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上文化和产业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领域,现代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却将两个领域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
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文化产业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浪潮开始大规模地越出国界,其主要载体就是那些经营文化娱乐业的大型跨国公司,他们无一例外都是来自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而且其中绝大多数公司的总部设在美国。据统计,美国400家最富有的公司,其中有72家属于文化产业,如时代华纳、迪斯尼等,美国控制了全球75%的电视节目的生产和制作,许多第三世界国家的电视节目有60%—80%的栏目内容来自美国,他们几乎成为美国电视节目的转播站。而在美国自己的电视中,外国节目的占有率仅有1.2%。美国公司生产的影片产量占全球影片产量的6.7%,却占领了全球总放映时间的50%以上。风靡全球的好莱坞电影《泰坦尼克号》创下了十几亿美元的票房价值。美国的《读者文摘》已发展成为年收入25亿美元的国际性大企业。1999年,美国大片《花木兰》早已向我们敲响了警钟,中国的文化资源已经经国际传媒资本之手转化为文化产品,并获得巨额利润。文化跨国公司不仅赚取了巨额利润,而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扮演了“全球资本主义新传教士”的角色,仿佛一场“文化帝国主义”的侵略正发生在我们身边,这一切都是源自于文化产业的魔力。
更早以前的20世纪50年代,第三次科技革命伴随着战后经济复苏开始了,即发展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智能生产力时期,标志着文化与经济崭新关系的确立和新经济时代的到来。工业化时代,经济生产与文化艺术是对立的;而智能化生产时代,经济与文化是一体的,形成“文化的经济化”和“经济的文化化”,由此产生了一个新的产业——文化产业,这是一个集中代表了现代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全球性的产业。
在当今经济文化一体化及新经济时代到来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为发展经济最重要的资源,文化产业则成为知识经济社会必不可少的产业门类。由于文化产业具有知识密集、技术含量高和投入少、产出高、增幅大、带动力强的特点,文化资源又是一种“软资源”,具有少污染或者无污染,可以多次开发、重复开发和不断转换的长处,符合循环经济的要求特点,因此,文化产业在许多发达国家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十年前,美国的文化产业第一次超过了农业和飞机制造业,成为美国的第一行业。目前美国文化产业的产值占GDP的比重已由20世纪60年代的2%上升到12%,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由3%上升至6%。英国也由3%上升到10%。意大利则由当时的起步飞跃到25%。在日本,文化产业的市场规模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7%,已超过任何一种传统制造业所创造的产值。
上个世纪的40年代,西方经济学家发现并总结了这样一个经济法则,即就业结构的中心将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再向第三产业转移。实践证明,它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
以机器为中心的工业文化,战略资源主要是资本,即物质、钱财和技术本身,以创造、处理和分配为基础进行生产。
伴随着21世纪的到来,人类正在迈向知识经济时代。也就是说,21世纪人类经济的发展水平和质量,将主要依赖于知识的生产、积累、应用以及创新能力。这种“以知识为基础”的新经济,与传统工业经济相比,知识不仅不再是资本生产的附属,而且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知识将渗透到社会生产的各个方面和所有环节,知识的贡献在整个经济中的份额越来越大。正如《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趋向》一书中所指出的那样,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生产力已成为生产力、竞争力和经济成就的关键。知识已经成为首要产业,这种产业为经济提供必要和重要的生产资源。”也就是说,知识代替自然资源成为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知识使人类利用自然资源的能力大大增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将不断日益显现。
