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9年夏末,高尔基的母亲死后,11岁的高尔基不得不开始了社会上的谋生。这年的秋天,小高尔基到了下诺夫戈罗德的波尔洪诺夫的鞋店里去当学徒。每天早晨,高尔基都得比别人早起一个小时,把老板一家人和伙计的皮鞋擦好,刷好他们的衣服,烧好茶饮,给所有的炉子准备好木柴,把午饭用的饭盒洗干净。一到铺子里,便是扫地、掸灰尘、准备茶水、上买主家送货,之后再回老板家取午饭,整天忙得不可开交。就这样小高尔基干了一冬天。但有一天,午饭前在煤油炉上烧汤的时候,高尔基被热汤烫伤了双手,被送进了医院。
烫伤养好后,外祖父又把高尔基送到一家远亲的绘图师和建筑工程承包商谢尔盖耶夫家中,做了这里的学徒。然而,他们并不教给他绘图的手艺,相反,却叫他去干女仆的活计——打扫房间,洗刷器皿,还得供两个唠叨不休的老板娘差遣。
高尔基要擦拭各种器皿,每逢星期六要擦各屋的地板和两道楼梯,还得劈好烧柴,并把它们抱进屋里,要洗菜,带孩子,跟主妇上市场,跟在她们后面拿着装满买的东西的篮子。后来,高尔基回想起来说:“我做的事情很多,差不多要成个傻瓜了,平时和节日都一样地堆积着琐碎的、无聊的、没有益处的事情。”
谢尔盖耶夫家的家规和干不完的活儿,使得高尔基无法离开屋子出去。不过,主人却叫他去教堂,因此,教堂便成了高尔基唯一可以自由消遣时间的地方。他长久地站立着度过漫长的晚祈祷与弥撒,但他并不祷告,而是在构思着自己的“祷告词”。词语自然地不费力地便形成了诗句,这些诗抒发他的烦闷无聊,“希望赶快地长大”,“实在不耐烦再活下去”,“学手艺也没学出什么名堂来”,而女主人“喊叫起来像一只狼”,“我实在没法活”。
无论是和主人“以牙还牙”的谈话,还是孩子气的恶作剧的爆发,不论是充满激情的哀怨祈祷,还是在教堂某个昏暗角落里形成的强烈而模糊的幻想,所有这些都是他在这庸俗、混沌的生活中保卫自己心灵和保卫自己人格的方法。
在彻夜祈祷的时候,他能够按照自己的方式去满足自己对于周围世界的求知欲望,他不去祈祷而是披着冬夜的繁星在城里空寂的街道上散步。如果人家的窗子结的冰还不够厚,而且里边还没有挂上窗帘,他就可以透过底层楼房的窗口向屋里观望。
这些窗子使高尔基看到许多不同的画面。他看见人们怎样祈祷、接吻、打架、玩牌,或者专心而又没有声音地谈话。一种无声的、鱼一般的生活在高尔基面前展开。可是,在谢尔盖耶夫家高尔基却生活在苦恼得令人神志不清的云雾中,那里凝结着的是同样单调的语言、概念和事件,引起的只是沉重而令人厌恶的苦闷。
有时候他曾想:“应该逃走了!”然而外面正是该死的冬天,每到夜里暴风雪就不住地呼啸,风在阁楼里逞威,房架冻得咔咔地响。人往哪儿跑啊?
