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犯了十恶不赦的大罪,你是愿意拿自己的生命来给自己赎罪,还是愿意死不认罪地拿起刀枪来保命?
我相信除了那些道德品质高到一定程度的“圣人”(比如王允。),绝大多数普通人明知自己有错,最后还是会选择保命。这不丢人,蝼蚁尚且偷生,何况人乎?趋利避害是任何生物的天性,大家都知道,死了那可就真的什么都没有了!
由于王允在对待西凉兵的态度上过于强硬,搞的原本就很紧张的局势变得更加复杂起来。而这种情况正是诞生谣言的最佳温床。
凉州的老百姓在得知王允要解散凉州兵的消息之后,便四处传言。大家也知道,信息这种东西经的人越多就越容易失去它的真实性。所以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民众竟将这句话的意思曲解为“王允要杀掉所有凉州人!”。
这下大家彻底坐不住了,当官的说,我们是文官又没参加叛乱,我们很委屈;当兵的说,我们只是吃军粮的小卒子身不由己,我们也很委屈;种田的、放羊的、织布的、经商的说,这和我们有什么关系?我们才是最委屈的!
这则流言让整个凉州人心惶惶,那些跟叛乱搭不上界的人尚且如此,更不用说西凉军中的那些将领们了!董卓死后,他们早就成了惊弓之鸟,对自己的前途深感忧虑,现在又得知这个消息,更是绝望。
按说在这个时候,身为一把手的王允早就应该站出来解释一下,安抚民心,但是不知道为什么(这么大的事,不可能没人通知他!),王允愣是没吱声。而那些了解真实情况的西凉军高级将领也没吱声,他们恨不得这件事闹得越大越好,百姓越恐慌越好,因为只有这样大家才会和他们一条心!其实我们有理由怀疑,这件事根本就是他们一手导演的!
在董卓死后,凉州军的控制权主要是落在李傕、郭汜、樊稠、牛辅四人手中。对于这四个人来说,董卓的死其实跟他们关系不是很大,死了就死了呗,不就是换个东家的事吗?所以大家都没有一点要为董卓报仇的意思!
(不知道董卓知道会不会觉得心寒?呵呵)
他们相信,只要他们手里有兵,王允一定会来拉拢他们的,说不定从中还能捞些好处呢!所以他们老老实实的呆在原来的驻地,等待即将带来的和平改编。(这确实是东汉末年的正常情况,各大诸侯为了保证自己的势力不受影响,到处拉拢掌兵大将。)
可惜,他们注定要失望了!因为他们面对的不是贪婪的诸侯,而是眼睛里容不得一点沙子的王允。倒霉蛋蔡邕不过是在一个不合时宜的场景下叹了口气就被“咔嚓”砍了脑袋,王允连这个都容不下,更何况是他们这些跟着董卓坏事做尽的“四大天王”?
答案是否定的。
面对这四人的投诚,王允的原话是这样的。
“董卓这玩意之所以能祸害天下,还不是因为有了这四个人的帮助!这天下谁都能被原谅,就这四个人是必死不可!”
一心只想除恶务尽的王允又犯了个大错,兔子急眼了都能咬人,何况是四匹凶狠的“野狼”。在这里不得不加上一句,在这个问题上,王允做的还不如他一直看不起的吕布。(吕布的主张收买这四人)
【反正都是一死,不如死得壮烈点!】
得知王允对自己的处理意见,这下四人再也坐不住了,他们拉上有“毒士”之称的贾诩凑在一起开了个会。
“怎么办?怎么办啊!?王允这家伙不按常理出牌啊!”
“难道真的是走投无路了吗?没想到董太师一死,我们竟落得如此地步!”
“三十六计走为上计,要不咱跑吧。”
“对,我也觉得跑路是最好的选择!”
。。
“咳”“咳咳”
看着眼前如同一群无头苍蝇一般的四人,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贾诩轻咳了几声,打断几人的争辩,继而缓缓道:“听说长安人要杀光咱们凉州人呢!各位如果抛开军队独自一人上路,恐怕只需一个小小的亭长就能抓住你们!”
