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目标”
1、知道血容量扩充药的作用、用途及促白细胞增生药的应用。
2、会根据贫血的不同原因选择抗贫血药。
3、能根据药物对血凝过程、纤溶过程的影响分析其促凝或抗凝机制及应用、不良反应。
“相关知识链接”
贫血是指循环血液中红细胞数量或血红蛋白含量低于正常。临床常见的贫血为:①缺铁性贫血:由机体缺铁引起,特点是红细胞个小,染色浅,故又称小细胞性贫血或低色素性贫血。须补充铁剂。②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由于机体缺乏叶酸或维生素B12,造成DNA合成障碍。特点是红细胞体积大,数量少,染色深,又称大细胞性贫血。因内因子缺乏引起的维生素B12吸收不良所致贫血称“恶性贫血”。须补充叶酸或(和)维生素B12治疗。③再生障碍性贫血:多种原因引起的骨髓造血功能不全,以全血细胞减少为主要表现的综合征。须进行综合治疗。
“摘要”
作用于血液及造血系统的药物主要包括与凝血及各种血细胞生成有关的制剂。凝血及随后出现的纤溶过程与多种凝血因子的生成及活化有关,与凝血有关的药物即是针对这些不同环节起到治疗不同疾病的作用,包括促凝血药、抗纤溶药、作用于血管的药物及抗凝血因子药、促纤溶药、抗血小板药。与血细胞生成有关的药物包括抗贫血药和促白细胞增生药。能补充血浆胶体渗透压的药物也并于本章叙述。
第一节 促凝血药与抗凝血药生理情况下,机体内凝血与抗凝血系统之间维持着动态平衡,这样既保持了血管内血流的畅通,也有效地防止了出血。一旦凝血与抗凝血的动态平衡遭到破坏,则会出现出血或血栓形成,此时应选用促凝血药或抗凝血药。血凝过程、纤溶过程及药物对其影响。
一、促凝血药促
凝血药(止血药)是能加速血液凝固或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使出血停止的药物。
(一)促凝血物质生成药
维生素K(vitamin K)是一类具有甲萘醌基本结构的物质,主要有脂溶性的K1、K2和水溶性的K3、K4.其中K1存在于绿色植物中,K2由肠道细菌产生或由腐败鱼粉制得,K3和K4为人工合成。
“作用与临床应用”
1、维生素K是肝脏中γ-羧化酶的辅酶。γ-羧化酶可促进凝血因子 Ⅱ、Ⅶ、Ⅸ、Ⅹ的前体物质氨基末端谷氨酸残基γ羧化,使这些凝血因子具有活性。当维生素K缺乏时,这些凝血因子处于无活性的前体状态,导致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而引起出血。用于治疗维生素K缺乏引起的出血。如长期口服抗凝血药、广谱抗生素所致的出血,梗阻性黄疸、胆瘘、慢性腹泻所致的低凝血酶原血症,新生儿因维生素K产生不足所致的出血。
2、解除平滑肌痉挛。维生素K3或K4肌注有解痉作用。用于缓解胃肠平滑肌痉挛引起的疼痛,如胆石症、胆道蛔虫性绞痛。
“不良反应与用药观察”
维生素K1静注过快可引起出汗、颜面潮红、呼吸困难、胸闷、低血压等。肌注可引起局部红肿和疼痛。维生素K3对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可引起高胆红素血症和溶血。
“注意事项”
控制静注速度与用量。对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应用要严密观察。
酚磺乙胺(etamsylate,止血敏)能促进血小板生成,增强血小板粘附性或聚集功能;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减少血浆渗出,促进血管破损处血液凝固。作用迅速,维持时间长。适用于防治手术后出血和消化道、肺、脑、眼底、鼻出血及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或过敏性紫癜。毒性低,偶有过敏反应。
(二)抗纤维蛋白溶解药
氨甲苯酸(P-aminomethyl benzoic acid,PAMBA,止血芳酸)
“作用与临床应用”
能竞争性抑制纤溶酶原激活因子,阻止纤溶酶原被激活而抑制纤维蛋白溶解,产生止血作用。用于防治纤溶亢进引起的出血,如肺、肝、胰、前列腺、甲状腺等手术后出血及产后出血。对一般慢性渗血效果较显着,但对癌症出血及创伤性出血无止血作用。