后来高尔基终于受不了了,他告诉绘图师,他不是来打杂的,他要学手艺。绘图师并不生气,给了他纸笔、三角板和尺子,让他临摹图纸。他的第一张临摹是失败的。绘图师并不生气,耐心教他怎么画,后来他画出了一张近似原图的图纸。可是绘图师的母亲却担心这孩子将来会夺他儿子的饭碗,总是跟他捣乱,不是在图纸上泼煤油,就是让高尔基不停地干活,甚至动手打他。于是学手艺的事就不了了之了。
1880年春天,高尔基从绘图师那里跑了出来,但他羞于回到外祖母家去,因为他答应过外祖母“在没长大时,要忍耐”。高尔基没有回家,他来到了伏尔加河堤岸上,在装卸工人身边混饭吃,并且同他们一起夜宿在码头上。
在这里他为自己谋到了一个新位置。
他到了他父亲做过细木工匠的那个轮船公司的“善良号”轮船上去当“小洗碗工”。
高尔基曾这样地回忆起自己在“善良号”上的生活:
我们的轮船走得慢,有事要办的人都坐邮船去了,搭乘我们这条船的都是些气度安详的闲人。他们从早到晚喝酒、吃饭,把很多的盘餐具、刀、叉、勺子弄脏。我的职务就是洗盘子、洗碟子、擦刀叉,从早晨六点钟起,几乎直到半夜,都忙着干这活。轮船的后面一条长缆索拖着一只驳船,驳船的甲板上像是罩着一个铁笼子,笼子里面装的都是些被判终身流放而且去服苦役的囚犯。那条驳船上安安静静,月光倾泻到船上来。从我们的轮船这边,可以隐约看见那个铁笼子的黑栅栏里有些灰白的圆斑点,那是囚犯们在眺望伏尔加河。
那几年里,有相当多的政治犯也被编入用这种方式发送的大批刑事犯的行列里。因为沙皇政府被民粹派的革命运动吓破了胆,所以在19世纪70年代就采用了最残酷的镇压手段来对付他们。
他们以“企图逃跑”的罪名,屠杀革命者,经过或不经过审判就绞死他们,特别是在1878年5月24日的“圣旨”和其他专制法令颁发以后,他们更把大批革命者数十名、数百名地送去服苦役,或者流放到西伯利亚最遥远的角落里去。
1880年夏,即高尔基在轮船上做洗碗工的第一个夏天,在“善良号”运载犯人的驳船上,就有当做政治犯发配到西伯利亚流放地去的俄国作家柯罗连科。
在“善良号”上,高尔基结识了他的顶头上司——轮船上的一位厨子,曾经做过近卫军中士的米哈伊尔·阿基莫维奇·斯穆雷。他表面上看来很凶狠,其实是故意装出来的。他后来告诉高尔基说,要是人家知道你是好心人,就会把你折磨死。但他常常教育高尔基要做好人。他在高尔基的一生中起过很好的作用,高尔基曾不止一次地指出了这一点:
他唤起了我对于读书的兴趣。斯穆雷也有一个大皮箱,装得满满的,主要是些皮面精装的小书,这是世界上最奇妙的图书馆。
他把艾卡尔特斯加乌金的作品同涅克拉索夫的放在一块,斯穆雷酷爱书籍,但他不善于鉴别它们。他对高尔基说:
人跟人的差别,都在脑筋上边,有的人聪明一点儿,有的人不太聪明,还有些人完全是傻瓜。一个人想聪明,得多念书,正经的书固然好,坏的魔道书也好,念得越多越好,要把所有的书都念过,才能找到好书……
斯穆雷总是不加选择地叫高尔基大声朗读这些作品给他听,由于他对书籍非常热爱,因而也唤起了高尔基对于读书的强烈兴趣,使他相信了书的重大意义并爱上了它。有一次高尔基朗读了果戈理的中篇小说《塔拉斯·布尔巴》,他听得入了神,时而哑然失笑,时而涕泪滂沱,他说读这样的好书就像过节一样。他让高尔基要好好学习,读不懂就多读几遍。就这样,高尔基从小养成了读书的习惯,同书结下了不解之缘。
1880年秋,高尔基又回到绘图师谢尔盖耶夫家中。
