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忍与抗
忍得难忍之事者,抗则无往不胜。
忍耐是人最基本的生存智慧。古人常说:“吃得菜根,则百事可做。”提倡的就是吃苦耐劳的精神。
现实生活中不乏善于忍的人。他们待人处世,时时处处都体现着忍字。实际上,正因为他们能够时时刻刻保持冷静,懂得做事要抓大放小,要考虑长远,才会忍耐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相反,那些遇到事情没有耐性,一触即发,一碰就跳的人,往往会落得个竹篮打水一场空。
身处这个变幻莫测的世界,面对种种声色犬马的诱惑。如何去审视生命,审视自己?面对一时的艰难坎坷,面对严酷的生存压力,不愿忍耐,或者只是感慨造化弄人,生不逢时,然后放纵自我,说话办事依然鲁莽冲动,随着自己的性子乱来,完全不顾别人的感想,不权衡事情的轻重缓急,最后,只会落得鬼憎讨厌,事业也只会是一塌糊涂。
大凡一个有抱负,有才华的人,要实现自己的目标,在无所作为时,总是忍受等待的煎熬。三国时期曹操的死对头刘备,是个会忍、会等待的人。走投无路的时候,他到曹操门下栖身,正好,曹操便死死地监视他,刘备心里明白,便也装作胸无大志的样子。曹操给他左将军的官儿,他也接着。没事可做,他也不找事做,就在公馆种菜园。关羽、张飞天天急得团团转,笼中鸟,池中鱼,什么时候能脱身呢?刘备叫他们莫急,急则自投罗网,曹操早就准备收拾他们,只是没瞅着下手处。就这样,刘备耐心等待机会,甚至曹操和他面对面饮酒,说“天下英雄就只有你我二人”时,刘备吓得筷子都掉到地上并说他怕打雷。一个大男人连打雷都怕,还能成大事吗?刘备骗过了曹操,忍受,等待,终于得到领兵进攻吕布的任务。从此,也便鸟飞蓝天,龙奔大海了。
所以,对成功而言,没有等待就没有英雄。小不忍则乱大谋强调的是一种谋略,更是一种人生态度。
勾践忍受屈辱,使他成为中国历史上忍辱发奋的代名词。作为越国君王,只要利于恢复他已经灭亡的国家,他什么屈辱都能忍受,什么苦都能吃。在这里后人不能不为他的意志力惊叹!他心甘情愿地给吴王夫差当奴仆,在敌人面前,还有何威风可言?但勾践似乎不考虑这些,对他来说唯有成功才是实实存在的。因此,当他骗得吴王的信任,获得自由,回越国后仍能一如既往地忍受吴国强加给他与越国的屈辱,他决不因为稍有自由与权力就张狂起来,他甚至让自己睡在柴草上,在屋梁上吊一个苦胆,天天不断地品尝,以此深思人生事业的艰难。皇天不负有心人,不到十年工夫他终于灭掉吴国,报仇雪恨。
范雎原本是魏国大夫须贾的门客。他和须贾一起出使齐国,齐襄王在接见中发现范雎很有才干,就背地里派人去找范雎,劝他留在齐国做事,范雎谢绝了。后来为了这事,须贾怀疑范雎私通齐国,就向魏国丞相魏齐告状,说范雎私通外国。魏齐就将范雎严刑拷打,没气了,就叫人用破席把范雎裹起来,扔在厕所里。范雎其实只是晕过去了,夜里醒来,买通看守士兵逃回家,养好伤又改名张禄逃到秦国。他向秦昭襄王献“远交近攻”之计,并当上了秦国丞相,使秦国更加强大,并把魏国作为主要进攻目标。
《三国演义》中祢衡骂曹操,以及他所有对曹操的做法,乃至对东汉末年各地军阀的看法,虽有他的道理,甚至其人品、才能在当时都是第一流的。但曹操面对祢衡放肆的羞辱,为了顾全大局,把所有的都咽下去了,也确实表现了宰相肚里能撑船的雅量。
当时的情景,两人较劲的起因其实很简单。曹操请祢衡,实际想让他做个军务秘书长,动机挺好。但请人家来曹操不请人家坐,就伤害了祢衡。接着祢衡就挖苦曹操手下无能人,并自夸才能。曹操大权在握,就要祢衡给他击鼓,以此羞辱祢衡,祢衡也不拒绝。击鼓应换新衣,按规定仪式进行,可祢衡只穿随身衣服。尽管这样,祢衡到底是才子,他击了一曲《渔阳三》,让在座的人感动得掉泪。曹操手下则坚持要祢衡换衣,祢衡却干脆裸体击鼓,以此辱骂曹操是国贼。
此时一片喊杀声,但曹操很冷静,他容忍了祢衡。他不能因杀一个手无寸铁的祢衡,背上忌才害贤的罪名,使天下人才对他望而却步。如果说这是曹操明智,倒不如说他度量大更贴切。他给祢衡派了一个差使,去劝说荆州刘表前来投降,并派他手下重要谋士给祢衡送行。这一系列的事情曹操都做得很好。
谋之必要,忍亦不可避免!匹夫见辱,拔剑而起,这是导致失败的根苗,它表现了人的器量窄小。小不忍则乱大谋,忍的最要紧处就是要忍得住,所以忍就是要有一种宽大的胸襟与器量,所谓容人无量。它以退为进,并以此预示后来的成败,这也就成了弱者与强者的区别。由此,也可以得出一种结论:成大事者尤其要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