“不良反应与用药观察”
快速静脉给药可引起体位性低血压、心动过缓等,静脉给药速度要慢。过量可致血栓形成,并诱发心肌梗死。
“注意事项”
有血栓性疾病者禁用。控制静脉给药速度。
氨甲环酸(tranexamic acid,AMCHA)作用与应用与氨甲苯酸相似,但作用较强,不良反应较多。
(三)作用于血管的药物
垂体后叶素(pitutrin)。垂体后叶素中含有催产素和加压素(又称抗利尿激素)。加压素可直接作用于血管,使小动脉、小静脉和毛细血管收缩,血流速度减慢,在血管破损处形成血凝块,产生止血作用。用于肺咯血和门脉高压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对冠心病、高血压、心功能不全和肺源性心脏病者禁用。
二、抗凝血药
抗凝血药是指能影响凝血过程的某些环节而阻止血液凝固的药物,主要用于防治血栓栓塞性疾病。
(一)抗凝血因子药
肝素(heparin)。肝素是一种高分子的粘多糖硫酸酯,最初从肝中发现而得名。药用者主要从猪的小肠粘膜或牛肺中提取的,带有大量阴电荷,呈强酸性。
“作用与临床应用”
1、抗凝作用。在体内、外均有抗凝作用,作用迅速、强大。静注10分钟起效,维持3-4小时。但对已经形成的血栓无溶解作用。其作用机制是通过增强抗凝血酶 Ⅲ(AT-Ⅲ)的抗凝作用,加速凝血因子 Ⅱa、Ⅸa、Ⅹa、Ⅺa和Ⅻa的灭活。临床用于防治血栓栓塞性疾病,如心肌梗死、脑栓塞、肺栓塞、深部静脉血栓;2.其他调血脂、抗炎、抗血管内膜增生和抑制血小板聚集等作用,治疗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早期应用可防止继发性出血。用于体外抗凝,如体外循环、血液透析、心导管检查等。
“不良反应与用药观察”
1、自发性出血。用药过量所致,是常见的不良反应,老年人及女性较易发生,表现为粘膜出血、关节积血及伤口出血等。故用药期间应监测凝血时间或部分凝血活素时间(PTT),如凝血时间30>分钟,PTT>100秒,均表明用药过量。自发性出血轻者停药可自行恢复,严重出血者需缓慢静脉注射硫酸鱼精蛋白解救。1mg硫酸鱼精蛋白约中和100U的肝素,每次用量不能超过50mg。
2、其他。血小板减少症、变态反应等,长期应用可致脱发、骨质疏松和骨折。孕妇可致早产和死胎。
“注意事项”
对肝素过敏、肝肾功能不全、消化性溃疡、脑出血、严重高血压、细菌性心内膜炎、先兆流产及产后、外伤、手术后等禁用。
香豆素类这类药物都有4-羟基香豆素的基本结构,口服后只在体内有抗凝作用,故称体内抗凝药。常用华法林(warfarin,苄丙香豆素)、双香豆素(dicoumarol)和醋硝香豆素(acenocoumarol,新抗凝)。它们的作用与应用基本相同。
“作用与临床应用”
本类药物的化学结构与维生素K相似,能竞争性拮抗维生素K的作用,抑制凝血因子 Ⅱ、Ⅶ、Ⅸ、Ⅹ的活化而产生抗凝作用。由于对已合成的凝血因子无作用,需待血液循环中原有凝血因子耗竭后才出现疗效,故起效慢且体外无效。停药后凝血因子恢复正常也需要一定的时间,故作用持久,可持续3~5天。主要用于防治血栓栓塞性疾病。因起效慢,对需快速抗凝者可在服药初的3~4天内与肝素合用。
“不良反应与用药观察”
过量易致自发性出血。可用维生素K对抗,必要时输注新鲜血或血浆等以恢复凝血因子功能。故用药期间须监测凝血酶原时间。
“注意事项”
肝药酶抑制剂(如氯霉素)、血浆蛋白结合率高的药物(如保泰松)、广谱抗生素,可增强本类药物的抗凝作用。肝药酶诱导剂和口服避孕药可减弱本类药物的抗凝作用。
枸橼酸钠(sodium citrate,柠檬酸钠)。枸橼酸钠能与血浆中的钙离子形成不易解离的可溶性络合物,降低血中钙离子浓度而呈现抗凝作用。本品仅用于体外抗凝,如体外血液保存,每100ml全血加2.5%枸橼酸钠溶液10ml。输入含枸橼酸钠的血液时,速度不宜过快,不宜过量,否则可引起低血钙。一旦发生,可用钙剂对抗。
(二)抗血小板药
双嘧达莫(dipyridamole,潘生丁)。本药能通过多种机制抑制血小板粘附和聚集,还有扩张冠脉、增强冠脉血流量的作用。此外,尚有抗病毒作用。与阿司匹林合用预防血栓性疾病,与香豆素类合用预防心脏手术后血栓形成。