同斯穆雷的结识,对高尔基的一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从那时起读书欲就从没有减退过。返回到谢尔盖耶夫家工作后,高尔基就贪婪地读着落到他手里的各种书,书变成了他不可缺少的东西,缺了书就像好酒贪杯的人缺少伏特加酒一样。在这里,他的工作比以前更加繁重。主人们严禁他读书,看书要受惩罚,书也被没收。但是高尔基已经养成了读书的习惯,每当晚上人们睡熟之后,他便偷偷地拿出书本来看。没有灯,他就借用神龛上长明灯的光亮,有时还点上一支小蜡烛,读得津津有味。绘图师的母亲是一个守财奴,她把家里的蜡烛头数得一清二楚,并且量好了长度,一发现短少,就揪住高尔基痛打一顿。高尔基没有办法,只好靠铜锅映着月光来看书。他看书非常专心,有一次不慎烧坏了茶具,老太婆用木棍把他毒打了一顿,木柴上的小刺扎进了高尔基的皮肉里,使他痛苦难忍,人们不得不把他送进医院。医生从高尔基的背上夹出42根木刺后,气愤地对他说:“这是虐待,应该告发。”可是高尔基没有这样做,只要求主人允许他看书。
少年时代的高尔基为了读书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书籍在高尔基面前展示了一个奇妙的新世界,给他带来了无穷的乐趣和教益。
高尔基曾这样描写他当时看书时的兴奋心情:
大仲马、庞逊·德·泰尔莱利(法国作家,1829—1871,著有多卷的《罗坎博尔历险记》等惊险小说)、扎孔纳(1817—1895,法国惊险小说作家,著有《一个警察局密探的手记》等小说)等人的厚厚的书,我都一本一本地迅速地囫囵吞下去。多高兴啊,我觉得我自己也好像是一个过着非凡生活的人物了。这种生活激励着我,使我振奋。
虽然这些“主人公”都是虚构出来的,他们树立的“丰功伟业”都是幻想的结果,然而,这些长篇小说却在一个“铅一般沉重的生活”气氛中生活的敏感的孩子面前,揭示出了一些坚强的和勇敢的人。
高尔基后来回忆说:
罗坎博尔(法国作家彭桑·杜·特里尔所著惊险小说中的人物)教导我做一个坚韧不拔的人,对环境的力量决不屈服。大仲马笔下的那些人物启发我树立一种献身于某种重要而伟大的事业的志愿。作为一个被傻头傻脑的工作折磨着的孩子,作为一个受尽愚蠢的辱骂的孩子,我为自己立下了神圣的誓言:长大时要帮助人们,忠实地为人们服务。
由于经常把书籍和生活加以对照,高尔基的知识面扩大了。他回忆说:
我看到有一些人的生活比我坏得多,困难得多,我虽然不屈服于这可憎的现实,但它却多少使我得到了安慰;我也看到了有些人生活得兴致勃勃,每天都如过节一般,而我周围的人谁也不能过上这种日子。
这样,“惊险小说”的技巧很快就被高尔基看穿了。有时看了头几页,就可推测到谁胜谁败,而且故事线索一弄明白,高尔基就努力用自己的想象力来替书中的人物解开扣子。
这种内容近似的小说,使高尔基产生茫然的懊丧,并开始怀疑这些书的真实性。他回忆说:
这时候,忽然得到了龚古尔的一本叫做《桑加诺兄弟》的长篇小说,我花了一整夜一气念完了。我很惊奇,这里有一种我从来没有经历过的东西,于是我又把这平凡伤感的故事重新看了一次。这本书里,并没有错综复杂的东西,表面上没有什么趣味。开头几页跟圣贤传一样,生硬枯燥,用语很准确,毫无一点夸张。一开始引起我一种不愉快的惊奇感,可是用朴素精练的句子组织起来的文章,却很好地记在我心里了。
几天之后,高尔基又读了《一个小流浪儿的真实故事》。这书的书名就有点刺痛,可是打开第一页,立刻在高尔基心中唤起了狂喜的微笑,而且一直含着这样的微笑把全书念完,有些地方还念了两三遍。
原来即使在外国,有时也有过着这样艰苦生活的少年!高尔基感到,我的生活并不那样坏,这就是说,不必悲观失望。
在这以后,高尔基又读了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朗台》。这本书给高尔基留下了奇迹般的印象。他称它为一本真正的正经书。他回忆说:
