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功与过
推功揽过,善莫大焉。
一个人尤其是领导者,在待人方法上有两条原则。对于功劳和过失,不可有一点模糊不清,功过不明就会使人心灰意懒不肯上进;对于恩惠和仇恨,不可表现得太鲜明,如果对恩仇太鲜明,容易使人产生疑心而发生背叛。
谁人无过,能改就好。对待别人要仁慈宽厚,当他人犯错误时,像他没犯错误一样原谅他,这样才会心平气和;严格要求自己,在无错时也应该常查找自己的差距,俭省自己,这样才能使自己的品德进步,胸怀更加宽大。
孟子到了平陆,对平陆大夫孔距心说:“你的那些拿着武器的战士,如果一天中有落伍三次的人,你是不是要开除他呢?”
孔距心说:“不必等待三次。”
孟子说:“既然这样,您的失职与落伍的战士一样多了。有灾难有饥荒的岁月中,你所管辖的人民,老弱病残的人有些抛弃尸体在山沟中,年轻力壮的人离散往四方逃难的,大概有几千人了。”
孔距心说:“这些不是我所管得了的事。”
孟子说:“如果现在有个人接受了他的雇请而替他放牛羊,那就必得给牛羊寻找到牧场与草料,如果牧场和草料都寻找不到,是将牛羊交还给主人呢?还是站立在旁边看着牛羊饿死?”
孔距心说:“这确实是我的罪过啊!”
过了几天,孟子见到齐王说:“您的城邑长官中,我识得五人。明白自己有罪过的,唯有孔距心,我给您谈谈是怎么回事。”
齐王听到后说:“这就是我的罪过啊!”
齐王能在孟子的话中,反思自己的过错,实在是难能可贵。
齐国相国田婴是个慧眼识才的人,也正是由于他对下属的宽容和信任,不苛责他们,这样的宽容为自己以后留了一条生路。
田婴门下,有个食客叫齐貌辨,他生活不拘细节,我行我素,常常犯些小毛病,搞得人家很不愉快,不讨人喜欢。门客中有个士尉劝田婴不要与这样的人打交道,田婴不听,那士尉便辞别田婴另投他处了。为这事门客们都愤愤不平,田婴却不以为然。田婴的儿子孟尝君便劝父亲说:“齐貌辨实在讨厌,你不赶他走,倒让士尉走了,大家对此都议论纷纷。”
田婴一听,大发雷霆,吼道:“我真想宰了你们。我看我们家里没有谁比得上齐貌辨。”这一吼,吓得孟尝君和门客们再也不敢吱声了。齐貌辨到底有什么能耐呢?大家不知道,
而田婴对他却更客气了,住处吃用都是上等的,并派长子侍奉他,给他以特别的款待。
过了几天,齐威王去世了,齐宣王继位。宣王喜欢事必躬亲,觉得田婴管得太多,权势太重,怕他对自己的王位有威胁,因而不喜欢他。田婴被迫离开国都,回到了自己的封地薛(今山东省滕县南)。其他的门客见田婴没有了权势,都离开他,各自寻找自己的新主人去了,只有齐貌辨跟他一起回到了薛地。回来后没有过多久,齐貌辨便要到国都去拜见宣王。田婴劝阻他说:“现在宣王很不喜欢我,你这一去,不是去找死吗?”
齐貌辩说:“我本来就没想要活着回来,您就让我去吧!”
田婴无可奈何,只好由他去了。
宣王听说齐貌辨要见他,憋了一肚子怒气等着他。一见齐貌辨就说:“你不就是田婴很相信、很喜欢的齐貌辨吗?”
“我是齐貌辨。”齐貌辨回答说,“靖郭君(田婴)喜欢我倒是真的,说他信从我的话,可没这回事。当大王您还是太子的时候,我曾劝过靖郭君,说:‘太子的长相不好,脸颊那么长,眼睛又没有神采,不是尊贵高雅的面目。像这种脸相的人是不讲情义、不讲道理的,不如废掉太子,另外立卫姬的儿子效师为太子。’可靖郭君听了,哭哭啼啼地说:‘这不行,我不忍心这么做。’如果他当时听了我的话,就不会像今天这样被赶出国都了。”
“还有”,齐貌辨接着说,“靖郭君回到薛地以后,楚国的相国昭阳要求用大几倍的地盘来换薛这块地方。我劝靖郭君答应,而他却说:‘我接受了先王的封地,虽然现在大王对我不好,可我这样做对不起先王呀!更何况,先王的宗庙就在薛地,我怎能为了多得些地方而把先王的宗庙给楚国呢?’他终于不肯听从我的劝告而拒绝了昭阳,至今守着那一小块地方。就凭这些,大王您看靖郭君是不是信从我呢?”
