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俄语专业三年级研究生张棚在谈到“俄罗斯的教育与我们国内有什么不同”时说:“他们更鼓励学生质疑。刚到那里的时候,系主任给我们上课,他先提出一个问题并阐述观点,让我们针对这个问题与他辩论。结果,大多数中国同学都表示同意他的观点,他却反问我们:‘为什么我说的就一定对呢?’他说,他教了几十年中国留学生,发现中国学生什么都好,就是最缺质疑精神。”
“反思”
俗话说“学贵有疑”,小学生对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充满好奇和疑问,他们总是有着满脑子的为什么,渴望得到答案。好奇心是对新事物进行探究的一种心理倾向,它激发着人们探索世界、获取知识的欲望。2010年9月9日,华中科技大学举行2010级本科生开学典礼。该校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培根在16分钟的讲话中,要求学生学会质疑,哪怕是质疑学校和校长。他在发言席开口才讲了几句话,1分钟内已先后响起4次掌声。是年,在“根叔”的2800余字讲稿中,“质疑”先后出现82次。“质疑是创造的基础”,“要敢于质疑权威和先贤”? ?李培根阐述了质疑的力量、质疑需要什么、最需要质疑什么等问题。
法国科学家法伯曾做过一个著名的“毛毛虫之死”的实验。有一种毛毛虫有“跟随者”的习性,它们总是盲目地跟随前面的毛毛虫走。法伯把若干个毛毛虫放在花盆周围的边缘上,首尾相接围成一圈,并在花盆周围不到6英寸的地方撒了一些毛毛虫爱吃的松针。毛毛虫开始一个跟一个,绕着花盆边缘一圈又一圈地爬。一个小时过去了,一天过去了,毛毛虫还在不停地爬。一连爬了七天七夜,它们终于因为饥饿和精疲力竭而死去,尽管距它们不到6英寸的地方就有它们爱吃的松针。
法伯在实验笔记中写下了这样一句耐人寻味的话:“在这么多毛毛虫中,其实只要有一只稍与众不同,便可立刻避免死亡的命运。”因此,我们渴望有更多不囿于条条框框、充满好奇心的孩子、敢于向书本叫板的孩子。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充满好奇地去寻找自己感兴趣的新事物,才能勤于思考、敢于质疑、勇于创新。“除非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扮演非常积极的角色,除非他们学会了提问、学会了动手做,除非他们在脑中能够重新建构所学到的知识,并根据需要进行转换,他们的学习成果都会消失。”———“多元智力”之父霍华德·加德纳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儿童是带着“渴望学习”的特征来到这个世界的。爱质疑、爱提问本是孩子的天性,正是由于他们小小的脑袋中会不断萌生无数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孩子才会在问与答中寻找到解开秘密的钥匙。问题的出现也是幼儿学习的起点。正如美国作家阿西莫夫所说:“好奇总是与求知欲联系在一起,它激发少年儿童去发现生活的世界。”
一、要鼓励学生勇于质疑 曾经有人说过这样的话:聪明人发现问题,平常人等待问题,糊涂人不觉得有问题。所以,要让学生取得进步,教师就得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所在。
首先,要赞许学生的好奇求知。好奇心是创造意识和创造敏感的诱发剂,也是创新精神和创新勇气的动力器。其次,要接纳学生提出的问题。学校和班级应该是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教师要提倡学生思维无“禁区”,可以“发难”,可以争辩,鼓励学生批判,让学生有“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感,允许学生犯“合理的错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再次,要让学生体验到质疑的快乐。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力量,缺少了这种力量,教育上任何巧妙的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对学生的质疑要实施正面强化,就是指运用肯定、表扬、激发、鼓励等正面强化手段,充分发掘个人的优点、长处,使其得到巩固、发扬和发展,从而形成积极进取的心理定势。
二、要引导学生学会质疑 学生有了提问质疑的勇气和热情,教师要创设各种情境,引发学生质疑。以语文教学为例,课文题目就是质疑的开始,教师在导入新课的环节便可设置各种问题,引发学生提问,引发学生思考。如朱自清的枟背影枠写父子浦口送别,表达了父子深情,教师就可以引领学生从题目上提问:为什么要以“背影”为题?如果换成“浦口送别”好吗?这样的质疑和分析解答过程中,题目的深刻用意就凸现出来了。学生不仅从中体悟到了文本的思想内容,更学会了“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关键的语句也是质疑的要点。每一篇课文都有表现中心或意蕴丰厚的句子。对这些句子的理解,决定了学生对文本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写作意图的把握。关键语句的分析从质疑和提问开始,教师要激发学生去挖掘语句背后的深刻内涵,体味语句的魅力。
三、要启发学生善于质疑 苏格拉底说过,教师如同“助产婆”,学生天生具有学习的意趣,教师的作用就是如同助产婆一样把孩子头脑中的知识引发出来。同样以语文教学为例,教育学生对文本的阅读不仅要探究文本或作者本身的思想内涵,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从文本出发,读出自己独特的感悟,以个性的体验去重新诠释文本,从而享受阅读的乐趣。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学会启发学生根据文本所提供的信息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去分析,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在我们的教学中,如果学生真正做到了想质疑、敢质疑、会质疑,那么学生就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课堂也必然会充满生机。所以,培养质疑能力就是让学生养成思考的习惯。面对困惑,能想他人之所未想,见他人之所未见,有独特、敏锐的思维视角。这样,就可能产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激发创造的连锁反应。那么,我们的教育就会向成功迈进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