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心说
此文选自《焚书》卷三。童心即真心,是出自人的自然本性的真实感情,人的纯真本性为文艺之根本。只有出自童心的才是好的文学作品,李贽确立了一个文学批评的新标准。《童心说》是晚明启蒙思潮中的代表作。
龙洞山农叙《西厢》〔1〕,末语云:“知者勿谓我尚有童心可也。”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夫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2〕。
〔1〕龙洞山农:不详,有人疑为李贽别号,恐非是。李贽所引龙洞山农叙《西厢》说“知者勿谓我尚有童心可也”,其言恐别人误以为其有童心。《童心说》即是针对此论而发。故龙洞山农当为当时另一无名评论家的别号。有人认为是颜钧,字山农。
〔2〕初:人最初的自然淳朴状态。亦即下文所说的“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
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夫心之初,曷可失也〔1〕?然童心胡然而遽失也〔2〕。盖方其始也,有闻见从耳目而入〔3〕,而以为主于其内〔4〕,而童心失。其长也,有道理从闻见而入,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其久也,道理闻见,日以益多,则所知所觉,日以益广,于是焉又知美名之可好也,而务欲以扬之,而童心失。知不美之名之可丑也,而务欲以掩之,而童心失。夫道理闻见,皆自多读书识义理而来也〔5〕。古之圣人,曷尝不读书哉!然纵不读书,童心固自在也;纵多读书,亦以护此童心而使之勿失焉耳,非若学者反以多读书识义理而反障之也。夫学者既以多读书识义理障其童心矣,圣人又何用多著书立言,以障学人为耶?童心既障,于是发而为言语,则言语不由衷;见而为政事,则政事无根柢;著而为文辞,则文辞不能达〔6〕;非内含以章美也〔7〕,非笃实生辉光也,欲求一句有德之言,卒不可得,所以者何?以童心既障,而以从外入者闻见道理为之心也。
〔1〕曷:何。
〔2〕胡然而遽(jù)失:为什么很快就失去。胡然,怎样。遽,突然,急速。
〔3〕闻见:听到的和看见的。
〔4〕内:指人的内心世界。
〔5〕义理:旧时指经义。宋以后主要指程朱理学。
〔6〕达:表达。
〔7〕章:同“彰”,表现。
夫既以闻见道理为心矣,则所言者,皆闻见道理之言,非童心自出之言也,言虽工,于我何与!岂非以假人言假言〔1〕,而事假事,文假文乎!盖其人既假,则无所不假矣。由是而以假言与假人言,则假人喜;以假事与假人道,则假人喜;以假文与假人谈,则假人喜;无所不假则无所不喜,满场是假,矮人何辩也〔2〕?然则虽有天下之至文〔3〕,其湮灭于假人而不尽见于后世者,又岂少哉!何也?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苟童心常存,则道理不行,闻见不立,无时不文,无人不文,无一样创制体格文字而非文者。诗何必古选〔4〕,文何必先秦,降而为六朝,变而为近体〔5〕,又变而为传奇〔6〕,变而为院本〔7〕,为杂剧〔8〕,为《西厢曲》,为《水浒传》,为今之举子业〔9〕,大贤言圣人之道,皆古今至文,不可得而时势先后论也,故吾因是有,感于童心者之自文也,更说什么六经〔10〕,更说什么《语》《孟》乎〔11〕!
〔1〕言假言:说假话。
〔2〕场:戏场。矮人何辩:矮人根本看不到,就无法分辨了。辩,辨。
〔3〕至文:出自童心的最好作品。
〔4〕古选:南朝梁代萧统编的《文选》中的两汉魏晋诗歌。明代前后七子以《文选》所收录的诗为典范,李贽对此不满。
〔5〕近体:隋唐之际出现的格律诗,与古体诗相区别。
〔6〕传奇:唐代的传奇小说,也称传奇文。
〔7〕院本:金元时代行院演出所用的脚本。体制与宋杂剧相同,是北方的宋杂剧向元杂剧过渡的形式。
〔8〕杂剧:兴起于宋,盛行于元。这里指元杂剧。
〔9〕举子业:科举考试所用的文体,在明朝主要是八股文。
〔10〕六经:古代儒家经典,包括《诗经》、《书经》、《礼经》、《乐经》、《易经》、《春秋》。
〔11〕《语》《孟》:《论语》和《孟子》。
夫六经《语》《孟》,非其史官过为褒崇之词,则其臣子极为赞美之语,又不然则其迂腐门徒、懵懂弟子〔1〕,记忆师说,有头无尾,得后遗前,随其所见,笔之于书,后学不察,便谓出自圣人之口也,决定目之为经矣,孰知其大半非圣人之言乎!纵出自圣人,要亦有为而发,不过因病发药,随时处方,以救此一等懵懂弟子、迂腐门徒云耳。药医假病,方难定执〔2〕,是岂可遽以为万世之论乎!然则六经《语》《孟》,乃道学之口实〔3〕,假人之渊薮也〔4〕,断断乎其不可以语于童心之言明矣。呜呼!吾又安得真正大圣人之童心未曾失者,而与之一言文哉!
