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文化产业的战略设计,要建立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陕西文化资源的分析,找出优势,确定发展目标和战略重点。然后按照独特性(这一个,理想的)、系统性(深度的,连续的)、简洁性(透彻、易懂的)、符号化(内化、象征性)的设计原则,制定出符合陕西实际的文化产业发展战略体系。
一、文化强省战略
陕西目前是一个文化资源大省,而不是文化产业大省。建设文化强省,并不是建设文化型省区。传统的文化战略的思路偏重于国内问题,如今,全球视角成为制定文化战略的出发点。我们要按照胡锦涛总书记2007年6月25日在中央党校的重要讲话中提出的“四个坚定不移”和陕西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的“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建设西部强省”精神,积极贯彻文化强省战略,进一步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我们要明确:“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产业的战略性调整的特殊性体现于:首先,在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层面上,必须确立文化产业优先发展战略原则,从而实现宏观决策逐步由以物质生产为重心向以精神生产为重心的战略转移,迎接新世纪知识经济的大挑战。”“我国文化产业战略性调整的方向和目标:一是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一是努力使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提升国民经济增长素质,促进产品更新换代和产业升级;提升精神产品的思想、道德和文化含量;提升社会和公民的文明程度。从而提升中华民族全面赶超先进文明的内蕴力和发展力。”我们在制定文化强省战略时,要遵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去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
1.政策配套,保障陕西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实施
(1)重塑文化市场主体。因为,文化没有进入市场,没有进入经济时空就不是产业。“要重视文化的产业属性,重塑文化市场微观主体。要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加快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的改革步伐;要进一步放开社会资本、产业资本进入文化领域的投资门槛,培育新的文化市场微观主体。要积极发展文化产品市场,加快培育著作权市场、人才市场、资本市场等文化要素市场,加快发展文化中介组织,促使文化资源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与优化组合,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要进一步革除制约文化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促进文化产业快速发展,要以文化旅游、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文娱演出为发展重点,构建一批重点文化产业园区和产业基地、大型文化产业集团和文化企业,大造一批具有陕西特色的优势文化品牌,增强我省文化产业实力和竞争力,使之成为我省经济新的增长点和重要支撑。”(王长寿:《文化强是强省重要支撑》,2007年6月6日《陕西日报》)从文化市场的行业分布来看,经过多年来的培育和建设,我省已初步形成了广播影视市场、图书报刊市场、音像市场、文艺演出和娱乐市场、文物市场和旅游市场,以及近年来兴起的民间文化艺术市场等综合型文化市场体系。从文化市场的格局来看,我省已出现了国家、集体、个体、中外合资等所有制形式并存互补的多元化经营成分,出现了消费形式多样化、消费主体社会化的局面。但是,总体来讲,陕西文化市场化程度不高,文化市场建设力度不够。所谓重塑文化市场主体,就要使文化市场化、产业化,文化管理规范化。具体来说,文化市场发展的区域、部门和行业之间要平衡,文化市场布局要平衡。要宏观调控,避免文化市场在有些地方供大于求,有些地方供不应求(如城乡文化失衡)的不合理的倾斜。明确文化市场的大众化定位,避免文化市场高、中、低档次失衡。从国家文化主权和民族文化安全的高度把握,合理控制境外文化的比重,避免内容失衡造成对我们优秀传统文化的实际排挤。要从理顺文化管理体制、严格执法抓起,避免文化管理失衡。
