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欧的挪威、芬兰和前苏联的一些地区,人们常常看见大群大群的老鼠投海自杀。老鼠为什么要投海呢?
月夜鼠影
老鼠投海的故事,一遍又一遍地听,听得多了,那位名叫本格森的挪威青年心里很不以为然,他暗想:“老鼠自杀?真会有这等事?”想不到,有一天他终于亲眼目睹了群鼠自杀的场面。
这是一个有月亮的夜晚,本格森办完了事,正连夜赶回家。快到村口了,他看见了那片熟悉的松树林,月光照着树木,投下了斑驳的黑影。晚风吹拂树梢,发出哗哗的林涛声。
本格森原本是一个胆大的小伙子,对这一切当然毫不在意,仍然急步向前走。
可是,走着走着,他觉得有点不对劲了,松林里传来了一阵奇怪的响声,而且,响声越来越大,越来越近。喀啦,嚓嚓,嚓嚓,像是有很多生灵在向前疾进。
本格森定睛一看,天哪!那不是老鼠吗?只见月光下老鼠排成一个方阵,争先恐后地向前行进,那情景好似一队士兵在冲锋陷阵。这是怎么啦?老鼠看见人怎么一点也不害怕。他不由得感到有几分诧异。再仔细一看,不觉倒抽了一口凉气。原来,松林里、大路上到处是老鼠,成千上万,数也数不清。更为可怕的是,这些老鼠全然不把自己的生死当做一回事。它们前推后攘,朝着一个方向奋勇疾进。遇到了小河,便扑通扑通朝河里跳,前面的淹死了,后面的继续朝前拥,直到将小河填平为止。本格森看了不禁毛骨悚然,连忙三步并作两步跑回家去通知父老乡亲们。
悲壮投海老鼠“自杀”的消息很快传遍了整个村子。一些年轻人听了,感到惶惶不安,但老人们却不吃惊,他们胸有成竹地布最广的食草动物,在这小小动物身上呈现出的造化和神秘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说:“不碍事,不碍事。等过去了就好了。”他们甚至还神秘兮兮地说: “待会儿在海边还有一场好戏可以看哩。”本格森住的地方离海并不远,所以他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到海边去看这一场“好戏”。
本格森走出屋,悄悄地在一边监视老鼠的举动。这时候,只见老鼠更多了,它们挨得紧紧的,想快跑也跑不了。河里已经填满了鼠尸,老鼠就踩着自己伙伴的尸体向前奔。四周只听到喀嚓的咀嚼声,一棵棵树木倒了下来,转眼间又被啃得支离破碎,再过一会儿,就荡然无存了。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场面!本格森看得心里直发毛。幸好,那些老鼠只认定一个方向、一条路前进,离开了这条路,即使是近在咫尺,它们也不闻不问,因此旁边的人畜倒也平安无事。
本格森跟着鼠群来到了大海边。“轰!”“哗啦啦!”他听到了惊涛拍岸声。但是,使他感到吃惊的是,鼠群却根本没有感觉到大海的存在,它们仍然一往无前地朝前拥去,一群又一群地被海浪吞没了。
本格森感到十分不解:鼠群为什么要接二连三地投海?它们活得好好的,为什么要闹出这么一场悲剧?后来,生物学家告诉本格森,这些老鼠并非寻常的老鼠,它们的学名叫旅鼠,属啮齿目、仓鼠科,因大规模迁徙而闻名。
旅鼠的样子与普通老鼠显然不同,它们的尾巴极短,腹部白色,背部却显现黑色或黄褐色,身长约有15厘米。本格森还懂得了旅鼠的家并不安在民宅里,它们栖息在干燥的山地,以食草和草根为生。
那么,旅鼠为什么要自杀呢?目前科学界存在以下几种说法。
大多数科学家认为,这是因为“鼠口膨胀”的原因。旅鼠的繁殖能力出奇地高,因此,当旅鼠的后代大量繁殖时,便超过了生存环境所允许的“饱和点”。没法生存下去的旅鼠,就想方设法要迁徙到别处去。开始,还只是一只一只单独“出走”,到后来,便成了一小群一小群的“小股开溜”。最后,“逃亡”的旅鼠集成了大部队,浩浩荡荡地冲破一切阻挡,朝着一个固定方向奔去。
在旅鼠大规模转移时,许多凶猛的食肉动物得到了不少实惠,它们乘机大饱目福。狼、鹫和狐等猛兽猛禽如此,连家猫和家狗也蠢蠢欲动。然而,即使如此,旅鼠还是照着既定路线,向着大海匆匆赶路。
最后,它们大都葬身鱼腹。
显然,“鼠口膨胀”理论只能解释旅鼠为什么出走,而不能解释旅鼠为什么非要投海“自尽”。
除了“鼠口膨胀”说,另一种理论是“寻找故园”说。这种说法大意是这样的:旅鼠投海的地方在古代原是陆地,那是旅鼠祖先繁衍生息之处。因为种种原因,这一片陆地后来被海水慢慢侵入。所以,一代又一代的旅鼠被迫慢慢向南退却。可是,到了一定的时刻,它们的迁徙本能仍然会迫使它们回到自己祖先居住过的地方。就这样,便上演了一幕又一幕“自杀”的悲剧。在专家们看来,“寻找故园”的说法也存在很大的缺陷。这个缺陷就是至今人们尚未找到旅鼠祖先生活的家园由陆地变成海洋的确凿证据。
不管人们如何争论旅鼠“自杀”的原因,旅鼠还是照样几年一度地奔向大海。如今,生态学家已经把旋鼠每隔几年就要“自杀”一次的现象当成生态平衡受到破坏的绝好素材来向人们作宣传。然而,什么时候才能揭开旅鼠的“自杀”之谜呢?人们期待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