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足使贫穷的人富有,而贪婪使富足的人贫穷。
二十岁时起支配作用的是意志,三十岁时是机智,四十岁时是判读。
不要出卖美德换取财富,也不要用自由交换权力。
——富兰克林
自从那位意大利的航海家在世人面前把那枚鸡蛋巧妙地立起,北美大陆便在世界面前发展出一段全新的历史。美国人以200年的斗争,营建了自己的新家园。今天,当她的儿女们自豪地回顾祖先的伟绩,矗立于眼前的有一座座丰碑,而其中高大而厚重的一座便是他——本杰明·富兰克林。
他是一座历史之碑,他的生命史就是北美新民族形成、觉醒、最后通过战争独立的历史。他不仅自始至终投入了这场巨大变革,而且更是这一伟大革命运动的第一位领导者。
他是一块智慧之碑,在人类的创造史上、在人类的发明史上,许许多多地方都留下了他鲜明的足迹。从文学到哲学,从政治到经济,从物理到数学,从植物学到海洋学,人类探索世界的诸多领域都闪烁着他那深邃的目光。
他是一座道德之碑,他有独善其身的崇高的人格追求,更有着兼济天下的宏远政治抱负。他既实现了个体道德的完美修养,又建构了一座追求精神的价值坐标。
从1706年这个伟大生命的诞生到1790年这颗巨星的陨落,他在人类的文明史上画出一个辉煌灿烂的光环。美国人怀念他,世界人民爱戴他,有人称他为“美国圣人”,有人称他为“美国革命之父”。德国的哲学大师康德则把他高度评价为“第二个普罗米修斯”。
王国维在他的《人间词话》中说,古之大学问者,必经历三种阶段,并分别借用晏殊、柳永和辛弃疾的下述词句来描述这三种阶段的情景: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那蓦然回首时的喜悦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事情,但这个期望对大多数人而言都中途破灭了。而他,一个北美洲普通商人的孩子却实现了。当他回顾自己一生的时候,他说:“如果有人提议我重新活一回的话,我很乐意把我的一生从头再重演一遍,我仅要求像作家那样,在再版时有改正初版时某些缺陷的机会。”人生的再版当然不可能,即使一次成功的人生也不会例外。然而,人们对这位巨擘的敬仰却是永远的,他的每一种精神品德都要在后世人心中一次次刷新。而他那种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的精神,却已经达到了王国维所说的那种境界,一个在大西洋彼岸,一个在东方古国,一位是实践者,一位是评价者。也许,在人类的意义上,在人类冲破愚昧的藩篱、向着知识价值追求的道路上,其精神和风范总是相通相似的。
他的故事要从英国诺桑普顿郡的富兰克林姓氏讲起。
“富兰克林”这一词在成为姓氏之前是一个阶层(自由民或小土地私有者)的名称。当时的富兰克林家拥有12.5公顷的自由领地,并以打铁为副业。富兰克林家族一直从事打铁这一行业,他的伯父和父亲都让他们的长子学习打铁,这也是家族的一条惯例。富兰克林的祖父汤麦斯一共抚养了4个儿子,名字分别叫汤麦斯、约翰、本杰明和约瑟。
大伯汤麦斯跟他父亲学会了打铁。这个人禀赋极高,从小便很聪明,当地教区的大绅士看出他很有出息,便鼓励他上学,通过一番努力,他真的获得了书记官的资格。在任职期间,他一心扑在当地的公益事业上,为他的家乡诺桑普顿郡做了不少事情,因此深受当地人的爱戴。直到他死后很多年,那儿的老人们还在讲述他的故事。这给4年后出生的富兰克林不知不觉地留下了一种深刻的印象。他似乎天生地继承了大伯那种铁匠般坚毅而热情的性格。当地人说叔侄两人很是相似,就连富兰克林的儿子后来也颇为惊异地对他父亲说:“汤麦斯如果死在你出生那天,人家也许会认为你是他投胎的呢!”