葛朗台老人使我很清楚地想起我外祖父。很可惜,这书篇幅太小,可是叫人惊异的是,它里面却藏着那么多真实。这是我生活中熟悉并使我讨厌的真实,这本书,却以一种全新的没有恶意的、平和的笔调表现出来。从前我所看到的书中的人物,除了龚古尔,都是些跟我的主人们一样厉声厉色指责人家的人,那些书常常引起人们对罪人的同情,对善人的气恼。他们虽然费了很多脑筋,很大的意志,可是总达不到自己的愿望。看了这种人,我总觉得有点可怜。这是因为善良的人从第一页到最后一页,跟石柱子似的一动不动,虽然所有一切的恶计,碰上这些石柱子却破碎了,但石柱子并不难引起你们的同情。一道墙,不管它怎样美丽、怎样坚固,可是当一个人要到这墙后边的苹果树上去摘苹果的时候,他就不会去欣赏这道墙了。所以我总觉得最珍贵、最生动的东西,是藏在善行后面的。
高尔基在拜读了爱蒙特·龚古尔、福楼拜和司汤达的作品之后,书中的艺术真实给他留下了同样强烈的印象。他回忆说:
我还记得,在三圣节那天晚上我读了福楼拜的《一颗简单的心》。我爬到了板棚上,坐在棚顶,躲避着节日里那些兴致勃勃的人们。我完全被小说惊呆了,好像成了聋子和瞎子,那些最平凡的村妇、厨娘们既没有创建什么丰功伟绩,也没有犯下什么罪行,但是对我来说,他们却胜过了春天里喧嚣的节日。很难理解,为什么一个人用那些我所熟悉的普通语言铺陈出的厨娘们的“无意义”的生活故事,却使我如此激动?
对于巴尔扎克、福楼拜和司汤达的创作,高尔基一生都是奉为经典的。他高度地评价过这些法国作家们的卓越的现实主义作品,他向他们学习过写作,而且也奉劝过青年作家要更多地向他们的创作学习。
更应当指出的是,俄国古典文学的优秀作品对少年高尔基的人生产生了无法估量的巨大影响。
他这样描写初次阅读普希金诗集后的深刻印象:
我一口气就把它读完了,心里充满着如饥似渴的感觉,就像一个无意间来到一个以前没有见过的、美丽的地方,总是想把它全部跑遍。在沼地的林子中长满苔藓的土墩上,走了好一阵子以后,忽然有一块百花吐艳、煦阳当空的干燥的林间空地展开在眼前的时候,是常常有这种感觉的。一时间,你会狂喜地向这片空地望着,随后马上因欣喜若狂而跑遍这个地方,并且每当脚底接触到丰沃的地面上柔软的绿草,会感到一种说不出的欢喜。
普希金的诗句的纯朴和音节的和谐,使高尔基大为吃惊。《鲁斯兰》的诗序,使高尔基联想到外祖母对他讲到的最好的故事,而且像是把这些故事巧妙地压缩成一个了。其中某些句子刻画入微的真实,引起了高尔基的惊叹:
那儿,一条无人走过的路上,
留着没见过的兽迹。
我在心中把这些美妙的句子反复念着,于是我的眼前出现了一条很熟悉和隐约的小径,而且还很清楚地看见,从落有水银般的大颗露珠的草上踏过的神秘脚迹。音调和谐的诗句,使它所谈及的一切披上了华美的服装,很容易被记住。这渐渐使我变成了一个幸福的人,使我的生活变成轻松而愉快的诗,好像新的生活的钟声在我的生活中鸣响了。啊,一个人能够识字念书,这是多么幸福呀!
普希金的优美的童话,使我比什么都更感到亲近,更容易理解。我反复地把它们念几遍,就完全能够背诵了。躺在床上,在未入睡以前,我也总是闭着眼睛低低唱诗。直到睡着为止。
每当高尔基读到一本好书的时候,他就“好像整个身心洗了一个大澡”。
以后,高尔基又读了阿克萨科夫的《家庭纪事》,书名叫《林中》的俄国诗集,以及极著名的《猎人笔记》,此外还读了几卷格列比翁卡、索罗古勃的作品和韦涅维季诺夫、奥斯托洛夫斯基、丘特切夫的诗集。这些书洗涤了高尔基的身心,像剥皮一般给他剥去了穷苦艰辛的现实的印象,使他知道了什么叫好书,使他感到自己对好书的需要。因为这些书使他在心中生长了一种坚定的信心:在这大地上并不孤独,所以决不会走投无路!
