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尔泌草原,又称科尔泌沙地。科尔沁大草原是中国四大草原之一,地处内蒙古东部,大兴安岭南坡,松辽平原西端。与吉林、辽宁两省毗邻。处于西拉木伦河西岸和老哈河之间的三角地带,西高东低,绵亘400余千米,面积约4.23万平方千米。“科尔沁”蒙古语意为著名射手,据说当初是成吉思汗二弟哈布图哈撒尔管辖的游牧区之一。科尔泌草原与锡林郭勒草原相接,北邻伦贝尔草原,地域辽阔,资源丰富。
科尔沁大草原是一个人杰地灵、英雄辈出的地方,是清代国母孝庄文皇后、抗英将领僧格林沁、著名民族英雄嘎达梅林的故乡……2002年10月,科尔沁草原风景区被中国摄影家协会命名为“中国摄影创作基地”,是东北、华北第一家。
科尔沁草原历史上曾为河川众多、水草丰毛之地。据记载,公园10世纪时自然条件是“地沃宜耕植,水草便畜牧”。知道19是世纪初扎鲁特旗东南还留有松林。但至19世纪后期,因滥垦沙质草地,砍伐森林,曾号称“平地松林八百里”的赤峰以北而今已成茫茫沙地。由于人类对草原的不合理利用,甸子地不断缩小,坨、地扩大,沙化面积急剧增加,最终形成了大片沙地。坨甸两者所占相对面积为3:1,生产发展和人类生活受到直接威胁。为防止沙化、草场退化和土壤盐化,采取了草场封育,翻耕补播、人工种草、引洪淤灌、防止过牧及营造防护林等措施,取得了良好成效。
科尔泌草原气候冬寒冷、夏炎热,春风大。年均降水量360毫米,年际变化较大,年内分配不均,多集中6~8月份,冬季以西北风为主,春秋则为西南风,年均风速3.5米/秒,最大风速可达21.7米/秒,大风日数常达30天左右。大风是沙地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全区日照2900小时,日照率达67%,10℃以上活动积温3160℃,无霜期140~150天。
读过浩繁的中华历史,人们常说“关东出相,关西出将,江南出才子”。这确实是精辟的历史总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物,深沉厚重的中原文化,必然培养出一批远见深谋的治世奇才。滔滔不息的黄河之水,沟壑纵横的黄天厚土,造就一批性格坚毅、勇猛威武、能征贯战的猛将。钟灵神秀的江南山水,派生出来的肯定是飘逸俊秀的文人高士。那么科尔沁草原的昊昊高天、茫茫草原、苍莽雄浑的崇山峻岭,粗旷豪放的民风又养育出什么呢?北方草原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博大。这种博大的自然环境,孕育出的必然是中华民族最骄傲的子孙,必然是胸怀宽广、吞吐四海的大英雄。他们在中华民族历史发展中开疆拓土,立马扬威,为整个民族进步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为中华民族的强盛立下了不朽的丰功。科尔沁草原这方水土出“天之娇子”、出大英雄,他们是当之无愧的草原英雄,他们演绎了无数惊天动地的故事,他们书写了震惊世界的人类文明的历史!
趣味链接:科尔泌名称历史
科尔沁的名称由来已久,商、周以前,这里是传说中的女魃部落的领地,商周史籍中称作“鬼方”。早在东汉末年和西晋时期,中原内地的人们就称居住在科尔沁草原中部的人为“火儿慎”人,这是鲜卑语,意思是:“善射的人”、“弓箭手”、“射雕手”。到了北魏时,“火儿慎”逐步从特指的人群名称转向了地域名称,史籍中已经开始出现“火儿慎”“科尔沁”等地域名称,这些名称都是鲜卑语的不同译音。《蒙古秘史》把科尔沁译为“弓箭手”。成吉思汗称帝前,曾将其帐殿护卫(弓箭手)编为“科儿沁”,由其弟哈布图哈萨儿亲自指挥。因此“科儿沁”在蒙元之初也是蒙古军事机构的名称。现今的科尔沁名称正式起自蒙元时期,具有“弓箭手”、“神箭射手”之意,作为地名,也可以理解为“射雕英雄的故乡”、“神箭手的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