〔1〕懵(měnɡ)懂:糊涂。
〔2〕方:药方。定执:固定不变。
〔3〕口实:指口头上标榜、炫耀自己的谈话资料。
〔4〕渊薮(sǒu):鱼和兽聚居之处,比喻意为人物聚集之所。此处指儒家经典是培养假人和假人贩卖道学的大本营。
李贽认为童心不仅是文学创作的源泉,也是评价文学作品的标准。明代文坛前后七子的复古理论“文必秦汉,诗必盛唐”颇为流行,李贽的童心说是晚明文学革新运动的纲领。晚明市民阶层兴起,资本主义思想萌芽,思想领域出现了批判封建传统、追求个性解放、表现自然人性的思潮,《童心说》是新兴社会力量的要求在思想上和文学上的反映。童心说以崭新的思想启发了一代作家;以全新的标准评价前代文学。童心说为稍后公安派的“性灵”说提供了理论依据,也影响了竟陵派的袁枚“性灵说”的文学理论。童心说离经叛道,令人耳目一新,推动了中国16世纪后期至18世纪前期进步文学的发展。对中国哲学、美学和文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文章大量采用排比句式,气势磅礴。逻辑严密,说理透彻,是一篇非常著名的文论。
高洁说
这篇文章选自《焚书》卷三杂述。文中驳斥了一些人对李贽交友之道的非议,表明了自己高洁的品格。
予性好高〔1〕,好高则倨傲而不能下〔2〕。然所不能下者,不能下彼一等倚势仗富之人耳。否则稍有片长寸善〔3〕,虽隶卒人奴,无不拜也。予性好洁,好洁则狷隘不能容〔4〕。然所不能容者,不能容彼一等趋势谄富之人耳。否则果有片善寸长,纵身为大人王公,无不宾也〔5〕。能下人,故其心虚;其心虚,故所取广;所取广,故其人愈高。然则言天下之能下人者,固言天下之极好高人者也。予之好高,不亦宜乎!能取人,必无遗人;无遗人,则无人不容;无人不容,则无不洁之行矣。然则言天下之能容人者,固言天下之极好洁人者也。予之好洁,不亦宜乎!
〔1〕高:高洁。
〔2〕好高则倨傲而不能下:好高洁就傲慢而不能屈己。倨(jù)傲,傲慢。
〔3〕片长寸善:一点长处和优点。
〔4〕狷隘:性情正直,不肯同流合污。
〔5〕宾:礼敬。
今世龌龊者〔1〕,皆以予狷隘而不能容,倨傲而不能下,谓予自至黄安〔2〕,终日锁门,而使方丹山有好个四方求友之讥〔3〕;自住龙湖,虽不锁门,然至门而不得见,或见而不接礼者,纵有一二加礼之人,亦不久即厌弃。是世俗之论我如此也。殊不知我终日闭门,终日有欲见胜己之心也;终年独坐,终年有不见知己之恨也,此难与尔辈道也。其颇说得话者,又以余无目而不能知人,故卒为人所欺〔4〕;偏爱而不公,故卒不能与人以终始〔5〕。彼自谓离毛见皮,吹毛见孔,所论确矣〔6〕。其实视世之龌龊者,仅五十步,安足道耶?