高尔基在谢尔盖耶夫家干了2年之后,1882年春,又在“彼尔姆号”轮船上当了洗碗工。
在那里,高尔基常常把在书上读到的故事讲给一个叫雅科夫的司炉工听。高尔基感到:
这些故事在我的脑子里混在一起,编成了一个很长很长的故事。因此我的故事里不单有动荡不安而美丽的生活,还充满着火样的热情,各种狂暴的戏剧、华丽和贵族趣味、梦一般的幸运、决斗和死亡,高尚的言语和卑鄙的行为。在我的故事中,罗坎博尔(法国惊险小说家庞逊·德·泰尔莱利《罗坎博尔历险记》中的主人公)代替了拉·莫尔和阿尼巴尔·科科纳斯(两人都是大仲马《玛尔戈王后》中的人物)等骑士的形象,路易十一变成了葛朗台的父亲……这种凭着灵感变换人物性格和变换事件的故事,是我自己的一个另外的世界。我在这个世界,同外祖父的上帝一般,是完全的自由人,可以任意玩弄一切。但是这种书上的混乱并没有妨碍我观察现实的真相,也没有减弱我对活人的追求,它像一朵透明而不能穿透的云,围住了我,使我对许多容易传染的污秽和可恶生活的毒素有了一种防御能力。
1882年深秋,轮船停航,高尔基就到了商人萨拉班诺夫开的圣像铺子里去当学徒,这家铺子所在的下诺夫戈罗德商场,给高尔基留下了十分痛苦的回忆。
在这家圣像铺子里,高尔基白天在铺子里打杂,晚上在这里干活,但是他很快就记住了各种大小和加工程度不同的圣像的价钱,也记住了圣母像的区别。
在那里,高尔基常常看到掌柜欺骗乡下人的钱,这使他心里很难受。但是,在这里他也有一种新鲜的感觉。他第一次感觉到了自己是在一个劳动集体之中。他虽然还是一个半大孩子,但在大多数人要比他大得多的环境中,他感到自己是一个有用的人,他向他们传播了自己的知识。圣像作坊里的工作不算太繁重,但是这里笼罩着难以忍受的寂寞气氛。圣像画师们对这项分工很细的技术都不喜欢,都感到沉闷无味。
晚上高尔基无事可做,就同他们谈论船上的各种生活,讲书中的各种故事。不知不觉地在作坊里高尔基得到了说书人和朗诵者的特别地位。大家对他都非常的器重。凡是能弄到手的书,他都给师傅们朗诵。这里有戈里钦斯基的短篇小说,布尔加林的长篇小说,布朗别乌斯男爵的小册子,还有拉法伊尔·佐托夫的作品。高尔基曾回忆说:
这是些欢乐的夜晚,作坊里静寂得同午夜一样……安静、沉思的脸,呈现在我的眼前,有时候对书本的作者,对书中的人物,发出赞叹的声音。他们好像都换了样,既专心又温和。我觉得我是在我应该在的地方了。我们这里有了书,就像春天,好像窗子除去冬天的窗框,刚刚打开一样。
人们从外面弄来了莱蒙托夫的作品。高尔基曾回忆起他在给圣像画师们朗诵《恶魔》时,他体验到了诗的魅力及它给予人们的强烈影响。
高尔基同圣像画师的徒弟帕维尔·奥津佐夫相交甚密,这是一个活泼伶俐而又聪明的小伙子,是个天才的绘画师和漫画家。
在冬天暴风雪肆虐,令人特别感到寂寞难耐的日子里,就是读书也无济于事了,于是高尔基在奥津佐夫的帮助下,就极力用自己的方法使大家高兴:用烟煤、颜料涂在自己脸上,戴上用麻做成的胡子,演出自己编导的喜剧,很勇敢地和烦闷作战,使大家发笑。
高尔基把《一个士兵拯救彼得大帝的传说》改成对话,爬到高板床上,假装快乐地砍着假想的瑞典人的脑袋,演着有趣而可笑的戏剧。观众都大声地笑。
