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冰(约公元前302—前235年),原名李讳冰,又名季冰,号称陆海,魏国永泽(今山西运城市盐湖区解州镇)人。一说蜀(今四川)地羌人,又一说为陇西李氏(今甘肃陇西)后裔。据《李氏家谱》、《李冰家庙》等有关史料考证,李冰生于今解州镇(属运城市盐湖区)郊斜村。秦昭王十七年(前290),随魏向秦献河东400里地而为秦民,公元前256年至前251年,被秦昭王任命为蜀郡守。
李冰能知天文地理(《华阳国志·蜀志》),且注重实地考察。他在任蜀郡守期间,沿袭大禹治水的“疏导”办法,征调民工“凿离碓(即离堆),避沫水(今青衣江)之害”(《史记·河渠书》),并开创了沫水流域的航运事业。随后,他在总结前人治水经验的同时,结合岷江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大胆地将河东盐池(古称解盐池)初见成效的“人工垦地为畦,将卤水引灌入畦内,利用日光蒸发晒制食盐”的“垦畦浇晒法”应用于治水工程。他和儿子李二郎(李金山,清雍正五年敕封承绩广惠显英王)按照“乘势利导,因时制宜”的思路,采取“分洪溢道,笼石为堤”的办法,征调民工,就地取材,修都江鱼嘴,筑内、外金刚堤,建飞沙堰,开宝瓶口,兴建成既布局合理、施工技术高超、受益面积广阔,且功在当代、惠泽后世的都江堰无坝引水工程,开创了化水害为兴水利的新纪元。2200多年来,都江堰永葆青春,一直为川西平原提供了巨大的水利效益,造福于川西人民,成为世界水利史上的奇迹、人类文化遗产的一座丰碑。
今运城市盐湖区解州镇郊斜村有李家祠堂和原供的李氏牌位。效斜村李家还存有李氏家谱及清雍正五年(1728)四川奏请加封李冰父子及雍正皇帝的钦批抄件。分别敕封李冰为“敷泽兴济通佑王”,其子李金山为“承绩广惠显英王”。
现在都江堰的“二王庙”,乃由原“崇德庙”到宋代封李冰父子为王后改称之。
李冰父子于公元前三世纪战国秦昭王时建造的都江堰,世世代代灌溉着川西37个县市900多万亩田地,其高功伟业,被誉为“禹王再现”,永远流传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