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从与违
舍己从人无边缘。
探讨从与违的话题,至少应涉及到这样三点:你该从什么?你该违什么?怎样让别人从你。
《荀子·子道》中有这样一句话,可回答第一个问题。“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意思是,应该根据原则行事,而不一定要根据君主的意志行事;做事应该合乎真理,不一定要按着传统的意思去办。
苏武是历史上抗击匈奴战争中的杰出英雄。苏武奉汉武帝的命令,带着副手张胜等出使西域,哪知到了匈奴之后,被单于扣住了,不让他回去。在苏武没到匈奴之前,有个汉朝的使者卫律,投降了匈奴,被封为王。单于叫卫律来劝苏武投降说:“苏君!我卫律以前背弃汉朝投奔匈奴,幸蒙单于的大恩,赐给我王号,使我拥有好几万人,马匹牲畜漫山遍野,富贵到如此的地步!苏君你如果今天投降,明天也会是这样。”而苏武严词以对:“卫律,你做了汉朝的臣下,忘恩负义地背叛了朝廷,厚颜无耻地投降了敌人,我为什么要跟你见面呢?我绝不会投降,要杀要剐都由你!”苏武为了民族的气节,绝不因为富贵而迷乱心志陷入其中。正因为他的不从,才使自己留名百世。
《说唐》里鼎鼎大名的尉迟恭是一名英勇的将军,却不知在唐史里,他也是一位以“和而不流”著称于世的君子。有一次,唐太宗李世民与吏部尚书唐俭下棋。唐俭是个直性子的人,平时不善逢迎,又好逞强,与皇帝下棋时使出自己的浑身解数,把唐太宗打了个落花流水。唐太宗心中大怒,想起他平时种种的不敬,更是无法抑制自己,立即下令贬唐俭为潭州刺史。还不解恨,又找来尉迟恭让他去唐俭家一次,听唐俭是否对自己的处理有怨言。若有,即可以此定他的死罪。尉迟恭听后,觉得太宗这种张网杀人的做法太过分,所以当第二天太宗召问他唐俭的情况时,尉迟恭不仅不肯回答,反而说,陛下请你好好考虑考虑这件事,到底该怎样处理。唐太宗气极了,转身就走。尉迟恭见了,也只好退下。唐太宗回去后,一来冷静下来自觉无理,二来也是为了挽回面子,于是大开宴会,召三品官入席,自己则主宴,并宣布:“今天请大家来。是为了表彰尉迟恭的品行。由于尉迟恭的劝谏唐诏俭得以免死,我也由此免了枉杀的罪名,并加我以知过即改的品德,尉迟恭自己也免去了说假话冤屈人的罪过,得到了忠直的荣誉。尉迟恭得绸缎千匹之赐。”
尉迟恭正是因为不从,才得到了忠直的荣誉,并得到了皇帝的赏赐。
那么,怎么样才能让别人服从你呢?
一次,鲁哀公也问过这一点。鲁哀公问道:“怎样去做才能使人民服从呢?”孔子回答说:“把正直的人置于邪恶人之上,人民就会服从。如果把搞歪门邪道的人置于正直人之上,人民就不可能服从。”这里强调的是品格正直,人民才会服从。
孟子说过这样一段话:用自己好的方面来使人服从,是不能使人服从的,用自己好的方面来帮助他人,然后才能使人服从。天下的人心不服从而成为统治者,是从来没有的,这里强调的是真心帮人才能使人心服从。
有一次,齐威王和魏惠王一起到野外打猎。魏惠王问:“齐国有宝贝吗?”齐威王答道:“没有。”魏惠王听后得意地说:“我的国家虽小,尚且有直径一寸大的珍珠,光照车前车后十二辆车,这样的珠子共有十颗,难道凭齐国如此大国,竟没有宝贝?”
齐威王别有意味地回答道:“我用以确定宝贝之标准与您不同。我有个大臣叫檀,派他守南城,楚国人就不敢来犯,泗水流域的十二个诸侯都来朝拜我国。我有个大臣叫盼子,派他守高唐,赵国人就不敢东来黄河捕鱼。我有个官吏叫黔夫,派他守徐州,燕国人对着徐州的北门祭祀求福,赵国人对着徐州的西门祭祀求福,迁移而求从属齐国的有七千多户。我有个大臣叫种首,派他警备盗贼,做到了道不拾遗。这四个大臣,他们的光辉将光照千里,岂止十二辆车呢?”
这段话既是对魏惠王有力的回答,使他羞愧难言,同时更是对自己臣下的极好赞扬。正是通过诸如此类巧妙得当的赞扬,齐威王在笼络人心方面做得非常出色,使一大批诸如田忌、孙膑、淳于髡等杰出人才心服口服,心甘情愿地为其效劳。于是,齐国大治,出现了“坐朝廷之上,四国朝之”的局面。
齐威王视人才为宝,使人才心服口服,天下从之,正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