〔1〕龌龊:比喻人品恶劣。
〔2〕黄安:旧县名。今湖北红安。李贽辞官后因与耿定理友善,携家客居黄安。
〔3〕而使方丹山有好个四方求友之讥:因李贽终日闭门不见客,所以方丹山讥讽他“好个四方求友”之人。方丹山,其人不详。
〔4〕其颇说得话者,又以余无目而不能知人,故卒为人所欺:谈得非常投机的人,又认为我没有辨别好人坏人的眼光,所以最终被人欺骗。
〔5〕偏爱而不公,故卒不能与人以终始:(认为我)对朋友有所偏爱不能公平对待,所以与别人的友谊不能善始善终。
〔6〕彼自谓离毛见皮,吹毛见孔,所论确矣:他们自称由表及里,看到了本质。离,分开。
夫空谷足音〔1〕,见似人犹喜,而谓我不欲见人,有是理乎!第恐尚未似人耳。苟其略似人形,当即下拜,而忘其人之贱也;奔走,而忘其人之贵也。是以往往见人之长,而遂忘其短。非但忘其短也,方且隆礼而师事之,而况知吾之为偏爱耶!何也?好友难遇,若非吾礼敬之至,师事之诚,则彼聪明才贤之士,又曷肯为我友乎?必欲与之为友,则不得不致吾礼数之隆。然天下之真才真聪明者实少也,往往吾尽敬事之诚,而彼聪明者有才者,终非其真,则其势又不得而不与之疏。且不但不真也,又且有奸邪焉,则其势又不得而不日与之远。是故众人咸谓我为无目耳。夫使我而果无目也,则必不能以终远;使我果偏爱不公也,则必护短以终身〔2〕。故为偏爱无目之论者,皆似之而非也。
〔1〕空谷足音:语本《庄子·徐无鬼》:“夫逃虚空者……闻人足跫然而喜矣。”在空寂的山谷里听到了人的脚步声,比喻难得的音信、言论或事物。
〔2〕使我果偏爱不公也,则必护短以终身:假使我对朋友有所偏爱而不能公平对待,那么我必然会庇护朋友的短处,而与之友善终身。
今黄安二上人到此〔1〕,人又必且以我为偏爱矣〔2〕。二上人其务与我始终之〔3〕,无使我受无目之名也。然二上人实知余之苦心也,实知余之孤单莫可告语也,实知余之求人甚于人之求余也。余又非以二上人之才,实以二上人之德也;非以其聪明,实以其笃实也〔4〕。故有德者必笃实,笃实者则必有德,二上人吾何患乎〔5〕?二上人师事李寿庵,寿庵师事邓豁渠。邓豁渠志如金刚〔6〕,胆如天大,学从心悟,智过于师,故所取之徒如其师,其徒孙如其徒。吾以是卜之〔7〕,而知二上人之必能如我出气无疑也,故作好高好洁之说以贻之。
〔1〕上人:对僧人的敬称。
〔2〕且以:将认为。
〔3〕其务:还是务必。其,还是,语气副词。
〔4〕笃实:忠诚老实。笃(dǔ),忠实。
〔5〕二上人吾何患乎:对于两个僧人,我有什么担心的呢?
〔6〕邓豁渠:泰州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号太湖,四川内江人,讲过学,后弃家出游,落发为僧。曾到黄安访问过耿定理。
〔7〕卜:预料。
文章反驳一些人对李贽交友之道的非议。李贽认为自己是高洁之人,不容那些趋势谄富者、倚势仗富者,对稍有所长的人不论其身份高下,都能广为取容。有人诬蔑李贽狷隘,对朋友偏爱而不公,李贽加以驳斥,申明自己渴求胜友。
文章跌宕起伏,气势磅礴,文如其人。
忠义水浒传序
这篇文章选自明万历本《李氏焚书》卷三杂述。李贽评点过一百回本和一百二十回本的《水浒传》。一百回本的名为《批评忠义水浒传》,一百二十回本的名为《批评忠义水浒全书》。这篇文章是一百二十回本的序言。
太史公曰:“《说难》、《孤愤》〔1〕,贤圣发愤之所作也。”由此观之,古之贤圣,不愤则不作矣。不愤而作,譬如不寒而颤,不病而呻吟也,虽作,何观乎?《水浒传》者,发愤之所作也。盖自宋室不竞,冠屦倒施〔2〕,大贤处下,不肖处上〔3〕。驯致夷狄处上,中原处下,一时君相犹然处堂燕鹊〔4〕,纳币称臣,甘心屈膝于犬羊已矣。施、罗二公〔5〕,身在元,心在宋;虽生元日,实愤宋事。是故愤二帝之北狩〔6〕,则称大破辽以泄其愤〔7〕;愤南渡之苟安〔8〕,则称灭方腊以泄其愤〔9〕。敢问泄愤者谁乎?则前日啸聚水浒之强人也,欲不谓之忠义不可也。是故施、罗二公传《水浒》而复以忠义名其传焉。
