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考古学划分,人类以打制石器为劳动工具的时期泛称旧石器时代,从距今260万年延续到1万多年以前。而新石器时代以后,人类开始使用磨制石器,农业起源,脱离蒙昧,进入文明。
那么,太原地区的文明肇始又始于何时呢?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提出这样一个观点,人类文明的出现就是外面有“刺激”,而人类加之以“反应”的一个结果。他认为:中华文明之所以首先在黄河流域诞生,是由于这里的居民遇到了艰苦环境的挑战,而他们也应战成功。
其实,纵观人类发展史,文明诞生现象莫不如此,往往是气候剧烈变化的时候,或者是突遭恶劣环境的境遇下,恰恰也是文明、文化走向繁荣的重大转折点,这说明,逆境往往激发起了人的潜能。
太原文明的出现同样遵循了这样的规律。
在远古地质时代,山西高原一度是华北滨浅海。喜马拉雅期地壳运动使得高原隆起,海水退尽,在太行山、吕梁山之间的地层断裂带,留下了很多高原型“内陆湖泊”,250万年以来,山西高原开始沉降,从北向南就形成一个串状的一系列盆地。太原盆地也随之出现。而太原盆地的北端,西、北、东三面环山,中、南部为河谷平原,地形北高南低呈簸箕形。
但是太原盆地出现初期,并不适宜人类生存。原因就在于汾河泛滥。洪涝季节,汾河水四处漫溢,“阴气滞积,水道壅塞”。远古先民们只能居住在湖泊、沼泽附近的边山、丘陵地区。
早期人类所面临的最大威胁之一就是水患,对水患的不同治理方法和思维,造就了不一样的东西方文明。在西方传说中,面对水患,人们大多听天由命,全力依靠神的帮助,然后使得一少部分人存活下来;中国人则走的是依靠自己的道路,以技术为手段,集中人力、物力,团结起来与洪水搏斗,最终战胜水患。今天,“治国”的“治”,这个文字的来由就与“治水”有直接关系,由“治水”最终产生了“治国”。
根据古史记载,面对汾河的肆虐,出现了一个应对挑战并成功的人,他叫做台骀。他生活在距今5000年左右的五帝时期。但关于台骀这个人,也有一些研究者提出不同看法,他们认为台骀并不特指一个人,而是指一支族团或者是部落,擅长治理水患,并做出了功绩。
在民间传说和故事记载中,台骀不约而同被视作是开启太原地区文明的启蒙者,作为中国有史记载以来中国第一个治理水患的英雄先贤,他被赋予了极大的神话色彩。相传,他是摸着天上的星辰来划分地上的水路与疆域,并早在大禹治水前已奠定了山川。
人类在进入历史时期以前,属传说时期。传说总是从神话开始的,然后蜕变为古史传说,或者混合在古史传说中流传下来。所以,一个民族早期的历史总是与神话传统不可分地纠结在一起,在祖先崇拜盛行的我国古代,这一点尤其显得突出。因此,对于远古时期的神话,我们不能简单地仅仅将之视为神话,中国现代史学的奠基人顾颉刚提出,神话“层累地造成中国古史”,它揭示了人类幼年期的历史,在神话中可以看作人类幼年时期的历史,但是神话并不完全等于历史。
对文明之源的追溯,大多无迹可寻,唯依靠文献。台骀的名字第一次在史书上出现,就和太原连在一起。我国第一部叙事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左传》记载:“昔金天氏有裔子曰昧,为玄冥师,生允格、台骀。台骀能业其官,宣汾、洮,障大泽,以处大原。”古语中,大通太,大原即太原;玄冥师就是水官。这句古语的意思是:金天氏即少昊,中国五帝之一,少昊有一个后代叫做昧,是一名治水官员,他有两个儿子,一个叫允格,一个叫台骀。后来台骀就继承了他父亲治水的官职。
“宣汾、洮,障大泽,以处大原”之意,即太原盆地都是大水的时候,肥田沃土都在水下,台骀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带领人们成功疏导了汾河,茫茫大水退去,变成大平原,人们把它从此叫做太原。汾河流域内水归河道,太原盆地告别了“地低潮湿、民气郁淤”的历史,人们开始在这片山水中驻足停留,开荒种地,生儿育女,这就是太原历史的最原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