另一个对富兰克林成长很有影响的人便是他的二伯约翰。约翰是个染匠,天性也非常聪明,并且极爱闯荡。在富兰克林很小的时候,他便渡海到波士顿来,在富兰克林家住了好几年。约翰在工作之余还有一个强烈的爱好,那便是写诗。写好之后总要把它读给富兰克林听,有时富兰克林居然像一个小评论家似的评论伯父的每一首诗,哪处好哪处坏。日子久了,富兰克林便也渐渐地爱上了诗。在伯父死后留下来的两本4开的诗稿里面便有许多写给富兰克林的诗。约翰还非常迷信宗教,到处去拜访一些著名的教士,与他们高谈阔论那些玄妙的教义。为了便于记录,他特意研究了一种速记法,后来他教富兰克林也学会了这种方法。
富兰克林的三伯叫本杰明,是一个很出色的政治家。他虽然地位不高,却有着很强烈的政治热忱和天生的政治敏感,并常常针对时弊发表议论。他经常为当地人做一些演说,对他们的权利和生活进行深刻的思索。富兰克林长大以后曾从一个旧书商手里偶尔得到了本杰明所收集的有关公众事务的小册子,尽管丢了许多,但剩下的还有30余本,里面密密麻麻加了许多注解。三伯本杰明对政治的热心关注以及那种创造力和闯荡精神都在富兰克林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他的名字就是根据这位伯父命名的。
富兰克林的父亲约瑟很早就成了家,大约在1682年带着妻子和3个孩子搬家到了新英格兰。在英国时,因为他信奉的是受当地法律限制的非国教,他的活动常受到无理的干扰。这对于对宗教信仰信守不渝的约瑟来说,是无法忍受的。因此,在朋友的劝说与帮助下,约翰一家搬到了新大陆,希望在那里找到宗教信仰的自由。他的太太来到新英格兰以后又为他生了4个孩子。后来他的继室又生了10个孩子。这样,富兰克林上面便有了14个哥哥和姐姐,下面有两个妹妹。
约瑟是一个中等身材、体魄健美的男人,和他的哥哥一样头脑颖悟灵活,且还擅长画画,也稍懂一些音乐,他的歌唱得很棒,工作之余常拿起提琴边拉边唱,每次都是那么投入。他虽然不在镇上做什么官,但威信却很高。镇上有什么大事小事或一些棘手的问题,总得向他请教。许多事只要他一到场,说几句掷地有声的话后,问题便迎刃而解,并且那深刻的见解和正确的判断力总叫众人心服口服。他的性格很豪爽,又非常好客,常请一些很通达的朋友来家里做客。他们漫谈天下大事,分析着新大陆的一些矛盾和危机,一谈就是一个下午,每每这时,他总让富兰克林兄妹坐在一边倾听。富兰克林渐渐地对一些社会人生问题也产生了兴趣,有时不免还要发表一些幼稚的见解。当然,有的时候富兰克林听得入了神,吃完饭,竟然连吃的是什么都不记得。
富兰克林的母亲是一个体格健壮、贤惠和善的女人。她父亲是一位虔诚而有学问的英国人,这使她从小便受到良好的家教。受这位很正统的英国人的影响,她对自己的子女的要求也很严格,从小便让他们养成一种勤劳俭朴的习惯,并且很重视对他们的教育。这样,富兰克林在没上学之前便已读了很多的书,有时还能写出一点小文章。由于他的聪明,家人和朋友经常夸奖他,说他将来一定会有大作为。于是,老约瑟便在众人的鼓动下把富兰克林送入文法学校读书,那时他刚好8岁。
