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作家的浪漫一代》英文原著是根据我在哈佛大学的博士论文删节改编而成,论文于1970年写完,书于1973年出版,距今已有三十多年,早已成了明日黄花了。
承蒙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领域的各位同行学者不弃,早在70年代即有人分章摘译,尤其是内中的郁达夫和徐志摩部分,但因种种原因,此书的中译本一直未能面世。在此要特别感谢香港中文大学的王宏志教授,在他百忙之中重新组织了一个"翻译班子"把全书译了出来,并交由陈子善先生安排出版,令我不胜荣幸。但也有点汗颜,总觉得这本旧作早已过时,不值得重读,又没有用任何文学理论,当时全是闭门造车的成果。我的指导教授史华慈对我特别爱护,论文照章全收,而另一位导师费正清教授则仅建议我把原来的一千余页的论文删减一半始能出版。如今这两位恩师皆已作古,我也刚从哈佛的教职退休,非但整个世界变了--全球化的资本主义浪潮早已席卷一切--而且文学研究的学术典范(paradigm)也变了:文学研究和文本细读已被摈弃,代之而起的是"文化研究"。然而,对我而言,文学仍然是历史的一部分(或可谓是历史的"表征"),而历史也依然蕴藏于文学之中,二者互为表里,密不可分,在中国的文化脉络中尤其如此(这是否是文化研究,暂且不论)。此书写的虽是历史--五四时期作家的浪漫心态--但用的却是文学的体裁,文史不分家,我至今仍视为做学问的座右铭。
书中的第一章讨论的"文坛"和"文人"两个概念,今日早有学者MichelHockx以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P。Bourdieu)的理论将之重新处理。徐志摩的部分也有梁锡华的专书补足;郁达夫则有"文革"后上海年轻学者许子东的第一本轰动全国的著作;而革命浪漫传统的研究(也可能是本书最弱的一章)也后继有人:刘剑梅最近在美出版的英文著作《革命加恋爱》(夏威夷大学出版社,2003年),更把这个动人的故事讲到现在,并侧重"女性身体"的层面,因此也反照了拙著的另一个缺陷:没有专章讨论女作家,也没有关注女性的角度。
中译本自序中国现代作家的浪漫一代不论如何浅陋,本书仍然是我个人心爱的一本著作,因为在研究和写作的过程中,我竟然走火入魔,不知不觉地也步"五四"先人--特别是徐志摩--的后尘,开始浪漫起来,甚至在自己的第一本中文著作《西潮的彼岸》中大加发挥,把个人感情上的心路历程作为写作的主旨,甚至建立了一种文风,也真是"情"胆包天,不亚古人。现在看来,连这种自我探索的情操表现也被当今更露骨的"欲望"描述所取代。我不能说这是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只能说当身体取代心灵、商品取代艺术品之后,文学研究变为(批判式的)"文化研究"也成了一种必然的现象。
走笔至此,我也不必再为这本旧作自辩了。有心的读者--特别是初入门的大学生--或可把这本"学术专著"作为历史故事来读,如果仍觉余味犹存,我就心满意足了。
是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