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70年10月18日,莫扎特父子返回到米兰。
米兰歌剧院正在排练莫扎特的大型三幕正歌剧《海洋之王,莱·第·邦托》。剧院邀请他亲自指挥,准备在圣诞节期间上演。
米兰歌剧院是当时世界上最好的剧院,早在他第一次来这里时,他就答应了菲尔米安伯爵为剧院写歌剧的事。
为了顺利地将此事完成,莫扎特带着歌剧的脚本一边构思,一边在意大利各地演出。这期间,他不失时机地在罗马和那不勒斯等地观看歌剧,熟悉各种类型的歌唱家的演唱风格,熟悉意大利歌剧的特性。这对他的歌剧创作提供了必要的准备条件。
从这年夏末秋初起,莫扎特把大部分时间都用来谱写宣叙调,并将它们寄给了米兰的导演。
导演对莫扎特的乐谱非常满意,他立即邀请莫扎特父子尽快返回。
莫扎特在写《海洋之王,莱·第·邦托》之前,曾试着写过一部歌剧。那就是他两年前所作的维也纳歌剧《装痴卖傻》。
由于他当时还缺乏创作大型歌剧的知识,再加上剧院的意大利经理阿弗利乔对它的上演进行了拖延和推宕。各种各样的明争暗斗充斥其间,他的第一部歌剧最后夭折。
不过此时的莫扎特已受到了意大利歌剧的熏陶和名师的指点,再加上他已有过创作小歌剧的经验,所以他的《海洋之王,莱·第·邦托》写作进行还很顺利。
但由于这个歌剧反映的是古代的一个悲剧,所以谱写乐谱必须进入感情,这甚至影响了他的情绪。莫扎特在创作中有时沉入了深深的思考,这时,他就又会写些家信以调节自己的情绪。他在给母亲的一封信中说:
我亲爱的妈妈,我实在写不很多,因为写了那么多宣叙调,我的手指疼极了。求妈妈为我的歌剧一切顺利而祈祷,也为大功告成后我们能愉快地重逢而祈祷。
莫扎特的烦恼和祈祷是有道理的,因为他既要用音乐的音符达到叙述故事情节的目的,还要用音符表现出人们的对话,有时甚至要和剧中人说话吟诗的韵律相一致,这是一件非常严峻的工作。
然而,谁又曾想到,还有比这更严峻的事情威胁着莫扎特呢?
莫扎特为米兰剧院写新剧目的事很快传被当地的音乐界知道了,人们不相信一个小孩子居然能写出能够在舞台上正式上演的歌剧。
意大利人认为,即使莫扎特写出来了,也是给德国人看的歌剧。然而当莫扎特创作完成之后,音乐界中的一些忌妒者又反对歌剧上演,后来又反对让莫扎特当乐队指挥。最后这一切都没能成功,他们就串通一气,向担任主角的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巴纳斯可尼发出警告:不准演唱莫扎特的作品,否则将会得到怎样的报复。
为了达到挖走主角的目的,他们甚至把巴纳斯可尼调去别的剧组演出。但这些都没能阻止巴纳斯可尼参加莫扎特剧组的演出,因为她也喜欢莫扎特的这部歌剧。
莫扎特和父亲都被搞得忧心忡忡,处境十分可怜。然而,带有60人管弦乐队的彩排一开始,搞阴谋破坏的人和大肆诋毁的家伙们就瞠目结舌了,他们一个字也说不出口。
这在意大利是一个好兆头,负责记录乐谱的抄写员高兴得合不拢嘴,因为一旦莫扎特的剧目获得成功,来自各方的人士就会索要歌剧的乐谱,那么抄写员就得拼命地抄写乐谱,然后是出卖、分送给各方人士,而他们所得的钱常常比乐队指挥部都要多。
不仅如此,看完彩排的以后,菲尔米安伯爵也大胆地预言:“这部戏将轰动米兰!”
公演在12月26日举行,这天,舞台上的大追光灯亮起来了,它首先照在饰有花纹的绛红色幕布上,帷幕渐渐拉开,追光灯又慢慢地照向舞台的一侧,一个矮小的身影向舞台中央走来,追光灯尾随着追向舞台中央,当那个身影刚刚站定,舞台上万盏灯火齐放光明。
14岁的莫扎特身穿一件苹果绿的外衣,它镶着玫瑰色的饰边和银纽扣,缎子内衣领口上打着考究的网式前褶,头上戴着银辫假发套,英姿焕发地站立在那里,指挥鼎鼎有名的意大利乐队演奏自己的歌剧。
演出开始了,人们被剧情和音乐所陶醉,当演员每唱完一段时,台下就发出一片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人们狂喊着:
“万岁,大师!万岁,大师!”
整个剧场沸腾了。
莫扎特的这部歌剧在米兰连续上演了二十多场,每次大厅里都坐满了观众。这种盛况对整个意大利来说都是少有的。
莫扎特的处女作歌剧在意大利一炮打响,给了莫扎特父子以极大的兴奋。利奥波德想要把这振奋人心的消息告诉家乡的亲友们,同时,他这个萨尔茨堡宫廷乐队的副指挥,也不能太久地待在外面。
所以,当米兰的歌剧顺利地落下帷幕后,父子俩就急急地回到了家乡萨尔茨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