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时珍经过大半生努力,收集了几个屋子的丰富资料,其中有从八百多部书籍中摘录下来的文字,有成千上万份植物、动物、矿物标本和绘图。
现在等待李时珍去做的,是如何将这些文字和实物,有条理有系统地写进他重修的《本草》中去。
李时珍仔细地研究过前人所编《本草》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从《神农本草经》到唐慎微的《证类本草》,诸多版本的主要成就在四个方面:
一是概述了本草理论与载录药物相结合,二是描述了药物形态与绘制药图相结合,三是引证了前人论述强调注明出处,四是在药物之后汇集了单方验方。
虽然如此,李时珍深感各种《本草》有一个通病,就是在进行药物的分类的时候,全采用《神农本草经》的方法,把药物分为三类,上品、中品、下品。
上药“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中药“主养性以应人,无毒,有毒,斟酌其宜”,下药“主治病以应地,多毒,不可久服”。
李时珍在钻研典籍,实地考察中,痛感这种分类方法弊端极多。用这种分类方法,草石不分,虫兽无辨,杂乱无章。
“或一药而分数条,或两物而同居一处,或木居草部,或虫入木部;水土共居,虫鱼杂处;玉石不分;名已难寻,实何由觅。”
究竟用什么方法来重修《本草》呢?李时珍为此已研究了十多年,而且已经理出头绪来了。
李时珍35岁时,在阅读朱熹的《通鉴纲目》中,发现《通鉴纲目》的分类方法很科学,朱熹和其弟子们在编撰中建立的“纲目”体例,以纲带目的分类法很有参考价值。
那么,何不以纲目体系来重修《本草》呢?
李时珍经过反复研究后,认为这个体系很好,干脆把书名也叫做《本草纲目》。
于是,李时珍重修的《本草》建立了崭新的分类体系。
李时珍把从典籍中抄录的资料,考察中采集的标本、绘制的图样,都按自己拟定的纲目体系分门别类保存。
经过十多年来的探索,几经调整,新的本草逐渐定型下来,李时珍建成一套查找、保存都十分方便的科学分类方法。
李时珍把近两千种药物,按照自己建立起来的科学体系,设立了三个纲目系统,要检索某一味药,了解它的产地、性状、主治、修治方法,就如同从《辞源》中查找一个词条,非常简单方便。
李时珍建立的系统,一是以部为纲,以类为目;二是以类为纲,以药为目;三是药为纲,以八项分析为目。
《本草纲目》还编写了《百病主治药》的纲目系统。
李时珍以病名为纲,以辨证用药为目,将药物按其性能和主治进行分类,组成了《百病主治药》的纲目系统。
《本草纲目》共立113项病症,包括内科、外科、儿科、妇科、五官科等。每项病症下列举主治药物,供医家临床选用,按病查药,一目了然。
《百病主治药》实际上是一部独立的医学著作,这一部分编在《本草纲目》正文前面,主要是为了促进医药结合。
这部明代中叶的巨著《本草纲目》,在李时珍一家四代辛勤努力下,进入真正操作阶段。
李时珍任主编,长子建中和次子建元帮助校正书稿,三子建方和四子建木进行重订,孙子树宗、树勋、树声等进行分类分项类编,树木帮助誊写,书中一千多幅精美的插图,是次子建元亲手绘成。
另外,李时珍的两个弟子,庞宪和瞿九思,则是从头到尾得力的助手。
《本草纲目》在李时珍的奋力拼搏下,从搜集资料开始,整整经历了27个春秋,三易其稿,于明万历六年秋,脱稿完成。
这一年,李时珍60岁,人们永远也忘不了这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