“你说的轻巧,我们现在不赶紧跑,难道要等着王允派人来砍我们的脑袋?”
“不怕,各位千万不要妄自菲薄,你们可是掌控西凉虎军的大将,不是谁想捏就能捏的软柿子!我看不如大家抱起团,劲往一处使,反攻长安!如果最后侥幸成功了,那天下不就是我们的了吗?再说就算是失败了,到时候趁乱再走也不迟啊!”
“高,实在是高!”
“不愧是‘毒士’啊!竟然能想到这等计策!”
“可以。”
“反正都是一死,不如死得壮烈点!”
听了贾诩的计策,四人纷纷点头,表示支持他的计划。于是他们迅速召集军队,给手下的将领作动员(主要是恐吓,告诉他们王允非杀他们不可!),准备随时反攻长安。
这四人在战前是怎样动员西凉兵的呢?
老套而实用的伎俩,威逼和利诱。
你们必须得跟我干!朝廷的意思你们也都知道了,摆明了要将我们这些西凉军赶尽杀绝,不想死的只能造反了。
如果咱们胜利了,那天下绝对是咱的了。就算是攻不下,咱们抢点金银珠宝回去,也好在老家安身立命。
【名将徐荣之死】
既然下定了决心了,那就开战吧!
192。3
于是李傕、郭汜、牛辅等人结盟,率军几千人(请注意这个数字),日夜兼程,攻向长安。
面对来势汹汹的西凉军,王允立刻做出了安排,派遣派董卓旧部将领胡轸、徐荣在新丰迎击李傕、郭汜。
这是又是一个败笔!问题出在胡轸身上,作为出身凉州的将领,胡轸实在是很难对代表朝廷的王允产生好感,尤其是在王允提出要对西凉将领下手的时候。所以,两军交战之时,他理所应当、义无反顾地选择了率众投降,临阵倒戈。
(胡轸这个人真的是没什么本事,一辈子都没打一场可圈可点的胜仗!而且这个人胆子还非常小,一个月后竟然被噩梦吓死了。)
这可坑惨了徐荣,仗还没打呢,这友军就莫名其妙的变成了叛军。
大家可能要问了,这几人都是董卓的老部下,彼此之间应该更有共同语言,为什么单单徐荣死心塌地的投靠朝廷?
那就要解释一下,其实徐荣是辽东襄平人并不是西凉人,在董卓麾下的武将序列中排名并不高,而且一直受到郭汜、徐荣等出身西凉的武将排挤,所以西凉军留给徐荣的记忆并不是太美好(遭遇跟吕布差不多,有能力却得不到用武之地)。
于是苦逼的徐荣只能孤军奋战了。
结果徐荣战死,李傕等沿途收集部队,到达长安时已有十余万人(这个数字,我怀疑是虚数,不可能增加这么快!)。
大家是不是觉得徐荣死的太窝囊了,作为打败曹操和孙坚的一流指挥官,怎么就简简单单的死了呢?难不成当初能取得辉煌的胜利当初是走了****运?
在这里我要替徐荣发声,他绝对不是一个浪得虚名之人,他的实力是有目共睹的。只是他不是一个政治人物,没有留下过多的记载,我们很难看出他是一个怎样个性的人,但他的悲剧在于,他既是出身边陲的将领,为士人所不屑,又打败了曹操、孙坚这些后来的“先帝“,于是被某些人选择性地忽略和遗忘,这也是必然的悲哀了。如果徐荣当初能靠上一个好老板,相信也会在历史中留下不弱于关羽、周瑜的名声。可惜,明珠暗投!这也是一种不公,这也是他的命吧!
不出名的人不一定是庸人,太多的人杰只因为没有一个机会而湮灭在历史中,这是一种悲哀!
人这一辈子没有几次能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有机会就一定要抓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