1883年,高尔基离开了圣像作坊,重又回到了谢尔盖耶夫家去做工。在这个院子里住着一些中学生和漂亮的小姐,他们借书给高尔基看。在这里,高尔基又读了屠格涅夫的作品。使高尔基感到惊奇的是,屠格涅夫的作品明白易懂,像秋天的天空一般清朗,而且作品中的人物是那么纯洁,一切用简朴的话所谈的事物是那么美好。
高尔基又读了波缅洛夫斯基的《神学校随笔》,也不胜惊叹,最奇怪的是这部作品同圣像作坊的生活非常相像。
高尔基感到读俄国的作品能常常在书中感到一种熟悉的和伤感的东西。好像在书页中隐藏着大斋节的钟声,把书打开就轻声地嗡嗡地响起来。
高尔基还非常喜欢狄更斯、华特·司各特。他说:
我以极大的兴趣读了他们的作品,一本书常常读两三次。华特·司各特的书使人联想起大教堂节日的弥撒,虽然稍嫌冗长沉闷,但往往是庄严的。狄更斯是一位使我愿意向他低头膜拜的作家。这个人掌握了最困难的人类爱的艺术。
每天傍晚在大门口都聚集很多人。大家谈论着书啦、诗啦,这对高尔基来说是亲切的、熟悉的。高尔基的这些新朋友,年纪都比他大,可是高尔基所读过的书却比他们所有的人都多。他们很想作诗,但是作起诗来,常常要高尔基帮忙。高尔基这时开始非常热心地练习作诗,并很容易地学会了用韵。
后来绘图师派高尔基到施工工地去当监工。这个工作使他结识了很多从农村来的工人。高尔基发现这些庄稼汉出身的工人比他过去所见到的小市民要有趣得多。他们各具特色,完全不同于书上所描写的那种干巴巴的农民形象。他们每星期天都到厨房来,认真地、愉快地谈论着使人感觉很新奇的有趣的话。当时,高尔基觉得这一批庄重的汉子是十足的好人。
高尔基最喜欢的是泥灰匠希什林,他常用唱歌一样的声音向大伙请求:“兄弟们,公事应当公办,不要骗人。做一个正直的人,是多么愉快、多么太平!对吗?亲爱的人们?”
这时的高尔基虽然是监工,但他很快就与他们和平共处了。老工人奥西普长得堂堂正正,他经常教给高尔基一些为人之道。高尔基经常和他们住在一起,听着他们的谈论。高尔基回忆说:
这一切谈论,使我经常感到紧张,引起我隐隐的不安,……我已经读过不少写平民的小说,看出实际上的平民和书本中的平民有许多显著的不同。在书中,一切平民都是不幸的,不管善良的、凶恶的,说话都比实际的平民少,思想也贫弱。书中的平民不大讲到上帝、宗教,主要只讲着政府、土地、真理、生活的痛苦。书中的平民不是坏蛋就是好人,但他们永远只是活在书里。活的平民,既不是好人,也不是坏蛋,他们都是出奇的有味。活的平民,不管他们倾筐倒箩都说出来,总好像有一点什么留在自己心里,而这留下来的,正是他们为自己用的,或者,说不定还是最重要的东西。
高尔基还把描写农民生活的小说给他们读。可是他们却不感兴趣。
高尔基极力想探究出有时他不能理解的这些人的本质。比如像奥西普:
他一方面使我想起了所有深留在记忆中的人们,另一方面又在我的记忆里,留下自己深刻的影子,好像铜绿锈在铜钟上。可以看出,他有两种思想的系统:白天在人们中劳动的时候,他的思想清楚、平凡、事务式的,比较容易了解;休息的时候,傍晚带我到街上去访问他那开煎饼店的女朋友的时候,晚上睡不着觉的时候,他所表现的思想就完全不同了。在夜间,他有一种特别的思想,好像路灯的火光一样射向许多方面。这些思想闪着光,可是不知道哪方面是他的真面貌,而且也弄不清这些思想的哪一方面最接近他。
他好像比我以前见过的一切人都要聪明得多。我想看透这个人、了解这个人,可是他闪动着、躲避着,总是难以捉摸。真实的他躲藏在什么地方呢!
