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艺术培训业发展概况
我省真正的艺术培训业的诞生在“十五”以后。到了这个时期,我省的大专院校和高等教育机构已开始抓艺术培训,新的中等艺术学校也开始诞生,文化产业逐渐形成,这自然包括艺术培训业在内,尽管它只处于萌芽状态。《陕西省文化事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和2010年长远规划》指出:“截至2000年底,全省文化单位共有各类机构8675个,从业人员45629人。其中艺术表演团体118个,8005人;剧场、影剧院112个,1682人;群众艺术馆11个,390人;文化馆111个,1979人;文化站1852个,2816人;公共图书馆114个,1572人;中等艺术学校3所,375人;各类文化市场经营单位、场所5214家,从业人员22679人;电影发行机构1140个,6175人。”又指出:“文化产业初步发展,经济效益不断提高。1999年底,文化产业经营收入48321万元,上缴费税1238万元。”毫无疑问,这些文化单位机构,他们有的兼顾着艺术培训业,尽管它只处于起步阶段;这些从业人员,有的兼搞艺术培训,尽管这不是他们的主业;而三所中等艺术学校的艺术培训色彩也许更浓一些,但他们还不完全是纯艺术培训性质;那些艺术表演团体、群众艺术馆也不能不兼顾艺术培训,这却又不能成为他们的主业。所以说,我们无法统计出2000年前我省从事艺术培训业的准确人数,但这个时期我省的文化产业大军中,已有一支艺术培训分队脱颖而出,他们开始取得了一定成绩。同样,在截至1999年底我省文化产业48321万元的总收入中,其中就有一部分是艺术培训业的收入,尽管它还十分微不足道,但毕竟已经有了收入。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十五”期间,我省的艺术培训业处于萌芽时期。
而“截至2003年底,我省文化系统文化产业机构有7785个,从业人员46746人,机构稍有减少,但人数却有所上升,年总产出也上升为18.06亿元,年增加值9.33亿元,年上缴税金2.06亿元。其中文化部门文化产业机构2130个,从业人员16900人,年总产出2.67亿元,年增加值1.56亿元,年上缴税金203.6万元。在文化部门登记管理的社会文化产业机构5633个,从业人员29756人,年经营总收入15.386亿元,年增加值7.773亿元,年上缴税金2.042亿元。这便初步形成了包括演出、电影、音像、文化娱乐、文化产业、艺术培训、艺术品、对外文化交流在内的文化市场体系”。(见陕西省文化厅主办的《文化工作研究》所刊《陕西省文化系统文化产业发展综述》一文)这也就是说,时至2003年底,我省的艺术培训业同文化产业一样,已经初步形成。
从2004年到2007年,我省的艺术培训业也还是形成阶段或者是初步发展时期。我们对于我省的艺术培训业的估计,不可以过高也不可以过低,它既不是没有也不是很快很好。
同经济发达的国家相比,我国的文化产业远远落后;同经济发达的省市相比,我省的文化产业则稍稍落后。艺术培训业包括在文化产业之内,它应当与文化产业基本同步诞生又同步发展。换言之,我省的艺术培训业基本还是走在全国前列的,它得益于我省的大专院校和艺术学校偏多的优势。
二、艺术培训业发展阶段
中国艺术培训业是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而逐步兴起和发展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很长的时间里,文化活动都是严格按照计划来配置资源,进行有计划地生产和有组织地欣赏观看。文化单位都是事业单位,不是以创造产值为目的的企业。文化生产、流通和消费不是独立的、能够营利的产业经济活动。改革开放以后,这种局面率先被娱乐业的兴起所打破,营业性舞会等娱乐业的风靡,开启了社会办文化的先例。就在这样一种大背景下,艺术培训业应运而生。我省的艺术培训业的发展,大致分三个阶段:
1.兴起阶段(1985-1991)
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总路线为标志,改革开放催生了我国文化领域中的产业因素,以民营资本为主体的娱乐业和广告业蓬勃兴起和发展,体制外创办文化企业的潮流开始冲击着体制内文化事业单位,催生了短平快的艺术培训业,1983年7-8月间,文化部少儿司和未来出版社在西安举办儿童文学培训班,培训人员有七八十人,以培训儿童文学作者和儿童文学工作者为主,费用由各个单位报销或个人自费。叶君健、陈伯吹、洪汛涛、蒋风等多位著名儿童文学作家、评论家前来讲课,这开了陕西艺术培训之先河。从此大大小小的文学培训班和戏曲培训班便开始出现,而音乐、舞蹈和书画培训班却少有举办。与此同时,各大专院校的艺术教育开始恢复,艺术培训开始形成,中等艺术学校也开始正常或恢复(如成立于1955年、停办于“文革”中的陕西省电影学校就恢复于1980年,1988年改为陕西省电影电视学校),各协会、各级工会组织、各地市县的群艺馆和文化馆奉行“以文养文”、“多业助文”、“多业助教”的精神,艺术培训也偶有活动。