〔1〕《说难》、《孤愤》:《韩非子》中的篇名。
〔2〕冠屦倒施:此处是比喻上下倒置之意。冠,帽子;屦,古代麻葛制成的单底鞋。
〔3〕不肖:不材之人,小人。
〔4〕处堂燕鹊:《孔丛子·论势》:“燕鹊处屋,子母相哺,煦煦焉其相乐也,自以为安矣。灶突炎上,栋宇将焚,燕雀颜不变,不知祸之及己也。”处在堂屋的燕鹊容易受到伤害而不觉,比喻处境危险而安之若泰。
〔5〕施、罗二公:关于《水浒传》的作者,历来有几种不同的说法:有人认为是施耐庵作,有人认为是罗贯中作,也有人认为是施、罗二人的合作。李贽认为是第三种说法。
〔6〕二帝之北狩:指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徽、钦二帝被金人所掳之事。狩,古代君主冬天打猎的专称,古代常把君主失国出亡或被掳讳言为狩。
〔7〕破辽:《水浒传》中宋江等被招安后即北征辽。见一百二十回本《水浒传》第八十三回至八十九回。
〔8〕南渡:指南宋。宋高宗南渡,保有淮河以南地区,建立了苟且偷安的南宋政权。
〔9〕灭方腊:《水浒传》中宋江等在征辽、平田虎和王庆后,继灭方腊。方腊是南宋农民起义的领袖。一百二十回本《水浒传》一百十回至一百十九回,有征辽和镇压方腊的情节。
夫忠义何以归于水浒也?其故可知也。夫水浒之众何以一一皆忠义也?所以致之者可知也。今夫小德役大德,小贤役大贤〔1〕,理也。若以小贤役人,而以大贤役于人,其肯甘心服役而不耻乎?是犹以小力缚人,而使大力缚于人,其肯束手就缚而不辞乎?其势必至驱天下大力大贤而尽纳之水浒矣。则谓水浒之众,皆大力大贤有忠有义之人可也,然未有忠义如宋公明者也。今观一百单八人者,同功同过,同死同生,其忠义之心,犹之乎宋公明也,独宋公明者身居水浒之中,心有朝廷之上,一意招安,专图报国,卒至于犯大难,成大功,服毒自缢,同死而不辞,则忠义之烈也。真足以服一百单八人者之心,故能结义梁山,为一百单八人之主。最后南征方腊,一百单八人者阵亡已过半矣;又智深坐化于六和〔2〕,燕青涕泣而辞主〔3〕,二童就计于“混江”〔4〕。宋公明非不知也,以为见几明哲〔5〕,不过小丈夫自完之计,决非忠于君、义于友者所忍屑矣。是之谓宋公明也,是以谓之忠义也。传其可无作欤,传其可不读欤!
〔1〕小德役大德,小贤役大贤:即小德被大德役使,小贤被大贤役使。役,役使,这里是被动用法。
〔2〕智深坐化于六和:佛家称死为坐化。鲁智深死于杭州六和寺。见一百二十回本《水浒传》第一百十九回。
〔3〕燕青涕泣而辞主:宋江等平定方腊回京途中,燕青劝主人卢俊义等一同辞官归隐,卢未从,燕青涕泣辞别。见一百二十回本《水浒传》第一百十九回。
〔4〕二童就计于“混江”:二童指童威、童猛。混江指混江龙李俊。燕青走后,李俊作中风疾,乞宋江军马先行,留二童照顾自己。后来三人与费保八人出海去了外国。见一百二十回本《水浒传》一百十九回。
〔5〕见几:明察事物细微的变化。《易·系辞下》:“君子见几而作。”明哲:明白事理。《诗经·大雅·民》:“既明且哲,以保其身。”
故有国者不可以不读,一读此传,则忠义不在水浒,而皆在于君侧矣。贤宰相不可以不读,一读此传,则忠义不在水浒,而皆在于朝廷矣。兵部掌军国之枢,督府专阃外之寄〔1〕,是又不可以不读也。苟一日而读此传,则忠义不在水浒,而皆为干城心腹之选矣〔2〕。否则不在朝廷,不在君侧,不在干城腹心,乌乎在?在水浒。此传之所为发愤矣。若夫好事者资其谈柄〔3〕,用兵者藉其谋画,要以各见所长,乌睹所谓忠义者哉!
