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
——《士兵突击》
在《隋唐演义》里,三板斧是程咬金发明的。第一斧叫“劈脑袋”,第二斧叫“小鬼剔牙”,第三斧叫“掏耳朵”,因为程咬金只会这三招,所以他与人交手时也就在这三招上拼尽了全力。在小说中,只有好汉一级的人物才能躲得过这三板斧。所以三板斧现在常常用来指先声夺人。话说回来,其实每个新人到了一个新的工作环境,都面临这样一个问题,是安稳内敛还是亮出“三板斧”?
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先落足到一个人的具体职位和工种上。如果是应聘经理职位的新人,那么领导自然希望看到他充满活力、魅力能感染下属、工作有条不紊的,但假如是一个普通的办公室文职角色,也许稳重、领悟力强且细心才是领导最需要的。再比如工种,领导对应聘销售岗位和财务岗位的人肯定也有不同的要求。所以,三板斧要不要亮出来首先应该视具体情况而定。
但实际上,不是所有人都明白这个道理,很多人一不小心就栽到这块大石头上。对于从事房地产销售的人,成为片区经理应该就是他们的一个职业目标。职场新人小李也一样,他相信自己有当经理的才能,尤其是他的片区经理又是北京市连锁店中最优秀的,在他的眼里,经理的今天就是自己的明天。所以在日常工作中给经理端茶倒水,鞍前马后地完成经理交代的事情,月销售业绩也完成得不错。只是不太在意与同事交叉业务的配合,甚至为了在领导面前出风头,竟然多次与同事抢单。但小李却自认为这些都是不足挂齿的小事,等自己过了试用期一定可以升职,被委以重任。然而事与愿违。他的片区经理后来跟小李语重心长地说:“你的表现对于我来说很好,然而对于我们整个团队却并不好,我希望你今后要在与同事配合上多下些功夫。”小李自认为“漂亮地”亮出了“三板斧”,然而却事与愿违。对于新人来说,真正的三板斧应该是“砍”向三个层面,第一是领导,第二是同事,第三则是自我。也就是说,只有三方都满意了,才能发挥出真正的威力。
在《士兵突击》里,我们可以看到关于三板斧的另一种诠释。在许三多的老家下榕树村,不会有人注意到骡子和马的区别,但是班长很认真地跟他说:“骡子?走人。马?留下跟我上。”成才更是春风得意地说:“马是天马,骡子是土骡子。马是好,骡子是孬。”许三多自己心里明白:其实谁是骡子谁是马显而易见,我是新兵连最早现形的骡子,而成才是新兵连最出色的马。
三板斧亮得漂亮就是马?亮得难看就是骡子?如果事实是这样的话,那么每个人都尽可能争先恐后地张扬表现,但结果却并非如此。
如果许三多从一开始就能明白三板斧不仅要向领导和同事两者“砍”去,更重要的是还要向自我“砍”去,能明白新人初入职场还需要调整自我突击的最佳状态,那么他就能早早地抛开“骡子与马”的问题干扰。因为他后来的遭遇毕竟有些戏剧化,多了些幸运。而这些幸运全来自内心状态的调整。
许三多这样的误解也与人们初入职场的冲动有关。大凡新官上任总要有三把火,所以作为下属也想来这么三把火。实际上,新人亮三板斧的时候,必须要找准自己的位置,不单单是为了自己或领导或同事,而是整个职场!他的三板斧必须遵循职场的客观条件。在春秋时期,楚庄王登上王位却对朝政不闻不问,直到大臣问他“是什么鸟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时,才抓住时机,大展拳脚,从此国威大振。试想,这是何等气魄的三板斧!在国君的职位上,楚庄王最开始的动作关乎国家的兴衰成败,对于每一个普通的职位,又何尝不是关乎职场的兴衰成败呢?
所以,对于新人来说,首先要具备亮三板斧的决心,不放弃展现自己的机会,相信自己完全有能力为团队作出贡献;其次要兼顾领导与同事,同时突破外界与自我的干扰,保证职场生涯环境的和谐与平衡;最后,要审时度势,伺机而动。只要在适合自己的位置上表现出最佳状态,那就是天下无敌的三板斧。
因此,既然要亮出三板斧,就不妨亮出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