(2)在文化投资体制上,要形成政府和社会共同投资的新机制。善于运用文化投资中的“借势经营”策略。要完善法规,理顺文化投资融资体系,坚持“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
(3)要注重资本资源、技术资源、专利资源和智能资源等资源投入的管理效力。注重符号化的文化知识、经验型的文化技能和创新型的文化能力等三种文化资源的开发运用。陕西文化资源的整合,可从人切入,重点扶持文化产业示范户;可从村镇切入,大力发展乡土文化产业,真正实现文化产业的规模经营和大众化产业效力。
(4)政策配套,效益为先。“要抓好文化制度体系建设。要积极构建新型的文化宏观管理和市场监管体系,坚持和改善党对文化建设的领导,重点是进一步完善文化经济政策,积极稳妥地推进文化市场监管体制、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文化投融资体制的改革,增强政府机关的宏观调控能力、市场监管能力、依法行政能力和为社会服务的功能。”(王长寿,出处同前)在文化资源的配置上,要发挥市场配置文化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政府实行间接宏观调控。在文化所有制结构上,要同多种经济成分相适应,推动多元化文化经营格局的发展。在文化管理体制上,弱化甚至放弃微观管理,真正使各种文化单位、经营部门和中介机构成为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独立实体。在文化生产运行机制上,按市场化要求理顺产权关系,工作重点是放权;同时建立并巩固文化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使这些企业完成经营方式的转变,即从财产单一的经济成分向财产混合和多元方向的转化(租赁、股份、拍卖等方式)。在文化经营机制上,建立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公正、公平的激励机制,规范、严格的约束机制和符合市场经济规律、有效灵活的协调机制。另外,加强文化产业统计和绩效评价工作,这里关键是要与国际惯例接轨,与国家统计指标体系衔接,坚持科学性、实用性,从而保证这项工作成果的权威性。
2.大力兴办文化企业,不断提高文化生产力
要提高文化生产力,首先要大力兴办文化企业,而文化企业要通过打造资源链、产业链和市场链来提高生产效率。所谓资源链是以核心的创意去组合不同的资源;市场链是以核心的产品向相关的市场扩张;产业链是以核心产业带动周边的领域。提高文化生产力,就要克服区域上、结构上(娱乐业强)和投资机制(国家投资比重大于社会、外资)上的不平衡。陕西文化产业结构要按照布局合理、管理先进、资源优化、有利竞争的原则去组合调整。大力兴办文化企业与文化产业的规模经营息息相关。“文化产业的规模化,需要很好的经济基础和广大的市场”,这正是我省眼下所欠缺的。要实现文化产业规模经营,就要使文化企业建立高质量的集团规模,建立文化产业价值链。实现价值增值就是对某种资源进行高度价值链的整合(陕西民间文化资源可广度深度开发),关键在于对于一个内容可以从不同专业的角度去开掘其价值(比如陕西汉唐文化)。文化产业发展有一条规律:要不通过扩大规模去发展,要不通过价值链去发展。陕西文化企业要通过调查研究认清自己的优势,找准适合自己发展的路子。如西安曲江文化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就是依托曲江产业发展优势,利用政府给予的宽松政策,利用唐文化的资源资本,以影视、文娱演出、民俗文化为重点开发业务,撑起陕西文化产业发展的一片新天地。