酷爱读书的富兰克林一进入学校,顿时惊呆了,多么美妙的一个地方啊!一幢幢银灰色的建筑,高低错落,楼尖那几处高高的十字架笔直地插入白色的云朵。拱形的窗框被红褐色的明漆涂得很亮,在太阳下泛着温暖的光。校园中许多树木被修剪成各式的形状,有的是个绿绿的球,有的像把张开的伞,有的则又像一座三角形的小山。平平的方砖路纵横其间。许多披着波浪般金发的孩子眨动着那一双双睫毛长长的大眼睛,在花树间奔跑着,玩各种有趣的游戏……
富兰克林被这个美妙的世界深深地吸引住了。在课堂上,他的思绪早已随着老师那动听的声音驰骋翱翔,一会儿飞到波涛汹涌的太平洋,一会儿飞到高远而深邃的星空,一会儿漂洋过海来到古老而神秘的中国,一会儿又钻进变幻莫测的数字与图像的魔宫。下课了,其他的小朋友都跑出了教室,而他仍呆呆地坐在那儿思索着头脑中一串串神秘的问号。
对知识的极大兴趣激发了他学习上刻苦与勤勉的劲头。每一分钟对他来说都是十分宝贵的,就连放学路上他也总是嘟嘟囔囔地背着什么。放学回家后,帮父亲装好烛芯(他当时正做蜡烛生意)后,就马上趴在那张高大的书桌上看起书来,一看就是半个晚上。在勤奋的同时他又很善于思考。一次,老师问起一个关于航海的问题:一只船上装满货物,是让前面重一些好,还是让后面重一些好?其他的孩子都沉默了,这时富兰克林站了起来。
“我认为应该让后面重些,让船头翘起些,这样船走起来就会省力,”富兰克林大声说,“以前我游泳便有过这种想法。”
老师听了他的回答,从讲台上走了下来,一面惊奇地望着富兰克林,一面拍着他的头说:
“贝恩(富兰克林的昵称),你真聪明,努力学吧,你今后会有出息的!”
天生聪明加上后天刻苦使小富兰克林成绩进步很快,不久便由入学时的中等生一跃变为班中的优等生,又用不到一年的时间由一年级跳到了三年级。一天,妈妈正在厨房里忙着,小富兰克林从外面跑了进来:
“妈妈,今天我又得了一个100分。”富兰克林兴奋地告诉妈妈。
“是哪一门课呀,我的贝恩?”妈妈站起身笑着问。
“拉丁文。”富兰克林回答说。
“这门课也许很容易吧?”妈妈故意逗他。
“不,妈妈,我费了很大力气才得来的。汤姆才得了70分,索亚也才得了85分。”
“可是——妈妈,我的算术却没有及格。”富兰克林低下头红着脸支支吾吾地说。
“怎么没有及格呢?也许你下的工夫不够吧?”妈妈问道。
“也许——是这个原因,我把时间都用在看其他的书上了,”他接着说,“妈妈你别着急,我一定会赶上的。”
或许是由于兴趣所致吧,富兰克林在算术这一学科上花的时间很少,成绩自然不能令人满意,但他的其他学科的成绩却很优异,几乎都是班中的头一名。这是因为他小时候便接触了社会科学方面的书籍,并且对此兴趣很浓,上学后也把多半时间用在阅读这方面的书籍上,而很少演算数学题。然而,这个坚强又极要强的孩子是不能允许自己的考试卷上出现两次不及格的,于是,他把这张考卷狠狠地夹在书页里,下决心一定要把数学赶上去。
正当他更加专心致志地扑在书本上一道道地攻克这些顽固的数学题的时候,命运却突然打破了他那天真的愿望。由于家中孩子非常多,而且一天天长大,一个小商人家庭简直无力承受那么重的经济负担,富兰克林放学回家常看见妈妈悄悄地叹息。
“妈妈,你怎么了?”富兰克林关切地问。
“没怎么,看书去吧,好孩子。”妈妈马上又微笑着对他说。
但富兰克林深深地感到那微笑是很艰难的。他明白家中的境况是一天不如一天。他看到妈妈从早到晚没有一点空闲地为他们奔波,而父亲也被店务紧紧地缠着,没有喘息的机会。家中是那么困窘,而在这种情况下,自己上学又花了很多钱,富兰克林总有一种深深的内疚之感。
