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继和
一、宇宙绝观优游天府
四川历来是富庶悠闲、别有洞天的旅游佳境,被古人誉为“优游天府”。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于公元669年5月“自长安观景物于蜀”,写下了“入蜀记游诗三十首”,这是目前我们所知的巴蜀旅游史上以旅游为目的的、个人旅游的最早纪录。他从剑阁一路行来,“采江山之俊势,观天下之奇作”,俊秀的江山形势,壮丽的自然奇构,给了他游仙似的灵感和神游似的快感,他引吭歌颂巴蜀山川的特异:“丹壑争流,青峰杂起。凌涛鼓怒以伏注,天壁嵯峨而横立,亦宇宙之绝观也!”在他之后,诗圣杜甫入蜀,带着中原人的文化眼光,忽然感到蜀中是山川习俗迥异的“另一世界”。看到的山川是新的:“我行山川异,忽在水一方”;看到的人是新的:“但逢新人民,未卜见故乡”;看到的习俗是新的:“出入异中原”,“天路看好俗”;看到的城市也是新的:“喧嚷名都会,吹箫间笙簧”。直至19世纪末,法国人古德尔孟入蜀,还写下了这样的观感:“入四川更惊其人工生产:入其野,桑麻遍野,井井有条,其农之勤可知。入其市,人工制造的物品,陈列满场,且发运他省者相望于道。此等绝妙未经开辟的舞台,如加点缀,即可成为一东方的巴黎。”近代白屋诗人吴芳吉据此写竹枝词,称颂“成都富庶小巴黎”。把成都称为“东方的巴黎”,就是从这里来的。成都还有个“小北京”的雅号,这是茅盾在抗战期间入蜀的时候给的。他认为成都如北京一样,是个“民族形式的大都会”。上述这些看法表明,巴蜀历史是块神奇特异的地方,是与中原景观绝不相同的“绝域殊方”,是天府的仙境,宇宙的绝观,所以从古到今都能引起海内外游客文化心理上的特殊新鲜感受。这种历代人都共同认同的“优游天府,宇宙绝观”的观念形态,一经成为连续性的传统,就变成了今天一笔无与伦比的无形旅游遗产,值得我们珍视。
二、神秘奇绝驰骋游遨
文化心理的美感享受和心灵感应,是旅游者高级层次的体验,是境界最高的旅游。它使旅游者从开始的赏心悦目,物我相谐,进入到怡心畅神,物我相融,又经过再度超越,达到神与物游,物我两忘的地步,体味到自然与人文和合一致的“中和美”,在激起人高度美感的同时,激发人创造的灵感。宋人范纯仁写成都的诗说:“雅兴直须穷胜赏,东郊行乐冠西州。”“行乐”指旅游行为,“胜赏”指旅游心理的感应,“雅兴”指文化的素养,三者达到高度调适和娱逸,才可进入那种“物我两忘”的神游境界。这既需要旅游主体具有欣赏眼界和文化修养,也需要旅游客体即景观景物有可供神游的品位,还需对这种品位作出准确的科学界定。
如此说来,若从主体这个角度说,游赏休闲之习,倒是四川旅游文化解读值得考虑的一个优良传统和特色所在。唐宋以来,对巴蜀游赏之习加以赞赏的著述不绝如缕。《宋高僧传》说:“蜀土尤尚二月八日及四月八日。每到二时,四方大集,驰骋游遨。”元人费著《岁华纪的谱》说:“成都自唐宋号为繁庶,甲于西南。富贵悠闲,岁时燕集,寝相沿习,遨头行乐,其风未息,皆因其土俗,不废娱游。歌咏风流,往往传为佳话。”明人何宇度说:“四川百户繁饶,富庶之余,溢为奢丽,岁时游乐,亦自古为盛。”请看,“岁时游乐”、“遨头行乐”,“驰骋游遨”,其旅游形态可谓多种多样,神仙境界,不亦乐乎!“自古为盛”,“寝相沿习”,“其风未息”,“皆因其土俗,不废娱游”,可见游赏之习已形成历代相承的传统,成为四川旅游的个性。
若再从客体这个角度讲,它的文化解读就是历代游人所感受到的,对四川这块特殊文化区域所具有的第一流神品的旅游资源,赞不绝口的一个“神”字:
自然世界无边的神奇,那是锦绣的四川;
文化世界无尽的神秘,那是诗意的四川;
心灵世界无穷的神妙,那是安逸的四川。
在这里,自然、人文、社会风俗多种景观资源相生相依,情景交融,造就了得天独厚、品位极高的天府之国的旅游资源,吸引着海内外游客纷至沓来,成为四川旅游文化内涵不断升华,品质形象不断提升的源泉。“一盆巴山蜀水,万卷天府之国”,这就是要来四川旅游的人容易读出神韵和魅力来的最高境界,也是四川旅游业跨越的精、气、神所在。让我们一起把“天府之国”分为“五色块”来一番畅想神游,一起来拥抱这块有着神奇的巴蜀文化的四川热土吧。
在本书里神游导引的是“心灵超越的儒道神游”。
三、仙禅交融文冠天下
成都是儒、释、道交融的仙游、禅游和文庙游的理想胜地。中华文化以儒、释、道三学为主干的历史发展,在成都有悠久而独立的始源和独到的发展特色。有“天数在蜀”、“易学在蜀”、“文宗在蜀”、“才女在蜀”、“仙源在蜀”、“菩萨在蜀”的说法,这就是成都儒释道三学文化最大的特色。
