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企业在实施激励措施时,并没有对员工的需求进行认真的分析,“一刀切”地对所有人采用同样的激励手段,结果适得其反。
——福特汽车创始人亨利·福特
2005年6月,在德克罗尔研发中心,笔者见到了这样一个现象,德克罗尔研发中心将全体员工简单地“一视同仁”,对科技人员和工人采用同样的激励手段:奖金加表扬。科研人员得不到实质的尊重和应有的地位,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打击。
有一位热心钻研的科研人员张力浩,经过五年的辛勤劳动,取得了一项科技成果,并申报了国家专利,当然也得到了德克罗尔研发中心领导的表扬和物质奖励,张力浩曾多次向主管领导反映,认为该专利有很好的市场前景,肯定能为德克罗尔研发中心带来丰厚的利润,不管张力浩怎么反映,每次都无功而返,因为德克罗尔研发中心的主管对于这项成果的市场推广根本就没有放在心上。
后来张力浩不久就离开了德克罗尔研发中心,自己与国外的一家生产厂家合资生产,市场反映非常不错,经过几年的发展,张力浩并购了德克罗尔研发中心,重新制定了一套激励机制,后来的德克罗尔研发中心研发能力达到了国际水平。
上述案例说明,对于不同的个体应当具体分析,采取不同的激励方法。因为张力浩需要的并不只是奖金和表扬,他追求的是事业的成就感。确实,有的企业在建立起激励制度后,员工不但没有受到激励,努力水平反而下降了。原因是没有辅以系统科学的评估标准,最终导致实施过程中的“平均主义”,例如评优中的“轮庄法”、“抓阄法”等等,打击了贡献大的员工的积极性。奖金本来是激励因素,可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偏差,使员工产生不满意感,反而抑制和削减了员工的努力水平。
事实上,在激励实施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公平原则,让每个人都感到自己受到了公平对待,必须反对平均主义,否则激励会产生负面效应。
在企业管理实践中,如何对企业中个人实施有效的激励,首先是以对人的认识为基础的。从一般意义上说,凡是能够促进人们工作或调动人们工作积极性的因素,都可称为激励因素。事实证明,不同的激励,就会有不同的效果。
某老板接到一桩业务,有一批货要搬到码头上去,又必须在半天内完成。任务相当重,手下就那么十几个伙计。
这天一早,老板亲自下厨做饭。开饭时,老板给伙计一一盛好,还亲手捧到他们每个人手里。
伙计王接过饭碗,拿起筷子,正要往嘴里扒,一股诱人的红烧肉浓香扑鼻而来。他急忙用筷子扒开一个小洞,三块油光发亮的红烧肉焐在米饭当中。他立即扭过身,一声不响地蹲在屋角,狼吞虎咽地吃起来。
这顿饭,伙计王吃得特别香。他边吃边想:老板看得起我,今天要多出点力。于是他把货装得满满的,一趟又一趟,来回飞奔着,搬得汗流浃背……
整个下午,其他伙计也都像他一样卖力,个个挑得汗流浃背。一天的活儿,一个上午就干完了。
中午,伙计王不解偷偷问伙计张:“你今天咋这么卖力?”张反问王:“你不也干得起劲吗?”王说:“不瞒你,早上老板在我碗里塞了三块红烧肉啊!我总要对得住他对我的关照嘛!”“哦!”伙计张惊讶地瞪大了眼睛,说:“我的碗底也有红烧肉哩!”两人又问了别的伙计,原来老板在大家碗里都放了红烧肉。众伙计恍然大悟,难怪吃早饭时,大家都不声不响闷笃笃地吃得那么香。
从正面想一想,这种精明其实是一种很用心的激励手法——让每个人都感到激励!“如果这碗红烧肉放在桌子上,让大家夹来吃,可能就不会这样感激老板了。同样这几块红烧肉,同样几张嘴吃,却产生了不同的效果”,这是引人深思的一句话,对于管理人员来说,“怎样让大家吃红烧肉吃得有劲头”是个永恒的而且常新的话题——不同的人激励方法不同,同一个人不同时期激励方法也不同。千万不能墨守成规!要学会“因人、因时、因事激励”。
老板为什么要单独在每个人碗底放红烧肉,而不是端在桌子上大家共享?红烧肉单独放在每个人碗里产生的激励作用和放在桌上共享的激励作用,究竟哪个会更大一些?
我们知道,每个人都渴望被激励,在获得有效激励的时候,每个人都会因为这种激励而产生自豪感、成就感。故事中的老板这么做,意在激励每一个人,而那位老板的做法妙处在于,他让每个员工都感到这份激励只是针对自己。如果红烧肉放在餐桌上共享,激励的效果当然有,但是,一定比单独放在碗里而使员工获得激励的效果小。
这样说,有什么理由吗?用激励每个个体的形式起到提升团队绩效的激励手法,一定比用激励全员的形式起到提升团队绩效的激励手法更为有效。因为后者,激励手法单一,达不到激励每个个体的效果(个体对于激励的需求是不同的)。而达不到激励每个个体的目的,个人的绩效就不会最大化,个人绩效不能最大化,团队的绩效又如何能最大化呢?