“爸爸,我不去上学了,在家里我也可以读书,而且,我还可以帮你们一些忙。”一天富兰克林突然对父亲说。
约瑟夫妇一下被儿子这突如其来的话震住了,他们明白富兰克林是在为家中的困境而焦虑。能让自己的孩子从此离开学校吗?不能。作为父母,他们决不能这样做。
“贝恩,你不要胡思乱想,你的成绩很好,千万不要放弃,”约瑟在沉默中开口,“即使你今后不念大学,现在也要学一些必要的知识。我想把你送到另一所技工学校去,如果你不反对。”
就这样,只在教会学校读了一年书的富兰克林又进入了技工学校。那儿学制很短,又可以学到一些很实用的技能,这对他从事商人职业是很有用的。
这所学校是当时很有名的乔治·布朗纳先生办的。他经验丰富又善于教学管理,学校办得很出色。他有一套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再加上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很快小富兰克林的成绩就有了很大的提高。
一天,约瑟从铺里回来,发现餐桌上放着几幅清晰漂亮的书法作品,并且每幅的下角还写着“本杰明·富兰克林”几个小字。约瑟看过后很是吃惊,他没想到儿子的长进这么快。于是,他高兴地和妻子商量,决定奖励给富兰克林一个新书包。从此富兰克林也可以和其他的孩子一样背起一个很漂亮的书包上学了。
在富兰克林10岁的时候,他的哥哥约塞亚成了家。这样的事对别的家庭来说也许是很令人高兴的,然而对约瑟一家特别是对富兰克林来说,则是一个很意外的打击。因为按当地习惯,约塞亚结婚后便可以离开家到外面独自谋生去了。约塞亚的手艺是老富兰克林传授的,现在他走了,约瑟顿时像丢失了一只手臂似的。想雇工又拿不出一分钱,这件事急得他愁眉不展、坐卧不宁。最后没办法,他终于把富兰克林从学校里接了回来。
在富兰克林的一串串眼泪中,他的学校生活便从此中断了。这对一个孩子来说打击是很大的,何况又是酷爱学习的富兰克林呢!那美妙而充满诱惑的时光一下子失去了。昨天他还有那么多斑斓的梦想、那么多热切的希冀,而这一切真的要像肥皂泡一样一个个破灭了吗?等待自己的是什么呢?难道自己真的要做一个庸俗的小商人吗?为什么自己要读点书竟这么难?自己和父亲一样也曾是深信上帝的,并且每个礼拜天都向上帝虔诚地祈祷,但这个时候上帝为什么不向他伸出伟力无边的手呢?富兰克林躺在床上,幻想着眼前会出现上帝那个神圣的微笑,然而他看到的只是惨淡的夜空,听到的只是震耳的海浪的撞击声。
制蜡烛是一项非常令人厌烦的工作,除了制烛模、装烛芯、灌烛液这些单调枯燥的程序之外,再也学不到任何一点有用的技能。而这个时候富兰克林想得到的并不是一种谋生的本领,他渴望的是学习新知识。现在他似乎感觉到自己已被一个沉重的套子套住了,勒得他喘不过气来。这时他突然想到他的哥哥约塞亚,他不是不愿做一个低俗的小商人,而悄悄地逃出海了吗?自己为什么不走呢?但很快又把这个念头打消了,因为他又想到了约塞亚走后父亲的恼怒和母亲的不尽的思念与伤心。富兰克林不愿给父母亲带来更多的痛苦,于是这种痛苦只能留给他自己。他整日里忧心忡忡、闷闷不乐,时常站在海边呆呆地向远处眺望。