噻氯匹啶(ticlopidine)。噻氯匹啶可抑制ADP、胶原、花生四烯酸等引起的血小板聚集。临床主要用于预防脑中风、心肌梗死及外周动脉血栓栓塞性疾病,疗效优于阿司匹林。常见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中性粒细胞减少等。
(三)纤维蛋白溶解药
纤维蛋白溶解药是一类能增强纤溶过程功能的药物。对已形成的血栓有溶解作用,故又称溶栓药。
链激酶(streptokinase,SK,溶栓酶)。链激酶是从β-溶血性链球菌培养液中提取的一种蛋白质。现已用基因工程方法制备出重组链激酶。
“作用与临床应用”
与纤溶酶原结合,使纤溶酶原转变成纤溶酶,水解血栓中的纤维蛋白,导致血栓溶解。主要用于血栓栓塞性疾病。在血栓形成2~4h内,效果较好,对形成已久且已机化的血栓效果较差。
“不良反应与用药观察”
主要不良反应是出血,包括注射部位出血、颅内出血等,严重者可用氨甲苯酸治疗。因具有抗原性,可致过敏反应。静注过快可引起高血压。
“注意事项”
活动性出血、严重高血压、手术后、分娩后及链球菌感染等禁用。
尿激酶(urokinase,UK)。尿激酶是一种从人尿中提取的蛋白酶,现也可由基因重组技术制备。可直接激活纤溶酶原转变为纤溶酶,产生溶栓作用。临床应用同SK,但UK不具有抗原性,不引起变态反应。因价格昂贵,常用于对链激酶过敏或耐受者。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t-PA)。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为生理性纤溶酶原激活剂,现已可用基因工程方法制备。对纤维蛋白亲和力高,故对纤维蛋白上结合的纤溶酶原激活作用强,而对血浆中纤溶酶原激活作用弱。所以,t-PA溶栓作用强,对血栓具有选择性,循环中纤维蛋白原消耗少,不易引起出血。
蛇毒溶栓剂常用药物有蛇毒抗凝酶、蝮蛇抗栓酶等。有明显的抗凝、抑制血栓形成和溶栓作用。治疗脑血栓小管较好。少数患者可致出血及过敏等不良反应。一旦发生应立即停药或用抗蝮蛇血清进行治疗。
“制剂和用法”
维生素K1.注射剂:10mg/1ml。一次10mg,一日1~2次,肌注或静注。
维生素K3.注射剂:4mg/1ml。一次4mg,一日2次,肌注。
维生素K4.片剂:2mg、4mg。一次2~4mg,一日3次。
酚磺乙胺。注射剂:200mg/2ml。一次200mg,一日1~2次,肌注或静注。一次200~600mg,静滴。
氨甲苯酸。注射剂:100mg/10ml。一次0.1~0.3g,静注或静滴,一日不超过0.6g。片剂:250mg。一次250~500mg,一日2~3次。
氨甲环酸。注射剂:0.1g/2ml、0.25g/5ml。一次0.25g,一日1~2次,静注或静滴。片剂:0.125g、0.25g。一次0.25g,3~4次。
垂体后叶素。注射剂:5U/1ml、10U/1ml。一次5~10U,溶于25%葡萄糖注射液20ml中缓慢静注,或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0ml中静滴。极量:一次20U。
肝素钠。注射剂:1000U/2ml、5000U/2ml、12500U/2ml。一次5000~10000U,稀释后静注或静滴。必要时可每隔4~6h一次,一日总量为25000U。
华法林。片剂:2.5mg、5mg。第1日服5~20mg,以后一日2.5mg~7.5mg,同时应根据所测凝血酶原时间调整剂量。
醋硝香豆素。片剂:4mg。第1日4~8mg,以后一日2~4mg,一日一次。
双氯达莫。片剂:25mg。一次25~50mg,一日3次。
噻氯匹定。片剂:250mg。一次250~500mg,一日1次,进餐时服。
链激酶。注射剂:10万U、20万U、30万U。首次剂量:50~100万U,溶于0.9%氯化钠注射液或5%葡萄糖注射液100ml中,静脉滴注,30min滴完。维持量:60万U,溶于5%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中,缓慢静滴,6h一次,以保持10万U/h为宜。