〔1〕阃外:《史记·冯唐传》:“阃以内者寡人制之,阃以外者将军制之。”阃指郭门的门槛。阃外指朝廷之外的地方州县。
〔2〕干城:防身之盾和守卫之城,比喻捍卫者。《诗经·周南·兔罝》:“赳赳武夫,公侯干城。”干,盾牌。
〔3〕谈柄:谈话的资料。
《水浒》是通俗小说,被正统文人所蔑视。李贽却认为《水浒》像《史记》、《韩非子》那样,是“发愤之所作也”,肯定了《水浒传》的创作意旨和思想内容,把它置于与正统诗文著作等同的地位,提高了《水浒传》的社会地位和文学价值。李贽主要是肯定水浒众将的忠义,把“身居水浒之中,心在朝廷之上,一意招安,专图报国”的宋江视为“忠义之烈”,肯定南征方腊,说明李贽并没有突破封建传统观念的藩篱,而对《水浒》的文学艺术成就基本没有论及。
李中丞奏议序代作
这篇文章选自《焚书》卷三杂述。《李中丞奏议》的作者李世达(1532—1599),曾任左都御史,是李贽的好友。“中丞”是对都御史的习惯称呼。奏议是封建官吏向皇帝上书陈述政见的一种文体。
传曰〔1〕:“识时务者在于俊杰〔2〕。”夫时务亦易识耳,何以独许俊杰为也〔3〕?且夫俊杰之生,世不常有,而事之当务,则一时不无,若必待俊杰而后识,则世之所谓时务皆非时务者欤?抑俊杰之所识者〔4〕,必俊杰而后识,非俊杰则终不能识欤?吾是以知时务之大也。
〔1〕传(zhuàn):泛指史传类典籍。
〔2〕识时务者在于俊杰:这句话见于《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襄阳记》。
〔3〕许:许可。
〔4〕抑:表示选择。或是,还是。
奏议者〔1〕,议一时之务,而奏之朝廷,行之邦国〔2〕,断断乎不容以时刻缓焉者也〔3〕。奏议多矣,而庸独称陆宣公者〔4〕?则以此公之学有本,其于人情物理,靡不周知〔5〕,其言词温厚和平,深得告君之体,使人读其言便自心开目明,惟恐其言之易尽也。则真所谓奏议矣,然亦不过德宗皇帝时一时之务耳〔6〕。盖德宗时既多艰,又好以猜忌为聪明,故公宛曲及之,长短疾徐,务中其肯綮〔7〕,以达乎膏肓〔8〕,直欲穷之于其受病之处,蠹弊之源〔9〕,令人主读之,不觉不知入其中而不怒,则奏议之最也。若非德宗之时,则又乌用此哉〔10〕?
〔1〕奏议:上奏皇帝议论政事的文体。
〔2〕行之邦国:推行到全国。
〔3〕断断乎不容以时刻缓焉者也:万万不允许有一时一刻的迟缓。
〔4〕庸:表示反问,岂。陆宣公:即陆贽(754—805),唐苏州嘉兴(今属浙江)人,字敬舆,谥号为宣。德宗即位,任翰林学士,参与机谋。建中四年(783)德宗避朱泚之乱于奉天,许多诏书都由他起草。贞元八年(792)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勇于指陈弊政,因被裴延龄所谗,罢相,次年贬为忠州别驾。居忠州十年而死。所作奏议,多用排偶,条理精密,文笔流畅。
〔5〕靡(mí):没有。
〔6〕德宗皇帝:唐德宗李适(kuò),780年—805年在位,当时时局动荡,他曾一度逃离长安避难。
〔7〕肯綮(qìnɡ):本指筋骨结合之处,后用来比喻关键的地方。肯,骨上的肉。綮,筋骨纠结处。
〔8〕膏肓(huānɡ):我国古代医学上把心尖脂肪叫膏,心脏和膈膜之间叫肓,认为是药力达不到的地方。
〔9〕蠹弊之源:病根。蠹(dù),蛀虫。
〔10〕乌:何。
汉有晁、贾:晁错有论〔1〕,贾谊有策〔2〕。今观谊之策,如改正朔〔3〕,易服色〔4〕,早辅教等〔5〕,皆依仿《周官》而言之〔6〕。此但可与俗儒道,安可向孝文神圣之主谈也〔7〕。然三表、五饵之策〔8〕,推恩分王之策〔9〕,以梁为齐、赵、吴、楚之边,剖淮南诸国以益梁而分王其子〔10〕。梁地二千馀里,卒之灭七国者,梁王力也〔11〕。孰谓洛阳年少〔12〕,通达国体〔13〕,识时知务如此哉!至今读其书,犹想见其为人,欲不谓之千古之俊杰,不可得矣。若错之论兵事〔14〕,与夫募民徙边〔15〕,屯田塞下,削平七国等,皆一时急务,千载石画〔16〕,未可以成败论人,妄生褒贬也。盖时者如鸷鸟之趋时〔17〕,务者如易子之交务〔18〕,稍缓其时,不知其务则殆〔19〕,孰谓时务可易言哉!其势非天下之俊杰,固不能以识此矣。