有人可能提出,老板虽然使用的是前一种手法,即激励个体,但老板也是给所有的人红烧肉呀,这与放在桌上大家共享有什么区别?
的确,仅仅注重形式上的个体性是不够的,要知道,不是每个人都喜欢吃红烧肉的,就算每个人都说红烧肉好吃,但是吃的时间长了也会腻的,红烧肉的故事里,“红烧肉”只是一种象征,管理者在激励每个个体时,一定要把握每个人的不同需求,每个时期的不同需求,只有这样,好的形式结合有针对性的内容才能起到最佳的作用!
从对管理思想发展的回顾中可以看出,激励思想和措施经历了下列变化。
从着重外部控制(恐吓与惩罚为主)转向从内部引导(满足雇员内在需要)。
从使用硬性措施(严格控制)转向软性管理(培养让员工自觉自发的环境)。
从依赖相互独立的激励措施转向整体配合的激励策略。
从只注重短期激励效果发展到短期效果与长期效果并重。
从他励思维方式(由管理者激励下属)转向自励思维方式。
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自身的发展激励因素也在不断地变化。在不同的组织结构中,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甚至在每个人的不同发展阶段,激励因素也会有所不同,对激励因素的分析,将有助于设计有效的激励机制。
在广东的工厂的雇员绝大多数是外来务工人员,也有一些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公司对待这两类雇员的激励做法是截然不同的。外来务工人员从事的工作只是简单的装配,公司按照他们工作量的完成情况给予薪酬,除此并无其他奖励。而对于那些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公司除提供高工资外,还有许多福利待遇,如低租金的公寓,各种福利保险等,同时还有许多培训的机会,更重要的是,公司要他们提出希望得到的奖励,并尽量给予满足。
公司采取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激励措施是有其道理的。从外来务工人员的个人需求来讲,采用物质激励会更有效。从公司利益考虑,从事简单劳动的外来务工人员,创造的价值较低,人力市场供应充足,对于外来务工人员采用物质激励是适用的和经济的。相反,高层次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来自于内在精神方面对成就的需要更多些,而且他们是企业价值的重要创造者,公司希望将他们留住。因此公司除尽量提供优厚的物质待遇外,还注重精神激励(如优秀员工奖)和工作激励(如晋升、授予更重要的工作),创造宽松的工作环境,提供有挑战性的工作来满足这些人的需要。
激励也要因人而异,每一个员工都有自己的独特的价值观念与奋斗目标。因此,优秀的管理者必须熟悉员工的类型、了解员工的需求,激励,也要因人而异。
(1)雄心勃勃型:增加相应的工作责任
雄心勃勃型员工的格言是:“我要不断超越并愿付出相应代价。”雄心勃勃型员工最关心的是自己的地位、特权、发展机会。当他们不得不沿着阶梯缓慢前进时,有可能同时转到另一领域来增加自己所承担的责任,以此来获得满足感。
(2)独立思考型:给予相对的自主权利
独立思考型员工属于那种“希望自由选择并决定工作”的人。不管是受雇于他人还是自己创业,这类人都希望独立组织自己的工作。他们不看重规章制度,不愿在办公室里待得太久。他们喜欢以自己的方式去行动,厌恶在别人的管束下工作。
(3)个体发展型:创造理想的锻炼机会
个体发展型员工的格言是:“我因学习而快乐。”个体发展型员工在选择自己的工作时,往往以能否锻炼提高自己为重要指标。毫无疑问,这些人并不是天生的冒险家。但是,如果工作能提供锻炼提高的机会,他们就有可能采取冒险行动。
(4)生活设计型:提供弹性的工作时空
生活设计型员工信奉的格言是:“工作是为了更好地生活。”生活设计型员工希望拥有弹性的工作时空,希望能理想地平衡工作与家庭的关系。他们往往通过努力工作来获取报酬,以便获得足够的时间与财力去享受或安排自己的生活。
(5)返璞归真型:调整个人的奋斗目标
返璞归真型员工的格言是:“我就是我,我要成为我自己。”返璞归真型员工不愿放弃自己的个性,也不愿为了遵从规则而失去放飞个性的机会。他们富有创造力,但当管理者要求他们必须服从众多的规章时,就会发现他们很难管理。
(6)团队合作型:营造融洽的合作气氛
团队合作型员工的格言是:“我需要与人合作,我是团队中的一员。”团队合作型员工对团队有一种特别的忠诚。对他们来说,与团队的其他成员晚上出去喝杯啤酒将是令人惬意的事。他们认为,与人合作是工作中最重要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