尿激酶。粉针剂:1万U、5万U、10万U、20万U、25万U、50万U、150万U、250万U。急性心肌梗死:一次50~150万U,溶于0.9%氯化钠注射液或5%葡萄糖注射液50~100ml中,静滴。已配制的注射液在室温下不能超过8h,冰箱内不能超过48h。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注射剂:50mg/瓶。首剂10mg,静注。以后第1h50mg,第2、3h各20mg,静滴。
蝮蛇抗栓酶。注射用冻干粉针剂:0.25单位/支。一次0.008单位/kg,用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注射液250ml稀释后静滴,滴速以40滴/min为宜。
第二节 抗贫血药。
铁剂目前常用的口服铁剂有硫酸亚铁(ferrous sulfate)、枸橼酸铁铵(ferricammonium citrate)、富马酸亚铁(ferrous fumarate)等,注射铁剂有右旋糖酐铁(iron dextran)、山梨醇铁(iron sorbitex)等。
“体内过程”
铁主要在十二指肠和空肠上段以Fe2+形式吸收。进入血浆中的铁经氧化后以转铁蛋白为载体,输送到骨髓与转铁蛋白受体结合,用于合成血红蛋白,而去铁的转铁蛋白被释出细胞外继续发挥作用。铁的排泄主要通过肠粘膜和皮肤的脱落细胞而排出体外。
影响铁吸收的因素很多。胃酸、维生素C、果糖、半胱氨酸等可使Fe3+还原成Fe2+而促进吸收。鞣酸、抗酸药、钙剂等可使铁沉淀而防碍其吸收。四环素类与铁剂形成络合物,可相互影响吸收。
“作用与临床应用”
铁主要用于合成血红蛋白,另一方面以铁蛋白等形式构成人体储存铁。用于缺铁性贫血的治疗。口服铁剂一般4~5天血液中网织红细胞上升,7~12天达高峰,血红蛋白2~4周明显升高,但恢复正常值约需4~12周。血红蛋白恢复正常后继续服药2~3月,储存铁恢复正常。
“不良反应与用药观察”
1、胃肠道刺激症状。为口服铁剂最常见的不良反应,表现为胃部不适、恶心、呕吐、腹痛和腹泻等。饭后服用可减轻此反应。
2、便秘和黑便。铁与肠腔中硫化氢结合,生成黑色硫化铁,染黑大便,并减少了硫化氢对肠的刺激,肠蠕动减少所致。应事先告知患者,以免顾虑。
3、急性中毒。多由小儿误服铁剂1g以上引起,表现为胃肠粘膜凝固性坏死、急性循环衰竭和休克。急救时可用去铁胺灌胃或肌注以结合残存的铁。
“注意事项”
不与鞣酸、抗酸药、钙剂、四环素等合用,影响吸收和疗效。
叶酸(folic acid)。叶酸属B族维生素,由蝶啶、对氨******和谷氨酸构成,广泛存在于动、植物食品中,以酵母、肝及绿色植物中最多。
“作用与临床应用”
叶酸吸收后在肝经叶酸还原酶和二氢叶酸还原酶作用生成四氢叶酸,后者作为一碳基团的传递体,参与嘌呤、嘧啶等物质的合成。叶酸缺乏时,上述代谢过程障碍,导致细胞核中DNA合成减少,细胞分裂和增殖减少。这些改变在红细胞系最为明显,表现为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用于治疗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对营养性、妊娠期和婴儿期等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疗效好;对应用甲氨蝶呤、乙胺嘧啶、甲氧苄啶等造成二氢叶酸还原酶功能障碍所致的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应用叶酸无效,需用甲酰四氢叶酸钙治疗;对恶性贫血、维生素B12缺乏所致的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叶酸可改善血象,但不能减轻神经系统症状。
维生素B12(vitamin B12)维生素B12是一类含钴的B族维生素,广泛存在于动物内脏、牛奶、蛋黄中。人体所需维生素B12主要从外界摄取。
“体内过程”
维生素B12口服后,必须与胃粘膜壁细胞分泌的内因子结合,在内因子的保护下被肠壁吸收。当胃粘膜萎缩时,内因子缺乏而影响维生素B12吸收,引起“恶性贫血”,此时,需注射给药。
“作用与临床应用”
