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乾隆年间,出了一个大奸臣和珅。和珅小时候曾进宫当差,专管每天晚上点燃蜡烛,人又矮小,人们便送了他个外号,叫“蜡头儿”,可谁知,这个“蜡头儿”后来竟平步青云,一直官升至户部侍郎兼军机大臣。
传说和珅49岁生日那年,大宴宾朋,广邀朝臣。大小官吏们莫不趁机巴结,一时间,金银珠宝收了无数。同朝为官的刘墉也来祝寿,与众不同的是,他的寿礼简单有趣:红烛一对,一根上金字闪闪——“福如东海”,另一根上闪闪金字——“寿比南山”。和珅一看气就来了,但当着众宾朋和朝臣的面儿,又不便发作,只好命家人将红烛摆好点燃。
席间,和珅开言道:“老朽不才,枉过五十。蒙圣上恩宠,万事如意,只是至今尚未取号,实在惭愧。”他转向刘墉双拳一握:“就请年兄惠赐一个,如何?”
刘墉为人耿直忠正,且诙谐多智,与奸臣一向少有来往,这次前来,只是碍于官场情面,偏偏此时和珅又多事,心中不快,但又无法推托,他环顾大堂,忽见红烛高烧,顿时来了主意。只听他缓缓言道:“蒙和兄抬举,在下那就恭敬不如从命了。我看和兄胸怀似海,志高如山,就号海山,不知意下如何?”和珅经他如此一夸,非常高兴,连连称谢。大家杯来盏去,尽兴而饮。
酒宴完毕,和珅亲自送客出府。回来时,和珅得意扬扬,满面春风,边走边思忖:“人说刘墉多才,今日赠号,果然不错。”迈进大堂,但见一对红烛各燃剩了一个字,尚未燃尽,看着看着,和珅顿时沉下脸,在那里呆住了。
原来,一对红烛各剩一字,一为“海”,一为“山”。刘墉巧借红烛将和珅戏弄了一番,大号“海山”原来还是“蜡头儿”。
读故事,悟道理:
“海山”二字看似夸赞,实则寓藏深意。刘墉借用“海山”二字,让和珅在不知不觉中就被其骂了一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