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帝刘启虽然是一位盛世之主,时人世人称其是贤明之君。但是,很多人只看到了他光鲜的一面,而忽视了他灰色的另外一面。这一面不怎么光彩,却更加真实。
早在刘启还是东宫太子时,在性格上就非常蛮横、残忍。
有一次,吴王刘濞的儿子和他下棋,二人引棋路争执不下,刘启竟然提起棋盘砸死了吴王的儿子。吴王刘濞怨恨在心,这与他后来的反叛也有直接的理由。
后来,刘启成为了汉景帝,但其禀性难改,他任用大才子晁错为重臣,把国事都托付与他,晁错帮他削藩收权、整治朝政,他坐收渔利。后来又听袁盎鼓舌造谣,杀晁错作为各叛王撤兵的条件时,又下令以大逆不道的罪名把晁错的全族都灭了。七王叛乱不息,他这才突然想起了父亲文帝临死时交待他的话,让周亚夫指挥军队前去平叛。周亚夫在接受任务时,显得有些傲慢,使景帝觉得他不大尊重自己这个年轻的皇帝,心理很不舒服。
平定七国叛乱之后,周亚夫功劳很大,赢得了人们的一致称誉,景帝也重用了他。然而,他对周亚夫当年的傲慢仍然耿耿于怀。
公元前153年,汉景帝立长子刘荣为皇太子,但因为其母栗姬渐渐失宠,景帝就想另立王皇后之子刘彻为太子。这时候,周亚夫刚刚荣升丞相,很把自己当根葱。就对汉景帝说,太子并无过失,随意废立,会引起混乱,等等等等。
周亚夫禀性直爽,不懂劝谏艺术,与景帝发生了争执。景帝自然十分恼怒,但是亚夫执之有故,言之凿凿,无懈可击,只能“默然而沮”。不过,在他心里对这个罗嗦的老头实在讨厌死了。
不久,匈奴部酋6人来降,景帝非常高兴,并想把他们都封为列侯。亚夫却说:“他们的先人背弃了汉朝而投降了匈奴,现在又背叛了匈奴而投降了汉朝,陛下如果封这样的人做列侯,又怎么能责备作臣子的不忠于君主的呢?”这次,景帝认为“丞相之议不可用”,断然拒绝了亚夫的建议,将6人封侯。(想起来我们的飞将军,他怎么这么没有运气,李广难封,委屈啊)。这一次,景帝拒绝亚夫,基本上不是考虑他的话的正确性,多半出于一种孩子气的心理:纵使你次次都对,也不能事事都听你的,你做皇帝还是我做皇帝啊,这次一定要我说了算。亚夫见景帝不从,也算知趣,比前辈名将韩信强,就上书称病辞官,景帝也不挽留,巴不得这个老顽固早点退休如果事情到此了结,倒也罢了,问题是周亚夫既然得罪了有着生杀大权的老板,而这个老板又非常小心眼,那他就危险了。
一次,汉景帝专门宣召周亚夫,想看看他对于现阶段的生活是否有怨气。这次“保鲜”,亚夫过关没事。又一日,景帝特赐食于他,亚夫虽然退休,但还在皇城根下,随叫随到。进去后,只见皇帝独坐在那,行过拜谒之礼,简单说了两句,景帝就让上菜,这自然是皇恩浩荡,但是席间并无他人,只有这一君一臣,亚夫有点惶恐。
等他入席才发现自己面前只有一只酒杯,并无筷子,而菜肴又都是大块的肉,根本无法吃,就知道是景帝在戏弄他。周亚夫非常难堪,他转头看看主席的人,想让取双筷子,当然,景帝要玩他,不会这点都想不到,早就嘱咐好了,主席人装聋作哑。见周亚夫急得满头是汗,景帝到底是少年心性没有耐住,插话道:“这还未满君意?”周亚夫一听,怕得要死,赶紧起座下跪,脱帽谢罪,景帝才说了一个“起”,亚夫赶紧起身,匆匆跑了。
几天后,突然有使者到,叫他入廷对簿,亚夫一听,知道自己快挂了,但不知道所为何事。原来,亚夫年事已高,就让儿子筹备丧葬用品,买了500副甲盾,为了将来护丧之用,儿子使佣工拉回家,又未给钱,使得佣工怀恨上书诬陷。
大理寺当堂审问到:“为何要谋反?”,周亚夫辩解道:“我儿子所卖的东西全系丧葬所用,怎么能谈得上谋反呢?”
官员无话可说,但知道皇上欲置其于死地,就必须要找个借口,于是给了一个惊天地、泣鬼神,闻者流泪、听者伤心的判词:“不反天上,亦反地下!”
就是说,你这个老小子,即使不想在活着的时候造反,也会在死了以后到阴曹地府造反的。周亚夫听了,听了也明白了,是景帝要自己死,于是5日不食,绝食而死。
点评:
晁错和周亚夫,一文一武,都是汉室忠良,就这么死了。当然,晁错的死与他在七国之乱后,个人没有形成很好的对策,老是撺掇着景帝要亲征平叛,皇帝也是人啊,没事有病啊跑到战场上送死,是“诛晁错”又不是针对我。周亚夫的死也与个人太过刚直的秉性有关系,当然,我觉得,在无法控制自己生死的皇朝里,景帝的嫉恨心才是把他们送上黄泉路的“黑白无常”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