1、促进四氢叶酸的循环利用。细胞内的N-甲基四氢叶酸在维生素的参与下转化为四氢叶酸。维生素B12缺乏时,该过程受阻而出现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同时会导致叶酸的缺乏。
2、维持有鞘神经纤维功能的完整性。维生素也是甲基丙二酰辅酶A变位酶的辅助因子,该酶可使甲基丙二酰辅酶A代谢为琥珀酰辅酶A。维生素缺乏时,将使甲基丙二酰辅酶A积聚,合成异常脂肪酸,从而影响正常神经髓鞘磷脂合成而出现感觉异常、运动失调等神经症状。主要用于治疗恶心贫血和其他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神经系统疾病如神经炎、神经萎缩、坐骨神经痛等的辅助治疗;其他可预防胎儿神经管畸形(小剂量)、肝脏疾病的辅助治疗。
“不良反应及用药观察”
较少。极少数患者可有过敏性休克。
“注意事项”
过敏者禁止使用。
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红细胞生成素是由肾脏近曲小管管周间质细胞产生的糖蛋白激素,现用DNA重组技术合成。EPO可刺激红系干细胞生成,促进红细胞成熟,使网织红细胞从骨髓中释放出来,增加红细胞数量,提高血红蛋白含量。临床主要用于肾衰竭进行血液透析的贫血患者。还可治疗肾性贫血、慢性肾功能不全、恶心肿瘤、化疗及艾滋病药物治疗等引起的贫血。
不良反应有血压升高、血栓形成及流感样症状。
本品用前勿振摇,否则可使糖蛋白变性而减低效价。因未加防腐剂,每瓶仅供一次性使用,剩余部分应弃掉。
“制剂和用法”
硫酸亚铁。片剂:0.3g。一次0.3~0.6g,一日3次,饭后服。服用期间应禁茶。
枸橼酸铁铵。糖浆剂:10%。一次5~10ml,一日3次,饭后服。
富马酸亚铁。片剂或胶囊剂;0.2g。一次0.2~0.4g,一日3次。
右旋糖酐铁。注射剂:25mg/1ml、50mg/2ml。一次25~50mg,一日1次,深部肌注。如无不良反应可增加至一日100~150mg。
葡萄糖酸亚铁。片剂:0.1g、0.3g。一次0.3~0.6g,一日3次。
叶酸。片剂:5mg。巨幼红细胞性贫血:一次5~10mg,一日3次。预防神经管畸形:一次5mg,一日1次。
维生素B12.注射剂:50μg/1ml、100μg/1ml、500μg/1ml。一次50~500μg,一日1次或隔日1次。片剂:25mg。一次25mg,一日3次。
红细胞生成素。注射剂:2000单位/1ml、4000单位/1ml、10000单位/1ml。
剂量应个体化,一般开始剂量为50~150单位/kg,每周3次。
第三节 促白细胞增生药传统的促白细胞增生药有维生素B4、鲨肝醇、白血生、肌苷等,但疗效尚不完全肯定,现主要介绍目前较为认可的一些生物制剂。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G-CSF)。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是由血管内皮细胞、单核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合成的糖蛋白,现已通过基因重组技术制得。能促进中性粒细胞成熟和释出,增强中性粒细胞趋化性及吞噬功能。可用于肿瘤化疗、放疗引起的骨髓抑制,也用于自体骨髓移植。本品仅供静脉注射或皮下注射给药。一般剂量病人耐受良好,略有轻度骨骼疼痛,长期静脉滴注可致静脉炎。对本品过敏者禁用。
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macrophag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GMCSF)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是由T-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合成地,现已通过基因重组技术制得。能刺激粒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等多种白细胞的集落形成和增生,促进成熟细胞的释放,并增强粒细胞的功能。主要用于预防恶心肿瘤化疗、放疗引起的白细胞减少及并发的感染等。不良反应有皮疹、发热、骨及肌肉痛、皮下注射部位红斑等。首次静脉滴注时可出现潮红、低血压等。严重的不良反应为心功能不全、支气管痉挛、室上性心动过速、颅内高压、肺水肿和晕厥等。