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们把文化价值提升到了一个很高的地位,这主要体现在文化从属论到文化立国论的根本转变上。中共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交融,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李长春同志在《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也多次提到,“文化对促进经济增长,增强综合国力,参与国际竞争,培育民族精神,提高人的素质,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具有基础性、战略性的作用”,“文化的力量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力量”。据统计,20世纪100年创造的财富,相当于过去人类创造的全部财富的总和;近20年,创造的财富又相当于过去100年创造的财富的总和。知识经济改变了社会经济,随之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这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知识积累速度日益提高,近30年来全世界所创造的知识,相当于人类在此以前五千年文明所创造知识的总和,人类进入了一个被称之为“知识爆炸”的时代。过去十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主要成员国国内生产总值的50%以上是依赖知识。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由20世纪初的5%—20%提高到70-90年代的70%—90%。每五至七年将有一半知识被更新或淘汰。以计算机硬件技术为例,从20世纪的60年代起,摩尔(Moor)定律一直在生效,即18个月硬件性能提高一倍,而价格却降低一倍。这进一步说明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有赖于先进文化的指导与支撑。在经济全球化、经济文化一体化的今天,文化的作用变得十分突出,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标志和重要组成部分,它同社会生产力一起,共同推动社会的发展。
现在,人们普遍使用“文化力”这个概念,旨在强调文化也是一种力量。“文化力”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是在文化、经济一体化大背景、大趋势下出现的。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使人们越来越看清楚这么一个道理:经济与文化血脉相通。文化也能创造财富,文化也是生产力!“文化力”就是经济中的文化,文化中的经济。
在知识经济为主的社会发展中,经济与文化具有“一体性”的发展关系,二者可以形成巨大的合力,相互带动,充分共享。文化能给经济以精神、思想、智力的有力支持,经济则为文化提供产业运作、绩效管理等方面的有益借鉴,以充分发挥文化内在的经济动因和经济深层的文化内涵。文化产业,正是这方面的具体反映。
事实上,世界发达国家同样把文化提到战略高度来重视。日本、韩国有“文化立国”,英国有“创意大不列颠”,新加坡有“文艺复兴城市”,加拿大政府大力推动文化经贸等等,以文化作为发展战略目标,使单纯的发展文化逐步转为文化带动社会全面发展。
我们正在进入“文化时代”。在这个时代里,文化无处不在,无处不用。在经济领域,生产力已智能化,知识和信息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作用,显然已经超过了资本和自然资源。知识经济就是在充分知识化的社会中的经济。经济的精神化正成为一个令人瞩目的全球性大趋势,用哲学语言来表述,财富是人类精神活动的物化。
有一本《文化是个好生意》的书中说:“文化是资本”,一言中的。有着“朝阳产业”、“支柱产业”之誉的文化产业,正方兴未艾,它是经济与文化融合发展的主力军。
《中国文化产业蓝皮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中认定文化产业的概念是,就所提供产品的性质而言,文化产业可以被理解为向消费者提供精神产品或服务的行业;就其经济过程的性质而言,文化产业可以被定义为“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一言以蔽之,文化产业是指文化产品与文化服务的生产经营活动以及为这种生产和经营提供相关服务的行业。就是从事文化产品的生产、提供文化服务的一种特殊行为,其本质特征是把人类知识的、智力的、精神的、艺术的和信息的活动及其成果以一定的物质为依托,变成供人们消费、享用及交换、买卖的文化产品。
出于这样的理解,《中国文化产业蓝皮书》提出,从行业门类上,把文化娱乐业、新闻出版、广播影视、音像、网络及计算机服务、旅游、教育等看作文化产业的主体或核心产业;把传统的文学、戏剧、音乐、美术、摄影、舞蹈、电影电视创作甚至工业与建筑设计,以及艺术博览场馆、图书馆等看作文化产业正在争夺的前沿;把广告业和咨询业等看作是它成功开拓的边疆。
我们在此不但要给文化产业下一个描述性的定义,还要指出文化产业的构成包括哪些基本要素。文化产业概念中的“文化”是个大文化的概念,要从产业的角度来理解。只有适合商业运作的文化艺术产品或服务才能作为产业经营的对象,而不是把任何文化艺术都商业化。具体来说,文化产业经营中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需要包括三个要素的全部或部分,既要提供信息传播功能,满足休闲娱乐功能,还要具备文化艺术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