宣王一听,很是感动,叹了口气说:“靖郭君待我如此忠诚,我年轻,丝毫不了解这些情况。您愿意替我去把他请来吗?”
齐貌辨当然答应了。他回到薛地,要田婴穿上齐威王赐给他的衣服,戴上威王赐给他的帽子,佩威王赐给他的宝剑,来到国都。宣王闻讯,亲自到都城外迎接田婴,见田婴这身装束,竟忍不住哭了起来,马上任命田婴为相国。
在这个故事中,齐貌辨不拘小节,我行我素,毛病不断,是一些“过”。但田婴能够包容他。后来田婴被迫返薛时,只有他一人跟从了田婴,并冒死去拜见宣王,使田婴重返朝中,这是他的功。齐宣王赶走田婴是过,追回田婴是功,两人都是功大于过,过不掩功。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应该受到的启发是:莫记人过,当记人功。
子思向卫侯推荐苟变,说:“苟变的军事才能可以统帅五百辆战车。”卫侯说:“我了解他的军事才能,但是他当年任税官收缴民税时,曾经吃过人家两个鸡蛋,所以我不能用他。”子思说:“君主选用人才,就像木匠选用木材一样,要用其所长,弃其所短。即使几抱粗的参天大树,也会有几尺腐烂的地方,好的木匠不会因为有腐烂的地方就抛弃良材大木。目前您身处战乱之世选拔得力将领,只是因为吃了人家两个鸡蛋的小过错而抛弃国家栋梁的将才,这事可千万不要传到国外去啊!”卫侯谢了又谢,说:“您的话我牢记在心。”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能因小过而废人才。
公元前506年,吴楚两国爆发了一场大的战争,在这场战争中,吴国孙武非凡的军事才能,得到了充分发挥。孙武针对楚国的情况,以及吴国的实力,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的作战计划,在粮草的准备和调兵遣将上,都做了精心的安排。最后楚军大败,吴军获得全胜。
十几年的戎马生涯,孙武为吴国的兴旺强盛,作出了重大贡献,尤其在伐楚的战争中,更是功高盖世。战争结束后,吴王阖闾大宴君臣,论功行赏,封官晋爵。阖闾征求众臣意见,谁的功劳最大,众臣一致认为首功非孙武莫属。众臣们的推举,正合吴王心愿,所有受赏的将臣中,孙武的赏赐最丰厚。
然而,出乎吴王阖闾的预料,孙武对吴王给自己的封赏,坚决不受,而后又提出辞呈要告老还乡,解甲归田。对此,众人都大惑不解。
功成名就,厚禄高官,不但能够耀祖光宗,还能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这是许许多多人的毕生追求,孙武却将这些看得十分淡薄。那么,孙武所追求的是什么呢?在给吴王阖闾的辞呈中,他说道:“臣本是乡野之人。承蒙大王厚爱,深感荣幸。吴国的强盛,征战的业绩,我只是尽了一点作为臣子应尽的义务,高官厚禄,实在不敢领受,这些战功、政绩的取得,都是大王的功德!如今。我年事已高,要做的事情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继续留在大王身边,恐怕误了大事。请求大王恩准,让我回归田园,过清静平淡的生活。”
经过十几年的朝夕相处,孙武的为人和不贪功不争名的高贵品质,使阖闾十分敬佩。现在江山坐定,万象升平,阖闾实在不愿孙武此时离开,于是,派伍子胥前去劝说挽留。怎奈孙武去意坚决,任凭伍子胥劝言说尽,终不能使孙武回心转意。孙武说:“你我对功名官禄看得很淡,当初是您的诚意和友情感动了我,才来协助大王成就业绩,如今,这些都已经实现了,我又年老体衰,请替我在大王面前请罪,我将永远记住你的恩情。”
一代英豪,能够在功成名就后,不为官禄所动心,真是难能可贵。《礼记·坊记》中说:“善则称人,过则称己,则民不争。”有了成绩归于他人,错误自己承担,这样百姓就不会彼此相争了。在上面的故事里我们看到了孙武“善则称人”的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