他虽然难以捉摸,但很坚定,好像即使他再活100年,也依然是这样一个人……他的坚定使人愉快。
工地上有个叫阿尔达里昂的出色的砌砖工,他突然抛下工作,到流浪汉聚居的地方去寻花问柳,成了闯荡江湖的流浪汉。奥西普跑去劝说他也无济于事。而高尔基却同他交上了朋友。每到假日,就到他那里去观察这些好汉。高尔基后来回忆说:
我热心地观察聚在这条破旧肮脏的街上的人们,他们挤在像口袋一样的砖头房子里。他们都是被生活遗弃的,但他们好像给自己另外创造了没有老板束缚的自由快乐的生活。他们乐天而大胆,使我想起外祖父对我说过的容易去当强盗和隐士的纤夫。我看见有的时候这些人不辞劳苦、拼命地做工,那种干劲在紧急装卸货物,在发生火灾或在融冰期间是常常可以见到的。大致说来,他们比别人生活得更快乐些。
当奥西普知道高尔基和阿尔达里昂有来往的时候,警告他:“当心点,不要害了自己……”可是高尔基说他喜欢这些人,奥西普非常生气地说:“他们是傻瓜和懒汉。”
不久,高尔基不得不与这些人断绝了关系。
一次,他在街上碰到了娜达丽雅,她过去是绘图师院子里的洗衣女工,因为女儿无情地抛弃了她而沦落到这里。在这里她见到高尔基,很吃惊,再三恳求高尔基“离开这里回去吧!我请求你,并且劝你,这种地方,千万不要再来,再来会失脚的!”他们刚一分手,高尔基没走多远,就碰到阿尔达里昂毒打她。为了保护娜达丽雅,他把阿尔达里昂撞倒在地。此后他再也没有到那个地方去。高尔基喜欢流浪汉是因为他们比庸俗、猥琐和逆来顺受的小市民显得高尚一些,但这些人对妇女的凌辱和其他恶习又使他少年的心灵不能容忍。
冬天,市场里差不多没有活干了,高尔基又回到绘图师家里,白天有干不完的杂活,夜里自己读书,试着写诗,休息日傍晚的时候,就到驿站大街一家酒食店里去听唱歌,唱歌的是个瘦小的马具匠克列晓夫。高尔基回忆说:
他常常闭上眼睛,后脑靠在桶底上,敞开胸膛,用沉静而豪放的盖过大家的男高音唱道:
大地罩满了雾气,
道路迷蒙的时候……
唉,我要往何处去呢,
我到何处去找康庄大路?
他的声音小而有力,像一条丝穿过酒食店嘈杂而混沌的谈话声,刺人心胸的歌词、音调和吼叫,震慑了所有的人。连喝醉酒的也变得庄重无比,默默地注视着眼前的桌面。每次我听到一首好歌,心底就感到了一种强有力的冲动,它美妙地触动着我的心灵,使我的心好像要胀裂开来。
酒食店像教堂一样静,唱歌的就好像是一个善良的神父,他并不说教,而事实是捧出整个的心,为全人类恳切地祈祷。一些胡子面孔的人从四面八方望着他,兽形的脸上,儿童似的眼睛若有所思地忽闪着;有时也有叹息的人,这证明了歌的感召力。在这样的时候,我总是觉得,这才是真正的生活!而平时,所有的人,都过着虚伪的过于做作的生活。只有这歌声是动听的、纯洁的和有人性的声音。
那时我想起了,我在圣像作坊和市场的工人们中间,有时也能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某种他们所喜欢的东西,使人也得到满足。也许,我的确应该进马戏班和戏院,在那里,我会给自己找到一个固定的位置吧?