“制剂和用法”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冻干粉针剂:50μg、75μg、100μg、150μg、250μg、300μg、460μg。一次2~5μg/kg,以5%葡萄糖注射液稀释,皮下注射或静脉滴注。
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注射用冻干粉:50μg/支、100μg/支、250μg/支。视病情及白细胞数,一次5~10μg/kg,一日1次,皮下注射。于化疗停止1天后使用,连用7~10天。
第四节 血容量扩充药
血容量扩充药是一类能增加血容量,维持胶体渗透压的药物。主要用于大量失血导致血容量降低、休克等紧急情况。由于有扩容作用的血制品来源有限,等渗的葡萄糖盐水维持时间短,均不宜做常规扩容药。目前最常用的是右旋糖酐。
右旋糖酐(dextran)。右旋糖酐是高分子葡萄糖聚合物,按分子量可分为中分子右旋糖酐(分子量约)70000、低分子右旋糖酐(分子量约40000)和小分子右旋糖酐(分子量约10000),分别称为右旋糖酐70、右旋糖酐40和右旋糖酐10.
“作用与临床应用”
中分子右旋糖酐分子量较大,静脉注射后可迅速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扩充血容量,主要用于低血容量性休克。低分子和小分子右旋糖酐能抑制红细胞和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粘滞度,防止血栓形成和改善微循环,且有渗透性利尿作用。临床主要用于预防术后血栓形成及治疗某些血栓栓塞性疾病,也可用于防治休克后期DIC及肾衰竭。
“不良反应及用药观察”
变态反应,极少数人可发生过敏性休克。故用药前应做皮试,初次滴注时应严密观察5~10分钟。偶见发热、寒战、淋巴结肿大和关节炎。剂量过大可引起凝血障碍、低蛋白血症等。
“注意事项”
故每日用量不超过1500ml。充血性心力衰竭、血小板减少症及出血性疾病禁用。
羟乙基淀粉(hetastarch,淀粉代血浆,706代血浆)羟乙基淀粉为玉米淀粉水解的大分子物质。静注后可扩充血容量、改善微循环、降低血液粘滞度。作用可维持24h以上。用于血容量不足引起的低血压或休克。偶有变态反应,表现为荨麻疹、瘙痒等。
“制剂和用法”
右旋糖酐70.注射剂:6%溶液,100ml/瓶、250ml/瓶、500ml/瓶。静滴,一次500ml,一日最大用量为1000~1500ml。
右旋糖酐40.注射剂:6%溶液,100ml/瓶、250ml/瓶、500ml/瓶。静滴,一次250~500ml,一日不超过1000ml。
“师生互动”
请在下面的血凝过程、纤溶过程标示出维生素K促进生成的凝血因子、肝素促进灭活的凝血因子及尿激酶、链激酶、氨甲苯酸的作用位点。
“本章小结”
1、促凝血药:①维生素K通过促进相关凝血因子合成发挥促凝作用,仅对维生素K缺乏引发的出血有效。②抗纤溶药通过竞争对抗纤溶酶原激活因子或抑制纤溶酶活性而治疗纤溶亢进引起的出血。③垂体后叶素通过收缩血管而止血。
2、抗凝血药包括抗凝血因子药、抗血小板药和纤维蛋白溶解药。各类抗凝血因子药比较。
3、铁制剂治疗缺铁性贫血疗效良好。维生素B12与叶酸均可参与氨基酸的互换和核苷酸的合成代谢,可治疗巨幼红细胞性贫血,但维生素B12因其吸收的特点和参与神经髓鞘完整性的维持,还可治疗恶性贫血及神经系统疾病的辅助用药。
4、血容量扩充剂具有能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无毒,无抗原性等特点。临床常用低分子右旋糖酐,它可改善微循环,降低血液粘滞度,用于血栓形成性疾病。
周媛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