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包括对学生进行道德素质教育、文化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身体素质教育、科学素质教育等等。其中在学校生物课堂上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是生物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
在学生物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的培养,重要的是在学生获得生物学基础知识的同时,重视科学思维的培养;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重视探索能力的培养和科学方法的培养。科学素质的培养应始终贯穿在科学知识的获取过程中,而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因而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是学生物教师需重点研究的课题。
精心设计课堂结构,培养科学思维能力
教师给学生传授知识的依据是教材,但教材编写主要侧重于知识的系统性,不一定适合科学思维的过程,也不一定适合教学结构。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应对原教材进行深入研究,在其逻辑结构的基础上,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巧妙的构思,重新组合和设计,以形成独特的教学逻辑结构,揭示科学思维过程,使之尽可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能力。
精心质疑,培养科学探索能力
科学研究过程其实质就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也就是科学的探索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导作用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善于从教材内容和学生心理状态出发,采用各种方式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创设探索的情境,激发学生思考和探索的欲望,从而达到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索能力。
重视科学发现的讲解,了解科学研究方法
在生物教材中有许多内容涉及到科学发现过程。在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重视科学发现过程的讲解和归纳,模拟或设想当时科学家探索科学真理的情境,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能够感悟科学家的思路,总结他们研究科学问题的一般原理和方法,有助于学生了解生物科学的研究方法。
当然在学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方法和途径是很多的。例如,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努力进行探究式教学,强化实验课等等,均不失为好的形式和方法。但是鉴于目前学生物课的地位,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优化课堂结构,精心设疑,重视科学发现过程的讲解,无疑是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