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宽与严
与人当宽,自处当严。
严己宽人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一个人具有高度文明修养的标志。千百年来,严己宽人一直被世人崇尚。
所谓严己,是指遵循一定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要求自己、约束自己;所谓宽人,是指用宽宏大量的心胸对待他人,容忍他人。
对严己宽人自古以来有过很多论述。《易经》早就有“厚德载物”的记载。孔子在《论语》中也有“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的说法。而韩愈把“古之君子”总结为“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所谓厚责自己,其意思就是责己以重,责己以严,责己以多,责己以周,做到“洁身”、“省身”、“正身”、“诚身”;所谓薄于责人,就是宽以待人,责人以薄、责人以宽、责人以简、责人以约,特别是在他人犯错误时,能容人之过。
颜光中说:“徐有功开始做蒲州司法官,以宽仁为治,风行一时。官民相互约定,在徐司法杖下犯法的人,大家共同责备他。任期满了,却没有一人犯在他的法杖下。刑措的风气,像蓝海清河,是这样的亲近人。现在人说风俗不朴素敦厚,以严酷的法治,还恐怕力量不及,这是最难得民心的。”
《宋·贤事录》记载,司马桓温说:我父亲做郡牧判官时,客人来了都要办酒席,或者三杯,或者五杯,绝不超过七杯。酒是从市场上买的,都是些果汁酒。菜汤果脯之类为主菜,器具都是瓷漆类,当时士大夫都是这样的,相会表示礼貌,物薄而表示情谊深厚。现在士大夫家,酒都是非法而来,不是珍异的器具不用,食品不丰盛不吃。不断宴请宾客朋友,曾经多日营聚,如果不像这样,人们就争着说不是,认为他卑鄙小气,唉!风俗竟然差到这样子。居在上位的人又不禁止,是助长他们吗?
吕坤说:“改变民风容易,改变读书人的风气难,改变官员的风气更难。官员的风气改变了,天下自然而然地改变了”。
曾国藩一生以忠诚自持而被天下提倡,以俭朴廉洁而被天下提倡。他一生做事都不超越这两条,所以为清未政府挽颓风、救末俗树立了榜样。
虽然曾国藩官位做到总督,生活却仍然像个老农,每顿仅限蔬菜一品,时人称他为“一品宰相”。六十岁时穿的天青缎马褂,还是三十岁时制作的。他曾经说:“古语道:‘衣不如新,人不如故’。然而以我看来。新衣也不如故。”他的女儿出嫁,仅以二百两银子为限,曾国藩开箱验看,认为太少了,于是增加到了四百两。他开始带领水师在铜陵一带作战大败,险些被太平天国的军队俘虏,一时悲从心起,准备投水自杀,结果被他的朋友章涛麟救起。从这点可以看出他的气节、性情、肝胆,同时也为他后来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打下了基础。
春秋时的晏子,曾任齐国的相国,他为人机智,善于辞令,历仕灵公、庄公、景公三世。在辅佐景公时,把齐国治理得井井有条,齐景公很是器重他。
晏子任相国,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职位算是很高了,但他所住的房屋却又矮又旧。齐景公知道后,心里很不安,想给他建造一所宽敞高大的房屋。
一天,齐景公对晏子说:“相国,你的房子又矮又破旧,而且离闹市太近,整日不得安静,长此下去怎么行呢?还是给你建个宽敞高大的住宅吧!”
“感谢国君的关心,我住在那儿已经很好!”晏子感激地说,“我现在住的房子虽然破旧些,却是我祖辈一直居住的地方。我对国家亦无大功,住着先人留下来的房子心里还觉得不配呢,怎么还能换更好的房子呢?”
齐景公再三劝说,晏子始终不肯搬迁。齐景公为此很伤脑筋。有位大臣对齐景公说:“我有个办法,国君不妨试试。”
“你有何妙计,快快讲来。”齐景公迫不及待地问。
“相国为人十分刚直,靠劝说让他搬迁是不可能的。国君要想了却此愿,只有等他不在家的时候,派人把他的房舍拆掉,然后再为他盖好新的房子。待相国回来,那时,生米已做成熟饭,他再反对也没有办法了。”
齐景公听罢,非常高兴,连声说:“好!好!好!”
