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不景气?什么是萧条?我相信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政府有政府的定义,政客有政客的说法,经济学家也有一打以上的不同的界定标准。什么失业率的增加呀,新的工作机会的减少啦,货品库存量的增加呀,新的订单的减少啦,消费、信贷、呆账、倒闭、能源消耗、利率变化,一大串的统计数字和指标都可能是决定繁荣、不景气或萧条是否来到的因素。不管如何界定,反正可以“各自表述”。
但作为老百姓,可能根本不懂官员、政客和经济学家讲什么,对他们来说,亲身的体会是最准确、实际、有效,也该是最权威的。老百姓怎么界定呢?有人曾讲过这句话:“当我的邻居失业的时候,这是不景气;当我自己失业的时候,这是萧条。”
我相信,这个定义比官员、政客或经济学家所引用的一大串数字和名词都更管用,更切身。也有人讲过一句话,“实践是检定真理的标准。”老百姓用自己亲身的遭遇和体会就可判断现在是繁荣、不景气还是萧条。可能市面上真的百业萧条,一个家庭中如果无人失业,虽然他们都多少有些担心,下意识中也会削减一些非必要的开支,但他们的生活还可以过得去,对他们来说现在是不景气。相反,可能现在正处于史无前例的繁荣时代,某家有人就因为这个或那种原因,例如身体不好,或知识技能落后,或干脆就叫做运气不好吧,总是找不到工作,这个家庭的经济处于困境,他们的心情更惨于萧条年代。对他们来说,是崩溃,是绝境。
在保险方面,也有类似的情况。很多人不买人寿保险,甚至不愿意去了解人寿保险。他们认为自己绝对不会出事的,会出事的总是别人。为什么自己不会出事?因为自己年轻,身体好,注意起居饮食,开车小心,从不与人结怨,家族有长命的基因,总之有一副寿星相,从来不必担忧万一出了事家人将怎么样。可能家人也有相同的看法,于是全家一心,极力反对人寿保险。也可能家人的确很担心,想买保险,但要么不敢提出来,只能暗中焦虑;要么提了出来,结果惹来一顿争吵或发火,不买就是不买,奈何奈何。
如果我们平时留意一下新闻,上一周是某某体育健将猝逝,前天是一群学生在车祸中丧生,昨天是某某在事业有成的时候突然撒手人寰……如果我们翻看报纸每日的讣文栏,我们当然可以看到不少八九十岁高龄的去世者,但其中亦不乏年轻人,可见,辞世不是老年人的专利。
目前的美国人平均寿命是七十多岁。既然有不少人可以活到八九十岁,那么一定有人活得不太长寿。问题是,我们不晓得哪个活的长寿哪个短命。主观上,大家都希望长寿,很多人也自信会长寿。但毕竟,希望、自信与实际结果是两回事。按统计上的道理,有些人可能比较长命。可圈可点的是“可能”这两个字,就是说不保证会长命。保险的原理和运作是与长期累积的统计结果有关的。在统计上可能比较长寿的人的保险费会比较低。低,不等于零。也就是说,还是有人会死掉。问题是,不知道哪个人会死掉。所以才要保险公司去承担有人会死掉的风险。
其实,令人担心的不是说会死掉,而是某人万一走了,他的家人或他所关爱的人将会怎样。一个家庭平安无事,纵然他们的邻居或亲友出了事,这个家庭所受的影响不大,他们照样过日子。对他们来说,这是“不景气”而已。但如果大祸降临这家,这家有人提早走了,尤其是赚钱养家的人走了,对这个家庭来说就是“大萧条”。
经济上的大萧条虽然对老百姓打击很大很惨,但大家有难同当,咬紧牙根几年,待经济复苏后,大家又有好日子过了。但一个家庭如果经济来源的支柱倒下了,所带来的经济困难有可能是长期的,其影响可能是深远的。
少了一份收入,怎样去应付房子贷款?如何缴纳房子租金?是否继续让小孩学弹琴、画画?能否让小孩在假期参加夏令营或参与学生交流计划?能不能送小孩去比较好的学校?小孩能安心上大学吗?会不会因为要打工赚学费而耽误了功课,甚至丧失了求学之心?如果孩子不能好好地念书,基础薄弱,将来能力有限,出路很窄,半辈子不是萧条也是不景气。
假如孩子还小,父亲或母亲突然去世,少了一份收入,但住房地捐、水电燃料、衣食交通、日用杂品和医疗保健、教育费用等开销依然或相差无几。表面上少了一个人的吃穿,但全家开支相对来说可能不减反涨,因为少了父亲或母亲照料小孩,请人照料要花钱;因为未亡人要早一点回家照顾家庭,不能加班赚多些钱,或被迫无奈要花少点时间和精力去做生意;因为小孩生病了或学校有事要找家长去一趟,未亡人要请假或丢下生意;因为本来夫妇分摊的家务或共同扛起来的工作,例如打扫收拾房子、器具修理、汽车保养和房子维修等等,现在都要花钱请人来做。
如果家中有老人要照顾,本来两份收入还容易应付。但现在少了一份收入,怎样应付?老人家有什么病痛,加大的经济的压力顶得住吗?无能力好好地照顾老人家,不会内疚吗?