成都是仙源故乡,源于古蜀。成都是按“水孕文明——道法自然”的自然哲学模式生长和建设起来的城市。“太一生水·水润天府·悠久历史·文明城市”,是成都城市发展的历史途径。经过悠久的历史发展,形成成都“天府之国,上善之都”的城市个性。
成都人精神世界的文化最早诞生和发展起来的是三千年前的“古蜀仙道”。早在3000年前,古蜀蚕丛、柏灌、鱼凫三代蜀王“皆得仙道”。不仅蜀王成了仙,连他统率的民众也成了仙,皆神化不死,被称为“化民”。这之后的蜀王杜宇也“从天堕”魂化杜鹃,“望帝春心托杜鹃”,也成了仙。开明王上天成为开明兽,也是仙化故事。仙字在古文字里与迁徙的“迁”是同一个字。仙化就是迁化,古蜀人经常迁来迁去,引起羽化飞化的浪漫想象,就成了仙。蜀人的仙化思维就是这么来的。以上仙化故事是古蜀人仙化想象力的真实记载,是古蜀仙道文化流传的真实记录。跟着古蜀五代蜀王仙化的部族,就是具有仙化想象力的第一代蜀民。从巴蜀考古发现看,三星堆的鸟首人身青铜像、人身鸟足像以及各种鹰头杜鹃等凤鸟形象,是蜀人羽化飞升思想最早的渊源。特别是金沙遗址的太阳神鸟和出土玉琮上有线刻的人体长着两个鸟翅的形象,更是最早的羽人的物证。羽人飞升成仙,是仙道思想的核心。道源就是从这里发端的,故道教特别重视“萧萧高仙,飞步太清,”就是说人要像飞鸟一样自由,才能逍遥似神仙。
从三千年前古蜀三星堆遗址时期算起,到1800年前东汉末年张陵创立道教,古蜀仙道流传了1000多年,它成为道教创立的基础,后来融入道教,成为道教经典的重要组成部分“仙学”。张陵在鹤鸣山学道和创教,在青城山布道和建立“二十四治”即24个教区,主要就是利用仙学。道教分为仙学、神学和道学三个部分,仙学是统率神学和道学的。而成都是仙学的起源地,青城山遂成为道教昆仑仙宗的中心。成都是仙源故乡(昆仑仙学的发生地),是道源故乡(道教发源地),就是这么来的。所以,成都是仙游的最佳胜地,也是逍遥似神仙过的日子的人居胜地。逍遥成都、安逸成都,现在已成为世所公认,它的渊源就在这里。
成都自唐以来,还是禅学传播的一个中心。佛教向有“言禅者不可不知蜀,言蜀者尤不可不知禅”的说法,就是指蜀在禅宗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这里讲个“菩萨在蜀”的故事。唐代有蜀中的商人,行商到太原,上五台山去求见大菩萨。有和尚告诉这些商人说:“菩萨在蜀尔,弗见耶?”何必舍近求远跑到五台山来。大菩萨就是蜀中梓州(三台)城附近山岩绝壁处灵鹫寺的大和尚,骑着白驴和白象,有神通力,视通万里。这些商人回蜀中来,果然找到这个和尚。这个和尚却归隐不愿见,只在山岩上留下了幽隐的佛像。后来,禅僧惠澄、道严又先后修复灵鹫寺,成为弘传禅学的大寺。这个故事说明禅学的传播在西蜀是很兴旺的,其主旨是教外别传,不立文字,明心见性一套东西,其行为也是禅宗通达怪异的一套。所以,禅学中心在四川是从唐代就开始了的。初唐时期,玄奘曾在成都空慧寺求学五年,受具足戒。成都是成就玄奘成为“佛门千里驹”的肥壤沃土。“玄奘”法号的字源本义,就是指玄门壮大的驵马,故当时高僧称赞他为“佛门千里驹”,这是在蜀得到的称誉。虽然玄奘不是属禅宗,而是法相宗,但成都的寺院和禅宗是在他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大慈寺、文殊院成为名刹,“上有文殊、宝光,下有金山、高闵”,长江流域四大名寺均在成都和扬州,正是当时有“扬一益二”之称的成都和扬州都是当时禅学重地的写照。继玄奘之后,出现了禅宗第八祖马道一以及圭峰宗密,禅月贯休、圆悟克勤、楚山绍绮、破山海明,丈雪通醉等禅学大师,直到现在,四川还是全国禅学研习的一个重要中心。所以,四川也是禅游的理想胜地。
“西蜀自古出文宗”。从赋圣司马相如,汉代儒圣扬雄、文宗陈子昂、诗仙李白、诗圣杜甫、千古第一文人苏轼、天下第一秀才陆游、明代第一文人杨升庵,清代性灵诗人张问陶,函海大家李调元,现代文豪郭沫若和巴金都出生于蜀或者虽不是蜀人,但却是在蜀取得成就。西蜀文宗代代相承,是从西汉景帝时文翁创石室兴蜀学开始的。蜀中第一个周公殿和孔庙也是文翁创立的。后来,文庙在各地普遍发展起来,成都文翁石室是孔庙的先驱者之一。所以,四川孔庙有自己独到的特色,四川也是文庙游的理想胜地。
四川在儒、释、道三教圆融共尊上也颇有特色,出现了三教一体的寺庙和文昌信仰。释、道的石刻艺术也非常发达,安岳是全国石刻佛像最多的地方。此外,外来的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的教堂也颇具特色。四川少数民族地区的宗教,特别是藏密,不仅在康巴和嘉戒藏族地区,就在成都也有重要的传承地。四川是各教各宗友好相处,圆融交流,为和谐文化作出贡献的良好处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