〔1〕晁错(前200—前154):西汉政论家,深得景帝的信任,任御史大夫。他向景帝建议逐步削夺诸侯王国的封地,以巩固中央集权制度,得到景帝的采纳。后吴楚七国以诛晁错为名,发动了七国之乱,他被袁盎等所谮,被杀。所著政论文有《论募民徙塞下书》、《论贵粟疏》等,议论犀利,分析深刻。
〔2〕贾谊(前200—前168):洛阳(今河南洛阳)人。20岁时被汉文帝召为博士,不久升为太中大夫。贾谊对当时法度礼乐的制定、服色官名的改定,以及限制削弱诸侯王的势力等都提出了积极的建议,但被权贵们忌恨排斥,被文帝疏远,贬为长沙王太傅、梁怀王太傅。怀王堕马而死,贾谊伤痛过度不久去世,年仅33岁。有政论文《过秦论》、《陈政事疏》、《论积贮疏》等,都是脍炙人口、影响深远的名篇。
〔3〕改正朔:古代帝王改变历法叫“改正朔”。正(zhēnɡ),正月,夏历一年的第一月。朔,夏历每月初一日。
〔4〕易服色:重新改换车马服饰的颜色。古代改朝换代有重新改换服色的作法。“易服色”是根据“五行(xínɡ)”说法而定,如汉为土德,土为黄色,所以汉代崇尚黄色。
〔5〕早辅教:及早为太子选择师傅及左右之人,以便教育和辅佐太子。
〔6〕《周官》:儒家经典《周礼》。
〔7〕孝文神圣之主:即汉文帝刘恒(前179—前157在位)。
〔8〕三表、五饵:是贾谊向汉文帝建议对付匈奴奴隶主侵扰的一种怀柔政策。三表是喜爱匈奴人的形貌,爱好匈奴人的技艺,对匈奴人讲信用。五饵是赏赐给匈奴奴隶主衣服车马、山珍海味、音乐美女、深宅大院、仓库奴婢,并由皇帝亲自接待前来投降的匈奴首领,用这五种办法作诱饵,达到笼络匈奴的目的。这种办法是国防不强时不得已的办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9〕推恩分王:是贾谊提出的政治措施。在诸侯国内多封诸侯王的子孙为王,使大的侯国分成若干个小诸侯国,土地缩小了,势力自然就削弱了。这样就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
〔10〕分王(wànɡ)其子:部分侯国土地,封侯王的非嫡长子当王。
〔11〕梁王:汉文帝的儿子刘武。贾谊建议扩展梁国的地盘,增强梁王的实力,以梁国作为淮南诸侯与中央所在地关中之间的缓冲地带。后来吴楚七国之乱起,梁王抗击叛军三个月,与周亚夫配合,平定了七国的叛乱。
〔12〕洛阳年少:《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说贾宜“洛阳之人,年少初学”。贾谊为洛阳人,18岁就以通诗书和诸子百家闻名,20岁被汉文帝召为博士。
〔13〕通达国体:通晓国家大事。国体,治国的纲要,大政方针。
〔14〕错之论兵事:晁错有论军事的奏章《言兵事疏》等,提出与匈奴作战要得地形,卒服习(守边士卒要适应驻地的习俗),器用利,从三方面分析敌我的情况,提出相应的对策。
〔15〕与夫募民徙边:晁错有政论文《论募民徙塞下书》。
〔16〕千载石(shuò)画:千年大计。石,通“硕”,大。画,计划。
〔17〕鸷(zhì)鸟之趋时:像凶猛的鸟疾飞时一样抓住时机。鸷鸟,凶猛的鸟,如鹰、雕。
〔18〕易子之交务:一天有一天的事物。易,变换。子,子时,即一天十二个时辰中的第一个时辰。
〔19〕殆:危险。
宋人议论太多,虽谓之无奏议可也,然苏文忠公实推陆忠宣奏议矣〔1〕。今观其上皇帝诸书与其他奏议,真忠肝义胆,读之自然恸哭流涕〔2〕,又不待以痛哭流涕自言也。然亦在坡公时当务之急耳,过此而徽、钦〔3〕,则无用矣。亦犹晁、贾之言,只可对文、景、武三帝道耳〔4〕,过此则时非其时,又易其务,不中用也。
余读先贤奏议,其所以尚论之者如此〔5〕。今得中丞李公奏议读之,虽未知其于晁、贾何如,然陆敬舆、苏子瞻不能过也。故因书昔日之言以请教于公,公其信不妄否?如不妄,则愿载之末简〔6〕。
〔1〕苏文忠公实推陆忠宣奏议矣:苏文忠即苏轼,死后追谥“文忠”。苏轼非常推崇陆贽的奏议。
〔2〕恸哭流涕:痛哭流涕。恸(tònɡ),极悲伤,大哭。
〔3〕徽、钦:宋徽宗及宋钦宗。宋徽宗(1082—1135)即赵佶,北宋皇帝、书画家,1100年—1125年在位。1125年底,传位给宋钦宗赵恒,靖康三年(1127)为金兵所掳。