如果欠了一笔债,房子贷款,车子贷款,生意贷款或医药费、丧葬费等等,怎样还?当然,最重的是儿女债,要将孩子抚养成人,的确是一个沉重负担。这些债务,足以将一个家庭从繁荣拖到萧条。
要避免将家庭推落到萧条境地,不是没有办法,而且办法很简单,就是赚钱维持这个家的人买份适量和适当的人寿保险;没有直接赚钱但也劳碌地帮助配偶安心赚钱的人也应当有份适当的人寿保险。万一出了事走了,家人领到一笔免税的赔偿金,可以还清房子贷款和其他贷款,有个安乐窝,还有余钱,老人得到照顾,小孩可安心上学读好书,课余还可以参加各种有益身心的活动,将来有出息,一辈子不愁、不怕“不景气”或“萧条”。
其实这是很简单的道理,但是很多人就是不愿意去思考这个问题,不愿意接受这个道理,总是回避、拖延,甚至拒绝。有些人一直拖,到有一天他们所认识的人因为意外事故或疾病提早离世,他们目睹去世者家人在经济上受到的打击,他们就会主动找保险代理人谈人寿保险。
也有一些人,尽管目睹了熟人提早离世,但因为没有买人寿保险而导致家人的经济处境十分凄凉,他们偏偏还是不肯为了保障家人而买人寿保险。会出事的肯定是别人。看,我还不是好好的吗?讲得狠一点,这些人见了棺材也不会流泪的——只怕流泪的是这种人的家人。家人流泪,当然,情感使然。但家人流泪,没有公开表达出来的另一原因是,“你就这样走了,留下我们怎样生活?!”很明显,走了的人很潇洒,无忧无虑;可怜的是留下的家人,坠入萧条困境的家人。
什么是人寿保险?
是为达观心宽的人而设的
前文提到参加保险是参加互助会,大家互相帮助。参加者先愿意帮助别人,以后才能得到别人的帮助。说起来很简单,言之成理,大家都会踊跃参加人寿保险。但在实际生活中,没几个人会主动参加人寿保险。问题的症结在哪里?在于“首先愿意帮助别人”!
很少人生性喜欢帮助别人,尤其是在这个着重追求个人利益的社会,一个人不设法或抓住机会去坑别人已算功德无量,还要主动去帮助别人,简直快要成为圣人!
一个小孩手上有几块零用钱,买个冰淇淋吃,多开心;一个打工的,每月花几十块钱租录像带或光盘,下班回家后消消上班时熬着的闷气,也算是一种享受;有钱的或充着有钱的,买个大房子可以摆摆场面。你看,每个人花了钱,立即可以得到物质上的享受和心理上的满足。但是参加人寿保险呢?付了钱,自己不能立即得到享受;自己死了,别人得到好处,何况自己绝对不会死的,出意外或生病倒霉死掉的总是别人。可见,一般的人是不喜欢参加人寿保险的。
虽然人的意识和行为是自私的,但人的本质还是善良多于丑恶的。一个人在聆听保险代理人谈论人寿保险以后,或者在得知亲戚朋友早逝以后,良知促醒他(她)要对别人负责任,要好好照顾家人,要偿还欠银行或朋友的债务,要履行很多诺言。对现况的进一步了解,他(她)会发觉和承认,自己和家人需要别人的帮助。一个人无论有多大的能力,无论有多大的成就,无论有多大的财产,在漫长或短暂的人生中,总需要别人帮助。所以不管自觉或无奈被动,这个人也就愿意先帮助别人而参加人寿保险。
愿意帮助别人的人是能替别人和大家着想的、心胸宽阔和有远见的有心人。经验证明,小器或小气的人很少会参加人寿保险,他们总是斤斤计较怕吃亏,拔一毛有利天下而不为。这种人待人处事的哲学是只有他(她)占别人的便宜,别人休想从他(她)那里得到半点好处。这种人如果参加了人寿保险,结果是他(她)自己啰嗦,保险代理人头痛,保险公司烦恼,世界要翻转,大家都痛苦。所以小器或有小气习惯的人要经过一番改造转变,减少了凡事以自己为中心和小处着眼计算的心态,才会想到和顺心地参加人寿保险。
经验表明,参加人寿保险的人不但比较健康,而且比较达观心宽,有自信和肯努力,事业较有成就。他们买人寿保险并不是有成就的结果,并不是有钱了才买人寿保险。他们买人寿保险和有成就,同样是他们达观自信、高瞻远瞩以及不断努力的结果。
相反,不肯参加人寿保险的人,比较多心胸狭窄、眼光短浅,较喜欢怨天尤人,不但缺乏自信,而且不大愿意承担自己的责任。当然并不是所有不买人寿保险的人都有问题,也不是所有买人寿保险的都是好人。上述的两种情况,是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观察到的明显差异,也是人寿保险的形式和本质产生的必然结果。人寿保险本来都不是为所有的人而设的。人寿保险是为能替别人着想、达观和有自信的人而设的。
三言两语谈保险
“人寿保险有什么主要的用途?”
●其主要的保障功能可以帮助受益人,解决或减少因投保人去世而带来的经济、财务问题,例如家庭的生活开支,小孩的教育费用,房屋贷款或其他借贷的偿还,老人生活及医护的照料,办理后事和清理遗产的费用,交付遗产税,减少投资或生意的损失及营运的困难,实现对公益事业或私人计划的承诺或心愿等等。人寿保险也是有效地创造遗产和转移财产的方法之一,亦在申请贷款、保留得力员工和合伙人利益保障等方面可起着重要作用。(NO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