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意义就是好好活,好好活有意义。”
——《士兵突击》
在网上流传着一道很有趣的计算题。如果把从A到Z的26个字母分别对应为数字1到26,那么就会得到这样一些算式:
Hardwork(努力工作):H A R D W O R K=8 1 18 4 23 15 18 11=98
Knowledge(知识):K N O W L E D G E=11 14 15 23 12 5 4 7 5=96
Love(爱情):L O V E=12 15 22 5=54
Luck(好运):L U C K=12 21 3 11=47
Money(金钱):M O N E Y=13 15 14 5 25=72
以上五项都是我们认为很重要的东西,但却都没有达到圆满的程度。可如果来计算ATTITUDE(心态)这个词的算式,奇迹终于发生了!
A T T I T U D E=1 20 20 9 20 21 4 5=100
原来态度才是真正重要的事。这虽然是某种巧合,但单词与数字巧合的背后却是态度与重要性的不谋而合。当然,要证明这个巧合的必然性,许三多无疑是最好的例子。
“有意义”是许三多经常挂在嘴边的词。当伍六一问许三多什么是他追求的意义,许三多引经据典:“我爸说,有意义就是好好活。”伍六一明显不能接受这样的引证:“啥叫好好活,许爷?”许三多有板有眼地回答:“好好活,就是做有意义的事情,做很多很多有意义的事情。”
也只有许三多能这样回答,能把转来转去的车轱辘话当作是真理。但许三多更是将这样的车轱辘话付诸了行动。比如当他在草原五班决定修路的时候,理由很简单,就是“修路有意义”,而很多别人不愿意做或者很难坚持做下来的事情,在他看来都变成有意义的了。他几乎是带着一副“有意义”的有色眼镜!
反观我们,什么是在我们看来有意义的事呢?
很多职场中的人们选择的是赚钱,所有能赚钱的都是有意义的事情,反之则是对时间的浪费。在这种态度的影响下,上级与下级之间联系的唯一纽带只有薪金或者报酬,这样的关系必然是冷冰冰的,同事之间亦然。其实,谁都知道,赚钱并不是有意义的事,或者可以这样认为,它只是满足实现有意义的事的手段。赚钱无可厚非,问题是赚钱的背后是要过什么样有意义的生活。
2007年年底,有媒体对北京的职场人士做了一项问卷调查,发现在大部分人看来,加班比家庭重要,工作比爱情重要。空闲时间,43.7%的人选择继续投入到工作中去,只有23.9%的人愿意陪伴家人。这次调查总结出了一个看来可怕的结论:“20多岁的年纪,忙碌似乎才是唯一有意义的生活方式。活着,就是要把自己榨干。”
如果许三多是其中的一名被调查者,那么他一定会毫不犹豫地选择“被榨干”,因为这在他看来已经是好好活了。但两种榨干不同的是,职场中的年轻人是被赚钱榨干,他们对工作充满了抱怨,如果条件允许逃离的话,那么他们一定会第一时间离开;然而许三多却是开心地被榨干,即便是要承受远远超过都市白领的重负荷训练和野外生存考察,甚至生死的考验,两者的区别就在于态度不同!
当兵挣不了多少钱,但是态度鲜明了,他就能保持很好的心态,能获得良好的人际系统的支持,能得到团队的关心,也更能不断挑战自己创造奇迹。而这些,不正是我们要通过赚钱来获得的吗?甚至这些远比用金钱换来的香车美人更让人感到充实和圆满。所以,在职场中,我们不妨重新思考一下,什么才是有意义的事。
我们不妨看看美国的年轻人,他们在做哪些有意义的事情。美国20来岁的年轻人被人们称为是“Y一代”,他们的时代特征就是只想做有意义、有用处的事情。他们喜欢自主创业,喜欢回到家乡得到父母的支持,他们可以不为公司而仅仅为了友谊而选择在哪里工作,他们还把当志愿者看作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美国年轻人选择的有意义的事与我国都市白领的疲惫不堪不同,自由是首要的考虑因素。而我们是把赚钱当作首位,当然,赚钱的背后无疑是家庭和社会的责任。但是,这是不是也将家庭和整个社会拖得过于疲惫呢?
与年轻人不同,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孟二冬一辈子都奉献在讲台上,有人评价他的一生信奉着“做平凡的人是有意义的,只要你坚持并执著于你的理想,你就是时代的英雄”。有意义是一种自信和坚持,本质包含着永恒性的因素,能够支持人们享受一生。外在的一切因素都有可能被取代、超越乃至抛弃,唯一能够陪伴我们的只有我们内心的满足,这种满足就是有意义。当我们能保持满足心态的时候,所做的事情就都是有意义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