大力兴办文化企业,需要大量投资。文化投资需要市场调查、文化经纪和投资管理等环节来保证。目前,陕西文化投资缺乏科学的论证和评估,投资单一,布局过宽,尚未形成规模经营,而且投资的监督问责机制不力。陕西文化投资需要有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的理财经纪公司来指导,需要有严格完备的法规来规避风险损失。企业的商业投入是文化投资的主体,政府、社会和企业等的组合投资是重要的补充投资方式。同时,要通过政策引导,鼓励和支持民营文化企业投资建设文化项目,像关中民俗博物院、秦岭野生动物园等发展前景看好的民办企业,我们要尽力扶助使其发展。文化投资有两大形式,即产业投资和风险投资。美国影视的产业投资特点:一是以销定产,把科学的市场分析放在第一位。二是组合投资,以分散影视投资的风险,并树立大投资的优势。三是开发二级市场和延伸市场,不断挖掘影片的潜在商业价值。四是明星制,通过培养大导演、大明星来扩大票房号召力。五是类型片模式,针对人性的需求,使影片适应不同的观众群。六是全球化营销,不惜扩大宣传投入,覆盖全球院线。(参见花建:《产业界面上的文化之舞》第99页)这些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3.积极发展外向型文化产业,努力提高文化竞争力
经济与文化全球化的今天,不积极主动发展外向型文化产业是不行的。我省要在建立国际文化产业新秩序中获得自己应有的份额。近几年,我省加大对外文化交流活动,积极发展外向型文化产业。“外来的全球文化影响也可能导致本地文化形式的复兴”,我们要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如东南亚地区的产业链的整合,美国的内容创新等经验,大力开拓国际文化市场。要充分利用社会集资和外资举办对外文化活动,充分运用市场方式经营国际文化交流项目,充分发挥陕西文化人才和资源优势,开发特色文化产业和优势文化产业,以我们原生态文化资源出奇制胜,以我们独特的民间艺术“投其所好”,努力提高文化竞争力,实现陕西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
二、人才带动战略
人才是文化建设的根本,人才带动战略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人才观,应当是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德才兼备的有用人才。“一个城市如果没有强大的文化产业和良好的文化环境,要吸引大量国内外投资和优秀人才,是不可想象的。”陕西在人才引进中,不仅要找对人才,更要把人才放准位置、用好人才。人不能尽其才,即是人才浪费。陕西不是没有人才,而是用人观念要转变,在用人问题上,要改变求全责备、叶公好龙的状况,要改变重学历文凭、重职称,轻实际能力的现象。
1.优化人才成长环境,留住人才
“中国没有很好的知识经济的储备条件,包括知识产权和大批高端人才”,“由于缺乏对管理和经营人才的综合素质的培训,仅仅依靠经验和自己摸索的现象比较普遍,文化产业各个领域的管理水平普遍偏低。”这就需要我们优化人才成长环境,留住人才。
2.不拘一格使用人才,重在能力
“文化产业需要复合型的经营管理人才。文化产业领域的人才需要具备较高的文化艺术素养和创新能力。”目前在我省从事文化艺术工作的人,大多缺乏企业管理和市场开发能力,更缺乏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眼光和规划能力。所以,我们要注重专业人才实际工作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同时注重不同层次人才的使用和管理,形成人才队伍的梯级开发和梯次配置。
3.注重创意策划人才的发现和培养,发展创意经济
陕西文化资源丰富,文化发展潜力很大,要使其发挥理想作用,必须注重文化创意、策划人才的培养,注重提高创意策划人才集聚效应。陕西发展创意经济是有条件的,西安高新区将在近几年集中力量打造唐延路创意产业带,形成由众多创意产业和创意企业密集区为支撑的创意产业体系。再如,文化娱乐业出现的“粉丝经济”现象,也值得注意。陕西不缺文化资源,缺出点子的能人!走西口、轩辕黄帝乃至周、秦、汉、唐文化,一个个陕西本土资源,流失出省、出境、出国,成了人家的品牌,不仅帮人家出名赚钱,还把我们的人才和家当也带走了。2007年,“北京市政府已发布文化创意产业等四大重点发展领域人才开发目录,在政策上为推动创意人才的集聚创造了良好条件”。针对“现实中,从业人员往往是有内容知识的不懂技术,而懂技术的又缺乏内容知识。人才结构性短缺的问题已成为制约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要构建多元化的人才开发体系,创建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模式,树立创新型的微观管理理念,实施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管理方式。”(2007年6月11日《中国文化报》)北京市高度重视文化创意人才、采取多种措施提高人才集聚效应的做法,很值得我省学习借鉴。
