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深秀(1849—1898年),原名毓秀,字漪村,清末戊戌变法的“六君子”之一。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生于山西闻喜县仪张村,自幼家境贫寒,祖上以给人筑墙为生,7岁上死了父亲,母亲改嫁,他孤苦伶仃,依靠叔伯生活,半耕半读,因而深知劳动人民的疾苦。
杨深秀自幼聪明好学,常向人借书来读,如饥似渴,废寝忘食,终于广泛涉猎经史子集,兼通佛典、历算、诗词,以少年奇才而闻名四方。
咸丰十年(1860年),他才11岁,入县学科试中了第一名,震惊乡里;数年后又中举人;光绪十五年(1889年)考中进士,任刑部主事;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又调任山东道监察御史。
“甲午之耻”促使杨深秀走上了变法维新之路,决心以振兴邦国为己任。他以身居台谏之便,屡次奏请变法,主张定国事、联友邦、废科举、兴学校、考庶官、举人才、译新书、派游学等,都被光绪帝采纳。“百日维新”中,杨深秀始终站在斗争的前列,坚定不移地支持维新运动。他上疏弹劾礼部尚书许应骙阻挠维新变法,光绪帝遂将许应骙革职。戊戌政变,慈禧太后重新“训政”,光绪皇帝被囚禁在瀛台,荣禄恶党即大捕维新党人士。在此情势下,杨深秀临危不惧,仍连夜草拟奏章,力陈太后归还政权。慈禧太后见其维新初衷不改,遂派缇骑逮捕了他,在狱中赋诗三首,其中一首云:“久拼生死一毛轻,臣罪偏由积毁成。自晓龙逄非俊物,何尝虎会敢从行?圣人岂有胸中气,下士空思身后名。缧绁到头真不怨,未知谁复请长缨?”并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八月十三日,将谭嗣同、杨深秀等六人杀害于北京菜市口,史称“戊戌六君子”。在绑赴刑场时,杨深秀等大义凛然,神色不变。这一年,杨深秀才49岁。他的遗著有《杨漪村待御奏稿》、《雪虚声堂诗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