父亲最了解儿子沉重的心事,他担心富兰克林会郁闷出病来,更担心他像约塞亚一样离家出走。贫困总会给无辜的人们带来意想不到的命运。父亲便常带着富兰克林到街上去散步,领他到各行各业的手艺人那儿去观看他们高超的技术,希望富兰克林能爱上它们,哪怕是其中的任何一行。他们从细木匠那儿来到砖瓦匠的工地,从铜匠那叮当的铺子来到铁匠的炉旁,然而小富兰克林始终连连摇头,他对这些都不感兴趣,因为这和制烛业没多大区别。
父亲的愿望虽然没有实现,但却养成了富兰克林的一个良好习惯——仔细观察。受那些工匠的影响,他开始留心他们娴熟的操作,留心每一种工具的用法、每一种器具的拆修,即使一个螺丝钉的使用他也牢记在心。这种仔细观察使富兰克林尝到了许多甜头:家中的一些机器坏了,一时找不到工匠,富兰克林就自己动手来修,而且效果居然很好,有时候,创造的欲望还让他为自己和妹妹制造一些有趣的玩具,这令邻居和家人惊叹不已。
突然的辍学结束了富兰克林的校园生活,但绝不可能阻止他学习的脚步,相反使他对知识的渴求更加强烈了。他把手头的零钱都用来买书,每买回一本书都仔细反复地去读。当他读了《天路历程》之后,顿时被那种庄严圣洁的宗教情绪感染,于是他便开始搜集约翰·班扬的作品。许多单行本的小册子他都想方设法买到手。后来为了买柏顿的《历史文集》,又不得不遗憾地把它们卖掉了,就这样通过卖旧书买新书的办法,富兰克林又学到了许多的知识。
富兰克林在自传里提到,在那个时候他读过普鲁泰克的《英雄传》。这本书里描写了古希腊、古罗马那些英雄的伟绩。屋大维、恺撒、安东尼、阿伽门农这些英雄的崇高精神、伟大魄力、独特个性都使他无比敬仰,在阅读的同时,他心里也萌发了成为英雄的愿望。他还说,读这本书,他花的时间是最多的,但他认为很值得。另外笛福的《论计划》和马太博士的《论行善》也引起他极大的兴趣,这些书对他以后许多观念的形成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717年的一天,富兰克林正低着头包装蜡烛,突然父亲高兴地从外面走了进来。
“告诉你一个好消息,富兰克林,”父亲神秘地说,“你又有机会读很多书了。”
“为什么,父亲?”富兰克林疑惑地问。
“你哥哥詹姆士马上要来这儿办印刷厂,我打算让你到他那儿工作,”约瑟说,“这样你便有机会读书了。”
“是吗?爸爸,那太好了!”小富兰克林一下子兴奋起来。
不久,詹姆士真的从英国回来,在波士顿开办了一家印刷厂。约瑟让富兰克林马上从师于兄长并按规定签好师徒合同。富兰克林的悟性使他很快熟悉了自己的业务,对于这项工作他是很满意的,因为这的确可以读到一些书。更令他庆幸的是许多工友大都也爱看书,每人也都还有一些藏书。这样富兰克林便经常从他们手里借书来读。对于这些书他是很爱惜的,从不随便把书弄破,书一借到手就用油纸包好,然后马上连夜赶读,第二天一早就把书匆匆送回去。有时一读就是一夜。
富兰克林这种刻苦读书的精神深深打动了一位商人——马太·亚当先生。他经常到印刷铺里来,每次都看到富兰克林利用仅有的一点闲暇在机器旁看书。当他和这个孩子交谈时,他发现富兰克林简直像个大人,既有丰富的知识,又有着对问题的独到见解,因此马太·亚当很喜欢与他交谈,不知不觉地竟与这个孩子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一次,他把富兰克林领到自己家中,他们来到一间宽敞的屋子。
“嗬,这么多书!”