不久,晏子出使晋国。齐景公照计行事,立即派人给晏子盖了一座华丽宽敞的新住宅。
晏子出使归来,刚到城里,就有人告诉他说,国君为他修建了新宅,原来的旧房子拆掉了,还拆了邻居的房子。听到这一消息,晏子深感不安,沉思良久,对身边的随从官员说:“烦你去宫中禀告国君,感谢他的一番好意。但为了我能住上好房子,把左邻右舍都撵走了,我于心实在不忍,让我住在这样的宅院里,我一天也不能安宁。请国君恩准重新恢复原来的住宅,让邻居回来居住,否则,我哪有脸面回家?”
随从官把晏子的这番话转告了齐景公。齐景公十分生气,怒冲冲地嚷道:“寡人尽心尽力为着他好,他却如此不识抬举!”
朝中大臣们也七嘴八舌地嚷开了:“相国的做法,也着实有些不近人情。”也有人说:“其实相国也有难处啊!他是百官之首,宫里宫外,上上下下,大小官员都看着他,他若身子不正,影子就跟着歪了。”
齐景公听了大家的议论,考虑再三,对那随从官挥了挥手:“好了,随他去吧!”
晏子到家后,立即叫人将新宅拆掉,重新恢复了原来的住宅,又将迁走的邻居全部请回来。邻居们都十分钦佩晏子的所作所为。
晏子拒迁新居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要在事业上取得成功,就必须严格要求自己,从我做起,这样才能有号召力、影响力和凝聚力。
我们每一个人,在严己的同时还要做到宽人。宽容,应该是每一个人都应具备的美德,没有一个人愿意结交那种斤斤计较、小肚鸡肠,为一点小错抓住不放,甚至打击报复的人为朋友。所谓宰相肚里能撑船,就是说要能容人、容事、容得不同意见、容得别人的错误,只要你具备了这种宽容大度,便会产生意想不到的神奇效果,你身边的朋友会越来越多。
杨士奇是历任过明朝五代皇帝的大臣,具有很高的个人修养。在朝廷中,还有一位同杨士奇一样受到皇帝宠幸的大臣叫杨荣。杨荣处事果断,对将领的才德了如指掌,驻守边防屡建奇功。守边将领们每年都选用好马馈送于他,当时在位的宣宗皇帝对此也心中有数。
有一次,宣宗皇帝故意向杨士奇问及杨荣的为人。杨士奇不假思索地直说:“杨荣通晓守边军务,我不如他。他虽然接受一点边将的馈赠,这只是白玉之瑕,希望皇上不必介意。”
宣宗却说:“杨荣曾经在背后数落你的缺点,你怎么反倒为他的过错去辩解呢?”
杨士奇说:“人人都有不足之处,看人要看正面,不能存有偏见。所以,我希望皇上以容忍我的过去那样去宽容杨荣。”宣宗听后,频频点头。
这件事后来传到杨荣的耳朵里,他深为感动,对杨士奇更加敬重了。
杨士奇得到杨荣的敬重,关键在于他不计前嫌,对人宽宏大度。
孟尝君曾经担任齐国宰相,在各国声望很高。他家中养了许多食客,其中有一位食客与孟尝君的妾私通。有人将情况报告孟尝君说:“身为人家的食客,暗中却和主人的妾私通,实在太不应该了,理当将他处死。”孟尝君听后淡然地说:“喜爱美女是人之常情,不必再提了。”
过了一年,孟尝君招来那位食客,对他说:“你在我门下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到现在还没有适当的职位给你,心里很不安。现在卫国国君和我私交很好,不如让我替你准备车马银两,你到卫国去做官吧。”
这位食客来到卫国,受到卫国国王的赏识和重用。后来齐国和卫国关系紧张,卫国国君想联合各国攻打齐国。此人于是对卫君说:臣之所以能到卫国来,全赖孟尝君不计臣的无能,将臣推荐给大王。臣听说齐、卫两国先王曾经相互约定,将来子孙绝不彼此攻伐,而陛下您却想联合其他国家来攻打齐国,这不仅违背了先王的盟约,同时也辜负了孟尝君的情谊。请陛下取消攻打齐国的念头吧,不然,臣愿死在大王面前。”卫君听后佩服他的仁义,于是取消了攻打齐国的念头。齐国的人听后赞颂道:“孟尝君可谓善为事矣。”即孟尝君实在是善治政事,竟然使齐国转危为安。
这段故事告诉我们,人必须有宽容的胸襟,不要因无关痛痒的小事而斤斤计较,要善于体贴别人,收服人心。俗话说:“君子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以宽容爱护的态度对待别人,别人也会将心比心,投桃报李,回报于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