高尔基进了市场剧院当上了配角。剧院又重新燃起了他读书的兴趣。
那些一见钟情的子爵和侯爵夫人们、不幸的演员雅柯夫列夫、英雄的涅斯恰斯特里夫采夫、谢扎尔·德·巴桑先生、卡尔·莫尔、强盗、商人和柯瓦吉莫多——所有这些好像是一个缝得很糟的钱袋子,装满了浪漫主义的叮当作响的铜钱,在高尔基的头脑里摇晃着,引起高尔基在书本中已经熟悉了的那种感情。当然,高尔基已经看到了自己起到了天才演员爱德蒙·金(著名的英国浪漫主义演员)所起的作用,并觉得找到了立足之地。就在这无比欢愉和激动的迷雾中高尔基生活了约3个星期。
幕后粗野的生活给高尔基留下了强烈的印象,于是他离开了剧院,因而也就结束了他的剧院“生涯”。
充满令人窒息的商人的庸俗风气和终日为“生活的主人”而劳作的下诺夫戈罗德的真实生活,虚构的浪漫主义的、号召人们去建立功勋的书本上的生活——这光怪陆离的一大堆庞杂印象混杂在一起,交织在高尔基的头脑里,唤起了他强烈而矛盾的激情。
他受到了书本中浪漫主义精神的鼓舞,寻求着某种清晰的真理——“像佩剑一样刚强而正直的真理”,一旦为这一真理所武装,就会信心百倍地穿过矛盾重重的迷障!然而矛盾似乎是无法克服的,生活在他面前暴露出了数不清的丑态和污秽,他开始以怀疑的眼光去看待人们,带着一种厌恶和无力的怜悯之情,极力躲到一旁,去幻想过一种安静而孤独的生活,独自读书,不跟人们来往。他希望住到修道院里去,住到树林当中的看守小屋里去,住到铁路线上的护路工宿舍里去。希望谋到城郊一个什么地方的守夜人的职位。在那个时候,生活越是黑暗,可怕的习惯力量越是强大,那么,在他心中增长起来的斗争冲动也就越发有力量,越发坚定不移。所以,那时他毫不退缩地立即按法国长篇小说里那种勇敢的英雄的气概,一遇挑衅就拔出鞘里的长剑,摆出战斗的架势。在这种力量凶狠地进击的时候,他咬紧牙关,攥紧拳头,紧张地进行自卫。
然而,力量相差毕竟太悬殊,于是他又常常想到应当有所作为才成,要不然自己就完了。
在愁云密布的秋天,高尔基不止一次在森林里迷了路,他咬紧牙关,索性照直穿过密林,踩着枯枝朽木,涉沼泽、越山冈,最后还是走到了大路。
从这里他获得了人生的启迪。他决定离开尼日尼,到喀山去。而这时的高尔基只有16岁。
尽管高尔基在少年时代遭受剥削阶级的残酷压迫,受尽折磨和欺侮,为了糊口,不得不经常更换职业,但困难的生活环境把他锻炼得更加坚强。他只上过3年小学,后来却成为举世闻名的革命文豪,这与他从小坚持自学、刻苦读书是分不开的。高尔基多次谈到读书对他成长的重大作用。他在《我怎样读书》中说:“我在14岁左右学会了自觉地读书。”“书籍使我的智慧和心灵受到鼓舞,帮助我从生活的泥沼中爬出来。如果没有书籍,我会在泥潭中被庸俗窒息而死。书籍渐渐扩大了我的眼界,它告诉我,人们在追求美好生活的斗争中是多么伟大、多么优美。它告诉我,人们在世界上完成了多少丰功伟业,并为此经受了令人难以置信的苦难。”在《谈读书》等文章中,他又说:“每当读到书籍,我不能不怀着最深刻的激情和最欢乐的热情。”“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活伴侣和导师。”“凡是我身上一切好的东西,都要归功于书。”
高尔基屡次教导人们要努力读书。他说:“热爱书籍吧,书籍是知识的源泉,只有知识才能使我们变成精神上坚强的、正直的、有理性的人,唯有这种人才能真正热爱人类、尊重人的劳动,衷心地赞美人类永不停息的伟大劳动所创造的最美好的成果。”这是高尔基对书籍的衷心赞扬,也是他的经验之谈。
高尔基终生嗜好读书,而且年龄越大,读书越多,求知的愿望也越强烈。他曾说:“假如有人向我建议:‘你去学习吧!不过,有一个条件,每到星期天,我们要在尼古拉耶夫广场上用棍棒打你一顿!’就是这种条件,我一定也会接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