小富兰克林惊呆了,他长这么大还从没见过这么多书。几个比他高出许多的大书架排满四周的墙壁,几乎遮住了从窗子透进来的光线。富兰克林借着烛光眼睛睁得大大地望着那一排排的书,只见那些书厚的有几寸,薄的只有几十页,有的还是成套的丛书。看哪本书好呢?面对这么多的书,富兰克林有些不知所措了。
“贝恩,怎么了?你可以随便挑一本去看,”马太·亚当微笑着对他说,“只要你喜欢。”
但是富兰克林仍没有挑出一本来,因为每一本都对他有同样的诱惑。
“你不是爱写诗吗?这里有几本世界上很著名的诗集。”说着他从高高的书架上层选了几本递给富兰克林。
在马太·亚当的帮助下,富兰克林更加喜爱诗歌了,他经常把一些自己写的诗稿给马太·亚当看,每次都得到他的指点和肯定。有一回,他把马太·亚当很赞赏的一首诗《灯塔悲剧》送到哥哥那里,詹姆士把它印成小册子,拿到街上去卖,买的人居然很多,这给富兰克林带来了成功的喜悦。
“世界上比金钱更宝贵的是时间”,这是富兰克林的一句名言,后来被人们广泛地引用。而他正是这样爱惜时间,用以勤奋读书的。一个孩子一方面要应付繁重的劳动,另一方面还要阅读大量的书籍,他如何得到这些时间呢?办法只有一个——挤!
吃饭的地点到工厂的距离很远,每天在路上都要浪费很多时间,富兰克林对此感到非常惋惜。他想,如果这些时间用来读书该多好啊。有一天,他找到一本有关素食的书,其中介绍了许多用蔬菜做一些简单饭食的方法。富兰克林如获至宝,便认真地学起烹饪来,很快就学会了煮山芋、做米饭、做快速布丁。学成之后,他便向哥哥提出自理伙食,只要哥哥把伙食费给他一半就可以了。这样做,富兰克林有自己的目的,一来他可以得到一些钱买书,更重要的是他可以省出许多时间读书。
每当工人下班的时候,工厂从一片繁杂的喧嚣中沉寂下来。大大的院落,宽敞的房间,尽管乱了一点,但毕竟是很安静的,这是一个读书的好场所。富兰克林草草地吃一口饭,便一头钻进书的世界里。其实他的饭只不过是一块饼干或一片面包、一把葡萄干、一块果馅饼和一杯清水。尽管饭食很简单,但他却吃得很有滋味。
富兰克林在学习上从来不回避自己的弱点,遇到困难总是迎头冲上,决不气馁,毫不放松。在他身上总有一种无可抗拒的坚韧的征服力量。这一点也许是他能一步步走向成功,一步步成长为时代伟人的原因所在吧。
富兰克林在数学方面以前并不是很优秀,在学校时有几次考试还没及格,数学功底的薄弱甚至还给他的工作带来许多困难。有一次,他为哥哥去结算一笔印刷铺的账,一个小的疏忽就给印刷所带来了很大的损失,哥哥气得暴跳如雷,狠狠地骂了富兰克林一顿。对哥哥的态度,他很气愤,但他怨恨的更是自己。在自责中他暗下决心,立志要把数学赶上去。于是他马上找来了考克写的算术书认真地钻研起来。一遍遍地演算,一次次地练习,不懂的就去请教他的朋友,很快这本书就学完了。接着他又找了几本舍勒和斯图美的有关航海的书,对里面所有几何学的知识做了认真的研究。随后他又读了洛克的《人类悟性论》和波尔洛亚学派的《思维术》等一系列重要书籍。由此,便一发不可收拾,以至深深地迷上了数学。后来富兰克林终于成为一名数学家,这是他万万没有想到的。
富兰克林在学习上对自己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除了读书之外,他不允许自己有其他的娱乐。他从不到酒馆、赌场或其他任何娱乐场所去消磨时光。每一分钟每一秒钟在他那里都是万分宝贵的。也许人们会认为这样做未免太苛刻了,然而人们的命运与机遇各有不同,艰苦生活之余能抽出点滴时间来读书,这对富兰克林来说已经是很幸运的事了。这位伟人正是利用这普普通通的一分一秒,积累出了非凡的成功与创造。
1730年,富兰克林为了使波士顿更多的人读上书,他开始筹办一座图书馆,虽然并不是很正规的图书馆,但毕竟为波士顿建造了第一个图书馆的雏形。书的来源都是“秘社”成员用自己的藏书凑的。自图书馆建成那天起,他便成为其中的一个最热心的读者。
