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剃头王”是京城有名的理发大师,10岁开始拜师学艺,到现在从事这个行业已经50个年头了。他的名声极大,手艺高超。但是,他一生中只收了3个徒弟,这也是他的一个怪脾气,没有人能够理解他。
“剃头王”的3个徒弟,年龄最大的已经40多岁了,年龄最小的20多岁,他们3个一直跟着师傅,从没有想过自己要独立出去,因为他们认为自己的手艺比起师傅来总是差那么一点儿。
这3个学徒各有特点:一个擅长为妇女盘头,样式典雅,手法熟练。还有一个擅长为男士修发,无论是多难处理的头型,到他的手里易如反掌。最后一个擅长为老年人剃光头,说得夸张一些,他剃的光头可以当镜子使用。
有一天,店里慕名而来了3个人,其中一个是年轻的少妇,要求盘头,最好是那种具有古典风韵的发型。还有一个是中年男子,要求把头发修理得具有绅士风度。最后一个进门的是一个年迈苍苍的老人,要求剃光头,越光越好。
学徒们一看就乐了,全都跃跃欲试,准备一展身手,都想在师傅面前好好表现一番。
可是,谁都没料到,当师傅分配完任务后,全都傻了眼。
原来“剃头王”让擅长剃光头的徒弟给中年男子理发,让擅长为妇女盘头的弟子给老人剃光头,让擅长修理男发的徒弟为妇女盘头。
这一来,不光是3个学徒傻了眼,就连门外看热闹的人也都开始议论纷纷起来,大部分人认为“剃头王”由于岁数大,变成了老糊涂,看来他多年创出的信誉就要在今天毁于一旦。但也有人不这么认为,他们对“剃头王”还是比较有信心的,但也只是感觉而已,对于他的这种做法实在是让人无法理解。所有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心理,那就是观望,看看到底“剃头王”走的是哪一步棋?
3个学徒一看师傅这样决定了,没有办法,只好拿着他们手里的工具开始工作,此时“剃头王”目不转睛地盯着他的3个徒弟的一举一动。
擅长剃光头的学徒慢吞吞地走到中年男子的身边,很犹豫地拿起剪刀,一下子就剪去了一大缕儿头发。因为他原来剃光头的手法太熟练,结果心里想着先少剪掉一些,但是,不由自主地就剪多了。豆粒大的汗珠顺着他的额头流了下来,手里的剪刀也停了下来,在场的人全都为他捏着一把冷汗。
他惊慌失措地抬起头向师傅望去,“剃头王”冲他微微一笑,点了点头。看到师傅并没有生气,他的心里才稍稍平静了一下,闭上眼睛努力地想着师兄和师傅原来理男发的场景,这时才感觉到原来只顾剃光头而没有真正上手去处理其他发型,现在被逼到紧要关头的时候才发现自己对其他发型的处理还是比较有把握的。于是,接下来他很顺利地完成了这个任务,虽然技术上不像师傅和师兄那样娴熟,但在外人眼里,已经不错了。
其他两个学徒也受到了鼓舞,同样完成了自己的任务。3个顾客非常满意地离开了这里,临走时留下了不少银子,周围看热闹的人们也都对“剃头王”挑起了大拇指。
从此,3个学徒不再专门找自己擅长的活去做,而是尽量多尝试其他的活。他们心里明白了一个道理:艺多不压身,只有这样才能成为新一代的“剃头王”。
寓言点评:
要想战胜自我,首先要向自己的弱点冲击,才能得到质的飞跃。“剃头王”不惜拿自己的声誉做“赌注”,给3个弟子创造了冲击自己弱点的空间,其精神实在是难能可贵啊!
管理启示:
培养下属成为多面手,是每个企业领导应该尽到的职责。有的人认为,术业有专攻,员工掌握好一两门精通的技术就足够了,没有必要做到面面俱到。
这话没错,因为一个人学的东西太杂了,就会出现“贪多嚼不烂”的结果。可是企业领导在培育其下属时却不能从这个角度去考虑问题,因为现代企业越来越要求有全面发展的人才。
现代社会的神速发展,已不允许一个人只精通一门学问就可以满足。比如:精通珠算的员工,在数码科技发达的今天便落伍了。建造草屋的高手在当今钢筋水泥的城市中便显得无用武之地。所以说,术业有专攻,也要求是在一个技能范围内的全才。
对于企业的领导来说,便肩负起了培育员工成为全才的重担。我们都知道,每个员工都有自己的强项,同时也有自己的弱项,在工作中要扬长避短,而在学习中却要求恰恰相反,只有攻克其弱点,才有可能取得飞跃。
很多人都喜欢在别人面前炫耀自己的优点,几乎没有人愿意把自己的缺点公布于众,因为发挥自己的强项很容易成功,相反,则很容易失败。人人都希望自己能够成功,所以都希望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尽量做到扬长避短,这也是企业所需的全才稀缺的根源所在。
那么作为企业的领导,如何做才能培育出全才呢?一位管理大师曾经说过“在奖励成功的同时,也要奖励失败”,只要让员工心里没有对失败产生的负担,换句话说,领导要给员工失败的机会,员工才能敢于向自己的弱点挑战,才能超越自我而走向成为全才之路。
给员工失败的机会,也同时意味着企业要承担相应的风险,这就需要企业的领导心中有一杆“秤”,这杆“秤”就是这种风险给企业带来的损失与员工成长后为企业创造的价值之间的比较。说到底,这是一种培训员工的成本投入,管理者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