〔4〕文、景、武:汉文帝刘恒,汉高祖子,公元前180—前157在位。汉景帝即刘启,汉文帝子,公元前157—前141年在位。汉武帝刘彻,汉景帝子,公元前140—前87年在位。
〔5〕尚论:追溯前代,议论古人的事。尚,同“上”。
〔6〕末简:书后。有自谦之意。简,竹简,后引申为书籍。
这篇文章是《李中丞奏议》的序言。李贽对历史上著名的奏议进行分析总结,提出了奏议要“识时知务”,要抓住时机,根据特定历史情况,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
李生十交文
这篇文章选自《焚书》卷三杂述。文章表明李贽的交友原则,只是不愿交假道学的朋友而已。李贽把朋友分为十类:酒食之交、市井之交、遨游之交、坐谈之交、技能之交、术数文墨之交、骨肉之交、心胆之交和生死之交。这十种友谊既有精神层面的,也有市井小民的世俗人情,酒食之交也被李贽所重视。
或问李生曰〔1〕:“子好友,今两年所矣〔2〕,而不见子之交一人何?”曰:“此非君所知也。余交最广,盖举一世之人,毋有如余之广交者矣。余交有十。十交,则尽天下之交矣。”
何谓十?其最切为酒食之交〔3〕,其次为市井之交。如和氏交易平心,闵氏油价不二,汝交之,我亦交之,汝今久矣日用而不知也。其三为遨游之交,其次为坐谈之交。遨游者,远则资舟,近则谭笑〔4〕,谑而不为虐〔5〕,亿而多奇中。虽未必其人何如,亦可以乐而忘返,去而见思矣。技能可人,则有若琴师、射士、棋局、画工其人焉。术数相将,则有若天文、地理、星历、占卜其人焉。其中达士高人,未可即得,但其技精,则其神王,决非拘牵龌龊〔6〕,卑卑琐琐之徒所能到也。聊以与之游,不令人心神俱爽,贤于按籍索古,谈道德,说仁义乎?以至文墨之交,骨肉之交,心胆之交,生死之交:所交不一人而足也。何可谓余无交?又何可遽以一人索余之交也哉〔7〕?
〔1〕或:有人。
〔2〕所:表示一个不定的数目,“左右”的意思。
〔3〕切:接近、贴近。
〔4〕谭笑:即谈笑。谭,通“谈”。
〔5〕谑而不为虐:开玩笑而不至于使人难堪。谑(xuè),开玩笑。
〔6〕龌龊(wòchuò):形容气量狭小,拘于小节。
〔7〕遽(jù):匆忙。
夫所交真可以托生死者,余行游天下二十多年,未之见也。若夫剖心析肝相信,意者其唯古亭周子礼乎!肉骨相亲,期于无,余于死友李维明盖庶几焉。诗有李,书有文,是矣,然亦何必至是。苟能游心于翰墨〔1〕,蜚声于文苑〔2〕,能自驰骋,不落蹊径〔3〕,亦可玩适以共老也。
唯是酒食之交,有则往,无则止不往。然亦必爱贤好客,贫而整,富而洁者,乃可往耳。客为上,好贤次之,整而洁又次之。然是酒食也,最日用之第一义也。余唯酒食是需,饮食宴乐是困,则其人亦以饮食为媒,而他可勿论之矣。故爱客可也,好贤可也,整而洁亦可也。
无所不可,故无所不友〔4〕。而况倾盖交欢,饮水可肥,无所用媒者哉!已矣!故今直道饮食之事,以识余交游之最切者。饮食之人,则人贱之〔5〕,余愿交汝,幸勿弃也。
〔1〕翰墨:笔和墨。借指文章书画等。
〔2〕蜚声:扬名。
〔3〕蹊径:途径。
〔4〕友:动词,交朋友。
〔5〕贱:轻视。
文章陈述了李贽所结交的十种朋友,既有世俗人情,也有心灵的朋友,只要有一善可采,于己有益,无所不交。表现出李贽交友的观念。李贽与市井小民交往,肯定人的“势利之心”,“市井小民,身履是事,口便说是事。作生意者但说生意,力田者但说力田。凿凿有味,真有德之言,令人听之忘厌矣。”从这样的市井道德观念出发,自然不愿与“阳为道学,阴为狗彘”的道学家来往了。
自赞
这篇文章选自《焚书》卷三杂述。作于自称“居士”,即削发之前。李贽给自己画了一幅自画像,从中可见李贽的性格个性。
其性褊急〔1〕,其色矜高〔2〕,其词鄙俗〔3〕,其心狂痴〔4〕,其行率易〔5〕,其交寡而面见亲热〔6〕。其与人也,好求其过,而不悦其所长;其恶人也〔7〕,既绝其人,又终身欲害其人。志在温饱,而自谓伯夷、叔齐〔8〕;质本齐人〔9〕,而自谓饱道饫德〔10〕。分明一介不与〔11〕,而以有莘藉口〔12〕;分明毫毛不拔,而谓杨朱贼仁〔13〕。动与物迕〔14〕,口与心违。其人如此,乡人皆恶之矣。昔子贡问夫子曰:“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15〕。”若居士,其可乎哉〔16〕!