4.注重发挥文化经纪公司和文化经纪人作用
我省专业的文化经纪公司很少,有专业知识、又有成功业绩的文化经纪人少之又少。这里有观念问题,更有文化经纪人生长环境问题。陕西至今有不少人认为此职业是不务正业,甚至认为干此活拿的是不义、不正当的钱。这些迂腐落后观念,需要通过营造文化经纪人成长的氛围来改变。
三、市场品牌战略
当某种文化产品成为品牌时,这个品牌就是资本,就是竞争力所在。品牌的核心价值在于“这一个”,在于自主知识产权。品牌就是民族文化符号。“品牌的内涵在于视角印象和效果、可感知性、市场定位、附加价值、形象和个性化(民族心理)。”品牌要素在于形式的独特性和意义的普遍性。
1.认准陕西的“这一个”
陕西的“这一个”是什么?是陕西文化特色,是以文化特色定位市场。从宏观上看,陕西有历史文化、革命文化、民间文化、现代文化,而且每一种文化都有它的典型形态、品牌特征,如有十三个王朝建都在此,集中周秦汉唐70多个帝陵,绵延千余年的历史文化品牌;有以延安精神为代表的革命文化品牌;有陕北游牧文化、关中农耕文化、陕南楚文化融合,异彩纷呈的民间文化品牌;更有历史、革命、民间文化等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碰撞后而具有秦味的现代文化。从微观上看,陕西的节庆文化,如清明公祭黄帝典礼、曲江踏青等;陕西的旅游文化,如秦始皇陵兵马俑、杨贵妃华清池和延安红色旅游等;陕西的文艺精品,如影视《秋菊打官司》、《激情燃烧的岁月》等,小说《白鹿原》、《人生》等,秦腔《千古一帝》、《迟开的玫瑰》等,还有“长安画派”、“黄土画派”系列作品等;陕西的原生态艺术,信天游民歌、陕北剪纸、关中社火、华县皮影、老腔等,不胜枚举。陕西文化产业的发展,要实施品牌战略,而这个品牌的关键所在是产品要和文化结合,就是说,要靠文化来打造品牌。“通过文化生产来生产文化,通过文化消费来消费文化”。我们要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开展调查研究,摸清我省文化资源家底,对其分门别类,落实保护措施,适度开发,有效利用,特色经营。
2.依托资本,品牌发家
西安市依托文化资本,品牌发家。他们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为契机,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提高城市核心竞争力、促进城市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内驱力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大扶持和引导力度,用资本整合资源,用资本对接资源,坚持一点做大、多点突破,注重发挥板块聚集效应,彰显板块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取得了新突破。以大唐文化、曲江品牌发家的西安曲江新区,充分发挥产业运营优势,2006年《梦回大唐》赴东南亚进行品牌推广演出获得成功,以唐代大明宫遗址为依托成功举办了《盛典西安》活动,不仅进一步提升了曲江品牌的知名度,而且影响带动了一批相关产业的繁荣。曲江新区抢抓机遇,组建成立了曲江文化产业投资公司、曲江会展集团公司、曲江影视投资集团公司、曲江演艺产业集团公司等,从而构建起多门类集群化的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曲江影视投资集团公司设立4亿元风险投资,整合部分影视企业,发起影视产业联盟,打造完备的影视产业链,成功举办了“西安曲江国产电影新人新作展”,推出《大唐芙蓉园》等一批优秀影视作品和新人。2006年7月,西安曲江文化产业集团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007年6月28日《陕西宣传工作》)
3.集聚资源,形成品牌产业链
