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做“问心有愧”的事,否则就要花更大的代价、更多的时间来后悔和弥补。
孔子说:“君子慎独。”意思是说,即使一个人独处时,也要克制自己,不要做失道失德的事。
《礼记·中庸》也说:“道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慎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意思是说,道德原则是一时一刻也不能离开的,要时刻检点自己的行为,警惕是否有什么不妥的言行而自己没有看到,害怕别人对自己有什么意见而自己没有听到。东汉人郑玄曾注解说:“慎独者,慎其闲居之所为。”对此,刘少奇曾解释说,一个人“在独立工作,无人监督,有做各种坏事的可能的时候,他能够‘慎独’,不做任何坏事”。在今天,人们一般理解为:“在独处无人注意时,自己的行为也要谨慎不苟”。
一般的人很难做到“慎独”。多数人在公开场合,在大的问题上,由于法制、舆论的压力,不能不检点约束自己的言行;但在独处无人监督时,或者在细小的问题上,人们就容易放纵自己,暴露出自私、丑陋的一面,做出一些有悖道德伦理的事,这大都是因为没能做到“慎独”。然而这些明知是在做错事的人往往因“问心有愧”而终日不安,忧心哪天真相被人发现,害怕自己会得而又失。
从前,有一户富人家请了一个帮工。这个帮工平时工作很勤劳,为人也很实在。他总是把家里收拾得井井有条,深得老板全家人的喜欢。
时间长了,老板也喜欢他,就想多给他一些工钱,可又怕别的帮工心里不服,说三道四,就想出了一个巧妙的办法。在那年梅雨季节过后,谷仓里的粮食要搬出来晾晒,老板就在谷仓里放了一锭银子,然后点名让他去晒粮食。
帮工看到了银子,心里一动,将它放起来收好。粮食晒完了,老板见银子没了,就知道是被帮工“捡”到了。老板对自己的做法很满意,他觉得,这下既表达了自己对他的心意,还不声不响,想必那帮工来年的工作一定更加努力了。
可是老板错了!从那天起,老板发现,那位帮工不但没有更加努力,反而做起事来远不如从前,天天心神不宁、丢三落四的,往日开朗的笑容也很难见到了。原来,这位帮工“捡”到银子后,开始了思想斗争,这锭银子到底要交给老板呢?还是自己留下呢?按理说,“捡到犹如买到,当官都取不了”。可是,他又认为,老板平时待他不薄,这锭银子还是应该还给老板。在这种思想斗争下,帮工被折磨得魂不守舍,干活时也难免分心。
老板想了想,就找到帮工对他说,“我前几天在谷仓里掉了一锭银子,你那天晒粮食的时候看见没有?”帮工一听,忙说:“看到了看到了。”然后如释重负地把银子交给老板。
从此,他又恢复了原来的状态,干起活来又快又好,人也跟着活跃起来了。
那些做了坏事的人之所以难以轻松快乐,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心中有鬼,因此寝食难安,饱受折磨,在这样的折磨下,日子怎么会好过呢?长此以往,还会导致身体机能发生变化,怎么可能会有健康的身体呢?结果,常常因心理压力过大短命而亡。早知这样,当初又何必去做那些坏事呢?
在《后汉书·杨震传》中有一则“暮夜无知”的故事:
杨震被任命为东莱太守,赴任时途经昌邑,以前被他推荐为昌邑县令的荆州秀才王密夜晚来拜见,想送给他十斤黄金。杨震不收。王密便劝他说:“这大半夜的不会有人知道这件事的。”
杨震义正词严地说道:“天知,神知,我知,你知,你怎么能说没有人知道呢!”
王密很惭愧,只好灰溜溜地告辞而去。
一个真正有道德的人在独自一人、无人监督时,也会小心谨慎地不做任何不道德的事。
坚持“慎独”,在“隐”和“微”上下工夫,即有人在场和无人在场都是一个样,不让任何邪恶念头萌发,才能防微杜渐,保持自己高尚的品质,才能让自己的心灵得到真正的放松,永远不会为担忧所累,也不必为此花精力和心思。
经验之谈
朱元璋的军师刘伯温这样自勉:“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问心无愧”不仅是对别人有所交代,更是对自己内心的审视。做到了这一点,即使你还有一些遗憾,也依然能靠保持轻松快乐的心情,在夜深人静、独处一室时安详地享受那满天的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