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隋炀帝南游江都,流连于贯穿南北的大运河,陶醉于他所成就的文治武功之时,国内群雄并起,乱象丛生,民间的反对声音已不可遏止。比他年长3岁的姨表兄太原留守李渊,在晋阳表面上纵酒纳赂,暗中却在积蓄力量。
历史往往有惊人的相似,李渊也是外戚,因姨母是隋文帝独孤皇后的关系,在16岁时担任了隋文帝的亲身护卫。
617年的盛夏,李渊在晋祠祈祷后,杖白旗,誓众于野,仅用了126天攻占长安,以51岁这个在中国历代开国皇帝中少有的年龄,拉开大唐盛世的帷幕。
著名书法家沈尹默论书绝句写道:“太原公子袭轻裘,一著戎衣定九州。屏上龙蛇留妙迹,不论戈法亦清遒。”
晋阳誓师的那一年,运筹帷幄的太原公子李世民年仅19岁。
30年后的一个岁末,唐太宗李世民,从亲征高丽失利的沮丧中还师,率众翻过太行山到达太原。
这一年,唐太宗在太原过了一个春节,除夕之夜,他召群臣一同守岁,并题诗一首:“四时运灰琯,一夕变冬春。送寒余雪尽,迎春岁早新。”这种对岁月流逝的感叹,或许只有在故地重游时才能流露出来。
第二年的正月二十六,唐太宗率群臣谒晋祠圣地,仿佛再受神赐天恩,临汾晋之水,犹如一次心灵洗礼,欣慨交集中虔诚祈祷,写下著称于世的《晋祠之铭并序》,深情追述由晋阳誓师而开创的大唐伟业,“非亲无以隆基,非德无以启化”成为他治国的珍贵启悟。
以后的唐高宗与武则天以及唐玄宗,渡黄河,横汾水,看见风物,动其胸怀,就像一次朝圣的精神之旅,晋阳誓师,成为他们共同追忆和缅怀的基点。
在唐朝历代皇帝心中,太原是“王业所基,国之根本”。朝廷重臣相继被派到太原精心营建,成为由跨在汾河两岸的三座城池组成的巨大而坚固的城市建筑群,武则天定晋阳为北都,与长安、洛阳地位相等。35岁的李白来到这里,盛赞晋阳“天王三京,北都居一。其风俗远,盖陶唐氏之人欤?襟四塞之要冲,控五原之都邑,雄藩踞镇,非贤莫居。”
这座诞生出煌煌大唐的城市,成为唐王朝北方的坚固屏障。
待得“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唐朝大将李光弼据城血战安史叛军,最后太原保卫战取得了具有战略意义的胜利。开创大唐伟业的这一块基石,稳定了唐王朝平叛的整个战局,掩护了唐王朝朔方的战略基地。
然而,唐中叶以来“藩镇强而宗室弱,宦官专而国命危,贪政多而民心离”的局势并未改变,唐王朝又在风雨飘摇中维持了将近二百年,其命运在幼童启蒙的《三字经》里浓缩成18个字:“唐高祖,起义师;二十传,三百载;梁灭之,国乃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