要用陕西传统文化创造文化产业品牌。西安市东郊的浐河灞河不仅是自然的河流,更是文化的河流,历史上曾有不少文人墨客在此吟诗作词、流连忘返。如今,西安浐灞生态区立足文化环境优势,培育浐灞城市生态文化品牌。浐灞河生态区深入挖掘整合区内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着力发展文化旅游、创意、会展、休闲、生态等五大文化产业,已初具规模。西安市以丰富文化内涵,激活传统历史文化景区为突破点,让古城墙景区、临潼骊山和秦岭北麓等静态文化动起来,形成了古城南门仿古入城仪式、北门迎宾仪式、唐都上元不夜城灯会、中秋赏月、城墙国际马拉松、“钟鸣盛世、祈福长安”新春祈福等西安文化旅游的新品牌、新亮点。临潼文化产业聚集区投资近15亿元,实施秦俑馆、秦始皇陵遗址公园、唐华清宫遗址恢复保护及周边环境改造项目,还推出大型山水实景歌舞《长恨歌》,充分发挥出历史文化资源的潜在优势。西安市还挖掘秦岭北麓的自然资源,策划开发森林旅游、自然科学探险、温泉度假、文化主题公园及旅游小镇、农家乐等文化产业项目。(2007年6月28日《陕西宣传工作》)西安市紧紧抓住历史文化旅游价值这个“大品牌”,辐射带动起周边文化旅游的“中品牌”及城乡文化互动的“小品牌”,形成了文化旅游品牌生产的文化产业链。陕西延安、渭南、宝鸡、安康等市充分发挥当地民间文化艺术资源丰富的优势,实施“一县(乡、村)一艺一品”战略,取得了突出的业绩,形成了诸如安塞腰鼓、陕北大秧歌、华县皮影、凤翔木版年画、凤翔泥塑、安康龙舟节和陕南山歌节等一批在国内外叫好的品牌性系列产品。当然,这些民间文化产品还需要按市场化、产业化、规模化、品牌化、国际化的要求进一步打造,使陕西民间文化资源价值发挥更大的效力和作用。
4.品牌立身,创意先行
文化产业从本质上讲属于高智力产业,它不是简单的技术技巧问题,而是人的文化智商问题,“是人的脑子对文化价值的认知,是对于人类社会的文化、经济互动关系的把握。”我们可以设立品牌项目工作室,开展品牌策划工作。“品牌发展离不开坚强有力的团队,需用传统文化引领团队建设。团队成功关键在于一个充满信任的工作氛围和一群掌握团队技能的工作人员。”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从自身科技实力强、知识高度密集、产业基础雄厚等优势出发,积极发展创意产业。以2006年成功举办“中国·西安首届手机电影节”为标志,拉开了西安市创意产业发展的序幕。目前,西安高新区共有创意企业1079家,以高新区唐延路为核心辐射全区的创意产业集群已初具规模。2006年,高新区创意企业纳税1.15亿元,荣膺“中国十佳最具投资价值创意基地”称号。(2007年6月28日《陕西宣传工作》)
创意策划要从大处着眼,从内容创新入手,提高文化产品的附加值。这样成功的例子不胜枚举,如美国迪斯尼在香港推销的一份《狮子王》企划书中,再三强调影片推广对象适合所有人士:以动物趣味吸引儿童,以人不能离群独乐、要对生命和行为负责的教育主题吸引家长,以王子的爱情篇取悦少女,以王子屡历险境的情节取悦少男,以幽默感和小丑的讨好角色取悦一般成人。(朱希祥:《文化产业发展与文化市场管理》167页)
四、城乡文化共赢战略
陕西是传统农业大省,大量深广的文化资源在农村,如民间文化资源。然而,先进和较高层次的科技资源、人力资源和文化传播资源却集中在城市,这就需要合理调度、配置使用资源,需要实施城市文化带动农村文化战略,形成城市文化与农村文化互补、互动共赢的局面。就陕西民间文化资源来说,蕴藏深厚的内容资源,是陕西文化产业发展不可多得的资源宝库。近几年,在挖掘“原生态艺术”的口号下,文化水平良莠不齐的“文化人”疯狂开发,已经程度不同地影响到这些宝贵财富的可持续利用。2007年6月11日,国家建设部、文化部和国家文物局邀请世界23个国家的千余名市长和专家学者相约北京,共议城市文化大题。在其《城市文化北京宣言》中指出:“城市发展正面临着传统消失、面貌趋同、形象低俗、环境恶化等问题,建设性破坏和破坏性建设的威胁依然存在,城市文化正处于转型过程之中。”“文化建设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内涵。城市文化建设担当着继承传统与开拓创新的重任。”并明确提出“城市文化建设要依托历史,坚守、继承和传播城市优秀传统文化,减少商业开发和不恰当利用对文化遗产和文化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2007年6月14日《中国文化报》)这说明,城市文化发展是不能没有传统文化支撑的。针对陕西实际,实行城乡文化互补、互动共赢战略有多重意义:有利于城乡文化平衡发展,体现出人们享有平等的文化权利,有利于和谐文化建设。城市与农村文化资源互补、互动,有利于提高城乡文化生活质量。如近几年出现的“农家乐文化”,城里人选取农村“内容文化”(回归自然)享用“农业文明”成果,乡下人利用特色文化赚城里人的钱(城里文化人发现商机,如艺人也加入其中),这有利于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有利于和谐文化建设。
五、资源优化战略
