创造性思维活动大体上有两种形态:其一是学生自身无法预控的“灵感迸发式”的思维活动,另外是学生可以自己驾驭的“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有机结合的创造性思维活动。从写作角度而言,发散思维就是针对一个命题或几个简短的材料,展开多层次,多角度的思考。所以,要进行发散思维训练,就必须对其带有规律性的东西进行思考。
(1)内涵性思考
人们在面对一个命题或几个材料时,首先思考的便是它们的内涵。比如“谈美”这个命题时,可以引导学生就其内涵来思考。便可得出诸多义项:美是和谐,美是恰当,美是完善,美是关系,美是生活……。美是人对具体事物本质的抽象化,其内涵极其繁多,学生写作时,可以任其一个义项加以展开联想。
但是,就中学生来说,探索事物本质属性,恐非力所能及,因此,我们不妨可以从第二条路线去引导学生思考。
(2)外延性思考
这种思路主要是对命题的的概念所反映的那一类事物,做尽可能广泛的思考。仍以“谈美”为例。就其外延来说,学生就容易的多了,绝不会无从下笔了。因为“美”的外延异常广阔,比如,气象万千的自然美,五光十色的生活美,令人心醉神迷的艺术美。而每一部类都有许多可以描写的内容。学生可以从中选取自己有独特感受和见解的东西来写。这样就不致与落入俗套。
(3)逆向性思考
这种思考方式,它冲破思维定势,发挥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我们在写作教学中,可以鼓励学生“标新立异”。例如,开卷有益——开卷未必有益,近朱者赤——近朱者未必赤,没有规矩成方圆——没有规矩也能成方圆等。学生的见解不无道理,而且具有独到之处。
(4)互渗性思考
万事万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写作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辨证思考,从而进行立意和构思。例如“苦与乐”这一命题,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拓展联想,古今中外无数伟人、大家他们的人生经历,无不展示崇高的苦乐观和人生观。再如“树木、森林、气候”这个命题。学生可以联想到个体与集体的关系。这样辨证的互渗性思考,可以写出立意新颖而又深刻的文章来。
聚合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第二阶段。它是针对发散性所产生的众多义项进行比较、鉴别并从中概括出最佳的一种思维过程,它是发散性思维的继续和延伸,下面简要述说应该遵循的三条标准和原则。
必须有较高的社会价值。
必须与作者自身的经历和体验有密切联系。
必须有所创新。但是三者不是孤立的,如果把它们有机结合,就是最佳义项。
总之,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思维活动,激发学生思维的活力,指导学生运用各种思维活动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所以,语文教学,不但要领着学生“进入”课文,还要引导学生“走出”课文,使他们在“进”与“出”的过程中,获取开启智慧大门的钥匙,并且能由已知领域向未知世界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