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1”
最近,我在电视里看到这样一则故事,一个男同学,从小到大,父母没让他干一次家务活儿,就连自己的被子都是母亲给叠的,更不用说洗洗涮涮了!考上大学后,他的母亲一直跟着陪读。有一次,他的母亲有事离开了他一段时间,不料这位男同学因不能自己料理生活,被子不能叠,甚至水都打不来,最后怀着对生活的绝望自杀了。
“反思”
虽然上述案例是极端个例,但是学生的自理能力差已成为当今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过去我们曾经批评“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等现象在一定程度呈蔓延趋势,而今问题更为严重:许多学生缺少社会阅历、缺少生活体验、缺少生存本领,学校教育衍生出“高分低能”、“中分低能”、“低分低能”等系列“产品”。无疑,自理能力的缺失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更影响了民族未来的发展。
造成学生自理能力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根源在于教育。如今,学生学习时间过长,自我支配时间严重不足。同时,学校教育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技能、重学历轻能力的倾向十分突出,家庭、学校和社会对学生的期待和评价过多地集中在学习和成绩上,而对于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则采取越俎代庖的办法,该学生做的事情,如铺床叠被、洗衣扫地之类的家务活,植树造林、净化环境之类的社会公益劳动,都会以节约学习时间、减轻学生负担等名义,或者替学生包办代做,或者能省则省、能推则推、能挡则挡。
逐本溯源,要改变学生自理能力缺失的现状,关键还应该从教育做起。当前,应该着重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确立自理观念。重点克服学生的依赖思想、懒惰思想和自卑思想,教育他们对自己应有严格要求,确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的事情自己会做,自己的事情自己能做好”的思想。在家里不依赖家长,在学校不依赖老师,对涉及生活、学习的事情不怕吃苦,努力上进。二是养成自理习惯。家长、学校和社会要为学生创造和争取各种锻炼的机会,组织他们积极参加各种家务劳动、公益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开始,在劳动和活动中培养学生不畏艰难、敢挑重担、自立自强的良好品质,并持之以恒,养成习惯。三是提高自理能力。在学校增设生活自理课程,开展艰苦奋斗教育、劳动教育和挫折教育,传授生活自理方法,辅导和训练自我服务技能;家庭要加强与学校的配合,对孩子进行日常生活技能的指导,同时严格要求、跟踪督促,确保学生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和生存技巧。
“案例2”
“我女儿都上初中了,自理能力还是很差,平时的生活还要靠我们帮忙,甚至每天早上起床还要给她梳理头发,送她上学等等,就是叫她去买点东西回来都还推三阻四的,就好像缺少了我们,她就不能生活一样。要是现在我们不送她来的话,出现了什么意外情况,那就麻烦了。”学生家长杨女士讲。
一位学生家长还说:“其实这还不算什么,许多孩子自理能力之差已经到了骇人听闻的程度,他们似乎永远长不大,小学四年级的男孩子不会站着小便;五年级的孩子大便后不会擦屁股;初中生不会系鞋带。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反思”
据调查,超过60%的城市学生自认为自理能力差。不少受访的城市学生表示,愿意将家务作为学习的调剂,但多被家长以“学习要紧”或“当心受伤”等理由拒绝,厨房成了不少城市学生的“禁地”;另外,城市学生面临的诱惑较多,贪玩令孩子疏于学做生活中各种本应自理的事情。
在一次野营中,老师发给每个孩子一个鸡蛋,但是却有个孩子没有吃,老师感到奇怪,“孩子,你怎么不吃饭呢?是不是不舒服?”老师满脸疑惑地问这个孩子。但是他却满脸稚气的回答:“我妈妈还没来给我剥鸡蛋呢!”这让我想到了另外一个故事:说是一个十来岁的孩子,一次与同学在外面吃饭,吃到鸡蛋时,他说这里的鸡蛋不好吃,和家里的不一样。问他怎么不一样,他说是太硬了,家里的鸡蛋是白皮的,很软,拿着就能吃。原来,他父母一直把鸡蛋剥了皮才给他吃。一个十几岁的孩子,竟连鸡蛋皮都不懂剥,这简直是个天大的笑话,然而事实却是如此。据家住赤峰市红山区的孙女士日前介绍,自女儿考入新城区二中以后,她就在学校附近租了间房,开始陪读。她的工作单位在老城区,她白天上班,晚上坐公交车回到新城的租住处,给女儿做饭、洗衣服,每天都忙得不亦乐乎。孙女士说,陪读节省了孩子住校时打饭、打水、洗衣服的时间,这样孩子就多了一些学习时间,孩子的吃、住都有了依靠。从经济上讲比较划算,因为不用掏高价的生活费。
2007年刚从长春某学院毕业的丁某,毕业后在一家企业找到了工作,可她虽然二十多岁了,却不会洗衣服、不会做饭,连简单的米饭都做不了,只能天天啃方便面。她说,从她考入高中到念完大学,母亲一直陪在身边,她现在非常后悔,应该让母亲教她做些力所能及的活儿。
家庭成员的过分溺爱、包办代替是造成孩子自理能力缺失的主要原因。现在的很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包揽了所有的家务劳动,只重视对孩子的智力培养,轻视了对孩子自理能力的培养。在学校里,凡是孩子能做的事,老师都注意让孩子自己学着做,培养孩子自理的能力。但回到家后,孩子的一切生活都由父母或是爷爷奶奶包揽,这养成了孩子事事依赖大人的坏习惯,也使得学校老师的努力付诸东流。不是孩子自理能力差,是家长不给机会让他们去自理。孩子刚学会穿衣服时兴致很高,且常得到父母的鼓励表扬,可一旦学会后孩子便因为失去兴趣而不愿再做,父母就代替去做,这使得孩子失去了一次次练习的机会。
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当下社会价值观的偏差。现在的社会,讲究的是排场,是如何让自己的孩子能在更好的环境中学习、生活。很多东西家长就一律承担,做起了全职保姆。现在有很多人一切向钱看,一切为自己,从不考虑社会效果,这当中有人已经为人父母,出现这样的事情也就没有什么奇怪的了。当然,这其中确实有一些孩子太小,不能自己照顾自己。
现在很多家长只考虑要使自己的孩子不受委屈,却很少注意锻炼他们自己动手操作的能力,有的家长害怕孩子出现意外,往往“代劳”了本应由孩子自己做的一些事情,久而久之,孩子本来能做的事情,由于家长的“代劳”反而变得不会做了。
同时社会的分工也给人们带来部分不良影响,社会上有一些观点认为:只要孩子学习好,考上大学,读研,当博士,就会财富不断,青云直上,就会有许多人来为你服务,你就可以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没有必要自己去动手。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人们普遍只重视孩子的学习能力,而忽视了他们的生活能力,因此造成孩子的自理能力极其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