中共陕西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实施文化强省战略的口号,这对发展我省文化产业无疑带来新的契机。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开展文化资源调查、评估、规划和利用市场机制整合资源的工作,并制定出发展文化产业、实施文化资源优化战略行之有效的行动方案。
文化产业增长的关键是资本资源结构的优化。智能、技术、专利资源也是资本,优化资本资源结构,陕西是可以大有作为的。陕西文学创作人才资源、内容资源及成果效应等,都是可以作为资本使用的文化资源。我们完全可以利用这些资源作文化产业的大文章,取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成果。
西安市整合文化资源,实施资源优化战略,实现文化产业发展新突破。2006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为74.80亿元,比2005年增长15.8%,占GDP的5.2%,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西安曲江文化产业集团把文化资源、旅游资源作为提升城市价值的核心要素,实现文化旅游资源与资本对接,促进隐性资源显性化。通过土地资源和旅游配套设施的开发建设回收投资,融通大资金进行文化产业的再投资,使曲江跃升为西部重要的文化旅游集散地和全市文化产业发展的龙头。曲江先后投资49亿元,建成大雁塔北广场、大唐芙蓉园、曲江海洋馆、曲江国际会展中心、陕西民俗大观园、陕西戏曲大观园等重大文化旅游项目和文化设施,从而形成了古今相互辉映、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得益彰的文化产业聚集区,使文化旅游产业辐射带动促进其他文化产业的发展。(2007年6月28日《陕西宣传工作》)西安市依托资本平台,集聚并优化文化资源,构建以曲江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为龙头的文化产业发展体系,取得可喜的成绩。
六、文化安全战略
“没有科技的民族一打就垮,没有文化的民族不打自垮。”前法国总统希拉克惊呼:“当今世界正面临着单一文化的威胁”,这是一种“新形式的殖民主义”和文化霸权主义。要维护民族文化安全,确保本民族文化的发展,就要正视美国的“单极文化战略”和多国主张的“多极文化战略”两种文化战略的冲突现实。
“在中国进入WTO的大背景下,我们在文化资源的配置方面还缺乏国际化配置的能力。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00年发表的一份《人文发展报告》称:日益全球化的文化趋势出现了令人担忧的情况,因为当今的文化传播失去了平衡,呈现从富国向穷国传播一边倒的趋势”,“与之相应,富国利用全球性文化资源的能力越来越强”。我们必须站在国家文化安全的高度来认识发展文化产业问题。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王赓武教授在《中国文化海外观》一文中讲到:中国拥有令西方人钦佩的古代文明,西方人把中国与西方对“帝国”的不同概念相混淆,这在一定程度上使他们对中国文明产生了敬畏甚至畏惧,但事实上中国向来不具有侵略性。明清时期,西方社会的发展与中国文明的相对滞后使中国文化在外国人心中的地位逐渐下降。中国人从五四运动到20世纪80年代对自身文化与文明进行了批判。过去20年来,中国经济的腾飞吸引了世人的目光,但值得中国注意的是,实现国家富强必须与发展民族文化并重。所谓“中国威胁论”是一些人把中国的强大与西方意义上的强大相等同,与意味着入侵、征服、冒犯的“帝国”相挂钩的时候,他们会感到惧怕。王教授认为,过去几十年内,中国经济出现快速发展,但人们很少关注中国的文化。领导者在拒绝自己的文化而接受与之差距很大的外来文化时,不能够把两者结合使其变得更为强大,形成看世界的一种新方式。这种反对传统,学习西方的行为把人们分解为两个方向,使中国传统出现了断裂,中国的文化形成了断层。另外这还导致了对中国文化价值观的自信的缺失。中国人对自身文化的颠覆一直持续到20世纪80年代。(《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这就是说,中国不仅要经济富强,中国的文化与文明也要发展进步。从这个意义讲,发展文化产业,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政治问题、国家文化安全问题!