2.形成阶段(1992-2001)
1992年至2001年底,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和文化产业的迅猛发展,中国文化市场,包括文化产品市场、文化服务市场、文化要素市场和艺术培训市场等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陕西的艺术培训业基本形成。
在这一时期内,我省大专院校的艺术培训趋于正常,中等教育机构的艺术专业学校开始增多,以至每个地市(包括有些县)都拥有了艺术学校,私人从事艺术培训的现象也已经普遍。当时,我省的文化工作重点是抓精品创作、抓农村文化建设、抓文化领域改革、抓文化产业开发和文化队伍素质建设。这五项重点工作的推进开展,都与艺术培训业息息相关:出精品首先要出人才,各级文化机构都不同形式地抓了艺术创作人才的培训;农村的文化建设需要成千上万的艺术人才,这便为艺术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市场;文化领域的改革自然包括艺术培训业改革,不少部门和个人便开始了艺术培训业新的尝试;艺术培训业是文化产业的一个重要方面,文化产业的发展不能不推进艺术培训业的发展;文化队伍的素质建设增进了艺术培训业队伍的素质建设,这使得我省的艺术培训业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仅1999年,在国际和全国性重大文化艺术活动中,全省共获奖91项。这些成绩的取得,与艺术培训业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与此同时,一批批经过艺术培训的新的人才崭露头角,使得我省文化艺术事业接力棒的传递后继有人。
1999年,我省庆祝建国五十周年的三大文艺活动更为艺术培训业提供了生存土壤。一是27台优秀剧节目在西安进行观摩、公演,最亮丽的风景是一批经过艺术培训的青年演员的演艺和风采;二是全省范围内的美术书法展、摄影展、优秀国产影片汇映、送万场电影下乡、百万职工“祖国颂”歌咏大赛、广场文化周等群众文化活动,都给艺术培训业提供了市场,给经过艺术培训的人才提供了可以展示风采的舞台;三是经过了严格的艺术培训,三个重点剧目及安塞腰鼓、陕北大秧歌等进京参加首都国庆中心会场的演出。
3.发展阶段(2002— )
2001年12月11日,中国加入了世贸组织。以此为契机,我省的艺术培训业进入了一个发展时期。这个时期,我省的艺术培训业逐渐融入世界市场,经受了市场经济大潮洗礼的民营文化企业和国有文化企业集团开始与国外艺术培训业同台竞争。于是,主要针对国有文化事业单位的文化体制改革工作进入了实质性启动阶段。中央关于推进文化产业包括艺术培训业发展的相关政策不断出台,我省也紧跟中央部署,出台了一系列发展文化产业包括艺术培训业的政策。这一阶段艺术培训业发展的重点是调整现有的艺术培训业格局和提高艺术培训业的整体实力以及国际竞争力,我省艺术培训业从而迎来了难得的大发展的战略机遇。
2002年5月10日,在全省文化工作会议上,省文化厅副厅长孙豹隐作了题为《实施艺术精品工程,以丰硕的成果向党的十六大献礼》的讲话。讲话中指出:“据不完全统计,我省去年在国内外各种重大活动中,共获奖128项……2001年省直表演团体演出超过3500场,观众也有大幅度的增加。”他还专门谈到了艺术教育和艺术培训:“以省市艺校为中心的全省中专艺术教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专业设置进一步趋于合理,教育水准日益提高。一批具有较高综合素质,能够适应社会需要的艺术人才大步走向社会。同时,我厅进一步实施艺术人才培养规划,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与省剧协联手,在全省范围内将少儿戏曲小梅花奖的选拔评选活动制度化、规范化。继续向北京、上海等著名艺术院校输送单位急需、有培养前途的艺术人才。几年来,我省共向外输送学员53名。他们学回来后,已逐步在艺术创作和生产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当年的统计数字中,省艺校和电影学校在努力做大做强艺术教育的同时,积极组织艺术培训,建设新的项目,年创收超过百万元。
2004年4月上旬,在西安举办的第八届中国东西部合作与投资贸易洽谈会上,陕西的艺术培训业单独列项展示,重点是艺术院校培训的展示及招商、合作项目推介。这一时期,我省的艺术培训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教育方面,全省的80多所大专院校(包括民办)都设有艺术专业,各地市群艺馆、各县文化馆的艺术培训也得到长足发展,特别是音乐、舞蹈、美术、书法等培训十分活跃。据统计,我省这一时期接受艺术培训的人员年平均约达40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