当时,富兰克林工作非常繁忙,但每每一天忙碌之后,他并没有沉浸在当日许多创造的喜悦里,他心中总有一种深深的苦恼——自己学习的时间被繁杂的事务挤得越来越少了,这对一个酷爱学习的人来说是难以忍受的。因此,他宁可一再减少休息时间,取消自己的娱乐时间,也要坚持每日抽出两小时静下心来读书。从图书馆走过的人经常看到楼上那窗子里透出的灯光映出他端坐的身影。他这种精力从哪里来呢?原来富兰克林不为别的,只是为了挽回一个遗憾,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遗憾。
富兰克林一直记得在他很小的时候父亲告诉他的那句所罗门的箴言:“若一个人勤勉工作,他将站在君王面前,而不是普通人面前。”这句话曾深深地打动了富兰克林,鞭策着他成功地走过人生中每一个关键环节。正因为他把“勤勉”作为一条伟大的信仰,才使他后来真的站在5个君王面前,甚至还有过和日耳曼国王一同进餐的殊荣。
18世纪初的北美,正处在英国殖民统治之下。同时其他各国政治势力、经济寡头也在这里竞相角逐,因此便带来了各国文化的大交融,而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的语言似乎显得愈发重要了。富兰克林由于没有受过很好的学校教育,本国语虽说得还算熟练,但在外语方面便有些力不从心。
面对紧迫的需要,1733年富兰克林决心去攻外语。他第一个目标是法语。我们很难对他的学习方式作出一个合理的概括。但他的特点似乎要算是一种完全的投入吧!一有时间他手里、口里、眼里出现的几乎都是法语单词,即便是在印刷厂的排字架上也常放着一本法语书。经过这种突击,不久他就获得了大量的法文知识,已经达到能够顺利阅读法语书籍的程度。
接下来他又开始学习意大利语。恰巧当时富兰克林的一个朋友也在学习意大利语。这个朋友经常怂恿他下棋。富兰克林本是不想去玩的,而一旦推辞不过,他便要陷入一种无奈的煎熬之中,每一分钟都是那么漫长。为了不浪费这些时间,富兰克林想出一个办法:每一盘棋都要赌个输赢,胜利者有权指定一次作业,语法内容的背诵或是重要段落的翻译,失败的一方要保证下次见面前做好作业。
最后富兰克林又下一番工夫去学西班牙语,据他回忆,不久也能流利地阅读西班牙语书籍了。
富兰克林在幼年时曾学过一年拉丁文,后来由于事务烦累,便也渐渐抛在脑后了,可当他学完法语、意大利语之后,偶尔翻阅一本拉丁文的《圣经》时,他忽然发现他所掌握的拉丁文比预想的多得多。原来语言竟是如此相通!对于这一感受,他思考了许多。他感到当前普通外语教学中存在许多问题。有人认为学外语应该从拉丁文开始,因为学会了拉丁文再学由它演变而来的其他语言会容易得多。富兰克林想,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为什么不从希腊文学起呢?学会了希腊文,拉丁文就会容易得多。富兰克林打比方说,这就像攀登一个高峰,如果你能不走台阶就到达顶点,那么再从你所处的高度往下走时,就会很轻松自如。
富兰克林建议青年教育当局可以考虑先从法语教起,进而教授意大利语等等,这样即使学生学过几年后不再学习,达不到学习拉丁文的程度,他们也已经学会了两种外语。而这些语言都是当代社会通用的语言,他们至少可以做到学有所用,不至于像学习拉丁文一样白费工夫。
这个发现确实是独具慧眼的,它客观地揭示了学习语言的内在规律。世界上有多少人在学习外语,但有几个人能像富兰克林那样富于思考精神呢?一种真正的智慧不仅体现于能够发现一个奇迹,而更在于能够发现一个细节,因为那同样是一个博大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