我们在文化发展问题上,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文化产品作为精神产品,商业化、产业化的提法,应放在一定意义上去理解、放在一定范围内去把握。我们说,民族文化价值体现文化主权。我们一定要警惕在文化发展中丢失自我、丢失民族文化的现象发生。我们“可大胆引进境内外高品位的资本资源,和本土文化资源相结合,形成新的产业优势。引进新的文化要素和文化样式,推动新的文化杂交,激活自身的文化创造。互相借鉴,走向‘双赢’”。“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学者约瑟夫·奈提出了‘软权力’理论,他认为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可以分为两大块:一块是硬权力,包括军事实力、科技实力和经济实力;另一块是软权力,包括国家的凝聚力、文化的生产和文化的全球性普及等。”“我们如何运用中华民族的软权力,吸引自己的国际盟友,扩大中国在国际上的‘能见度’,正是文化产业所要承担的重大任务。”
发展文化产业就是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因为“当今世界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不仅包括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等方面的竞争,也包括文化方面的竞争。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引起世界各种思想文化,历史的和现实的,外来的和本土的,进步的和落后的,积极的和颓废的,相互激荡,有吸纳又有排斥,有融合又有斗争,有渗透又有抵御。总体上处于劣势地位的广大发展中国家,不仅在经济发展上面临严峻挑战,在文化发展上也面临严峻挑战。保持和发展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大力弘扬民族精神,积极吸取世界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实现文化的与时俱进,是关系广大发展中国家前途和命运的重大问题。”(江泽民:《在中国文联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所以说,发展文化产业乃是构筑国家文化安全体系的一个重要环节。我国文化及其产业的发展和前进方向,是由中国社会的性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是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历史地位、历史作用和它的先进性紧紧联系在一起。“事实证明,文化竞争和发展先进生产力关系十分密切,发展优秀文化与加快经济发展关系十分密切。只有在发展文化产品方面采取产业化市场化的途径,才能加大传播我国民族优秀文化的力度。”同时,发展文化产业也是维护公民文化权利,使人人享受文化成果,参与文化活动和文化创造。文化权利的实现与先进文化建设息息相关。因为先进文化应是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所以发展文化产业同样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七、持续发展战略
在以文化资源为基础来发展文化产业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资源不可再生的特点。当文化产业的迅猛发展已成为一种世界潮流时,民族文化资源的无比珍贵性愈发显露出来,因为它是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它是文化产业具有竞争力的根本保证。要使文化持续发展,必须从保护文化资源抓起,因为这些文化资源是全民族的,是我们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根本保证。我们要树立新型文化发展观,要遵循文化发展规律,对传统文化在保护中开发。遗憾的是,在一些地方还存在着以“开发保护”名义行破坏之实的情况,如对一些文化遗址的过度开发、对一些传统文化内容的戏说等。在文化产业化过程中应对资源合理利用,文化产品的生产应是“无污染”生产。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应该有清醒的认识,应该抱着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认真对待。
总之,要站得高,看得远,认真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国际化为目标,学习借鉴先进经验,创新文化服务和现代管理体系;以国际文化交流为平台,多举办独特的文化活动,多向世界展示陕西的文化成果,不断增强陕西文化辐射力,把陕西文化产业做大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