〔1〕褊急:气量狭小,性情急躁。褊(biǎn),狭隘。
〔2〕矜高:自高自大。矜,自尊自大。
〔3〕鄙俗:粗俗、庸俗。
〔4〕狂痴:狂妄而不通事理。
〔5〕率易:直率。
〔6〕见(xiàn):现。
〔7〕恶(wù):憎恨、讨厌。
〔8〕伯夷、叔齐:商末孤竹君之长子及次子。二人因互让君位而投奔周。后又因为反对武王灭商而逃至首阳山不食周粟而死。
〔9〕质本齐人:本质像《孟子·离娄下》中“齐人有一妻一妾”章中的齐人,爱慕虚荣。
〔10〕饱道饫德:比喻道德修养高尚。饫(yù),饱。
〔11〕一介不与:一点点小东西也不愿送人。
〔12〕而以有莘藉口:以伊尹乐尧舜之道为借口。见《孟子·万章上》。孟子曰:“伊尹耕于有莘之野,而乐尧舜之道焉。……非其义也,非其道也,一介不以与人,一介不以取诸人。”莘(shēn),国名。
〔13〕而谓杨朱贼仁:杨朱是战国初哲学家。他主张“贵生”、“重己”,“全性葆真,不以物累形”,重视个人生命的保存,反对别人对自己的侵夺,也反对侵夺别人。贼仁,损害仁道。
〔14〕迕(wǔ):违背。
〔15〕“昔子贡问夫子曰”几句:见《论语·子路》。
〔16〕若居士,其可乎哉:这样的居士,怎么行呢!
全文以第三人称写法、以他人的口吻对李贽自己进行评价,这是作者对自己矛盾的思想和个性所进行的剖析。表明了李贽孤高脱俗,虽难容于世人,也要坚守自己的信念的志向。文章半是自嘲,表达对世事荒谬的不满;半是借己骂人,讽刺假道学。其中“又终身欲害其人”就不是李贽的性格和观点。
赞刘谐
这篇选自《焚书》卷三。刘谐,字宏源,麻城(今属湖北)人。明朝隆庆五年(1571)进士,曾任兵科给事中、福建按察佥事、余干县(今属江西)知县等职。为官“抗上而不慢下”(《麻城县志》卷二十)。李贽借称赞刘谐对道学家尊孔崇儒的陈腐论调进行了有力的批驳。
有一道学〔1〕,高屐大履〔2〕,长袖阔带,纲常之冠,人伦之衣,拾纸墨之一二,窃唇吻之三四〔3〕,自谓真仲尼之徒焉〔4〕。时遇刘谐。刘谐者,聪明士,见而哂曰:“是未知我仲尼兄也。”其人勃然作色而起曰:“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5〕。子何人者,敢呼仲尼而兄之?”刘谐曰:“怪得羲皇以上圣人尽日燃纸烛而行也〔6〕!”其人默然自止。然安知其言之至哉!
李生闻而善曰:“斯言也,简而当,约而有馀〔7〕,可以破疑网而昭中天矣〔8〕。其言如此,其人可知也。盖虽出于一时调笑之语〔9〕,然其至者百世不能易。”
〔1〕道学:宋明理学的别称。这里指道学家。
〔2〕高屐(jī)大履(lǚ):屐,木头鞋。履,鞋。屐履泛指鞋。
〔3〕唇吻:比喻口才、言辞。
〔4〕仲尼:即孔子,字仲尼。
〔5〕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宋强幼安《唐子西文录》谓为蜀道馆舍壁间所题。朱熹曾在《朱子语类》卷九三加以引用。
〔6〕怪得羲皇以上圣人尽日燃纸烛而行也:怪不得羲皇以上的圣人,整日里点着纸捻蜡烛行路啊!怪得,怪不得。羲皇,即伏羲氏,传说中上古三皇之一。纸烛,蘸酒点火可以照明的纸捻。
〔7〕有馀:有馀味。
〔8〕破疑网而昭中天:网同“惘”,迷惑不清。昭,明朗。
〔9〕调笑:开玩笑。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此语被后世道学家视为名言。李贽不盲目崇拜“至圣先师”,“不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所以当他听到刘谐批驳道学先生的言论,大加赞赏刘谐的独立精神。
文章不足二百字。李贽生动地描述了刘谐与道学家的对话。寥寥数语就把道学先生装腔作势、借孔子以自高的神态塑造得惟妙惟肖。李贽的性格倨傲而倔强,他不崇拜偶像和权威,一切都要用自己的价值观重新评价。
文章短小精悍,文笔辛辣诙谐,语言风趣幽默,对于道学家进行漫画式的描绘,极尽揶揄讽刺之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