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世界上没有失败者,只有坐失良机的弱者,强者制造时机,失败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科罗拉多大学法学院院长决定,秋季开学后,希尔曼不能再回去学校上课了,原因是他的成绩太差。希尔曼的父亲与法学院院长爱德华·金取得了联系,但这没能改变那个决定。金院长说:“希尔曼是个非常好的青年人,但他不可能成为一名律师。他最好去找其他职业。我建议他留在他周末打工的那个食品杂货店里。”
希尔曼给院长去了信,申请重读,但杳无音讯。希尔曼感到心烦意乱。在重大事情上,他从未真正受过挫折。高中时他是个受欢迎的学生,是一个非常受人尊重的足球运动员。不费吹灰之力,他就进入了坐落在博耳德市的科罗拉多大学,并正式被该学校最负盛名的法学院录取。
希尔曼的父亲文化水平很低,他当了40多年的铁路邮局办事员。但他热爱学习,同时他知道儿子极想成为一名律师。他建议希尔曼考虑一下威斯敏斯特法律学院,那儿开设晚上课程。
父亲的建议切合实际,同时也强烈地挫伤了希尔曼的自尊。科罗拉多大学是一扇通向法官宝座和声名显赫的律师事务所的大门;而威斯敏斯特则是一所穷人学校,没有享受终身职位的教授,也没有法律权威评论,那里的学生白天都在打工。
但是,希尔曼最终还是去见了威斯敏斯特学院院长克里福特·米尔斯。米尔斯看了一下希尔曼的大学成绩报告单,直率地说:“在博耳德你突出的是体育课、西班牙语课和你的学习组织能力。”
他说得不错。希尔曼好不容易进了大学,却没承担起大学生应尽的义务,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些终使他自食其果。
米尔斯院长允许希尔曼在威斯敏斯特学院注册入学;但有一个条件,他得重修一年级的所有课程。院长说:“我将时刻监督你。”
一扇门关闭了,但另一扇门向希尔曼敞开了。
因为这是第二次机会,希尔曼加倍努力地学习,并且对法律证据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第二年。教希尔曼证据研究课程的教授过世了,希尔曼不可思议地应邀接任了他的课程。证据研究后来成了希尔曼的终生专长。
28岁那年,他成了丹佛市最年轻的乡村法官;而后,当选了地主法官;接着被总统任命为美国联邦司法部地方法院法官。后来,他获得了科罗拉多大学颁发的乔治·诺林奖以及授予他的名誉法学博士学位。
当人生向你关闭了一扇门,必定会向你打开另一扇门。遭遇挫折打击的时候,没有必要一蹶不振,寻找新的机会,或许那更适合你。
成功需要一定的“野心”
想成功,有“野心”才行。在生活中,如果你形容一个人有雄心,那就表示他很有抱负,他会很高兴。如果你形容一个人有“野心”,那就表示这个人占有欲很强,好像要抢走别人的东西似的,他会很不高兴。自古以来,“野心”在多数情况下是个贬义词。不过,现在有心理专家研究表明,“野心”是成功的关键因素。
“野心”产生的基础是什么,为什么在对待事业上,有些人充满“野心”和活力,而有些人则没有?美国《时代》杂志加拿大版日前刊文提到,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心理学家迪安·斯曼特研究发现,“野心”是人类行为的推动力,人类通过拥有“野心”,可以有力量攫取更多的资源。当然,也必须承认,“野心”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是一个“零和游戏”:你多占了资源,别人所拥有的就少了。根据这种说法,大家应该都有“野心”才是。但事实上,人与人在“野心”方面有很大差别。
这些差别引起了人类学家、心理学家和其他学者的关注,他们力图从家庭出身、社会影响、遗传及个体差异上寻求答案。从家庭出身来讲,出生在穷人家的孩子,要为生存而忧虑,可能与生俱来就有“野心”,但也不排除悲观失望,不思进取者。在富裕家庭长大的孩子,可以获得的东西虽然很多,但也有懒惰、挥霍无度的人。总之,研究表明,上流社会之所以有相当大比例的人有“野心”,有钱不是主要原因,家庭影响和父母对孩子成功理念的灌输起着重要作用。
社会大环境也对人的“野心”有很大影响。这和家庭有些类似,就是当一个人与社会环境相接触时,如果他总是遇到有“野心”的人,那他也会身不由己产生一些想做事业的想法,如果他身边都是一些没有理想,没有“野心”,得过且过之辈,即使他有“野心”,也会被人讥笑为疯子,久而久之则打消念头。在遗传方面,斯曼特说:“‘野心’可能是会遗传的。”这意味着,如果你的家族很有“野心”,你可能天生就具备这份素质。
人的性格也会影响“野心”。有些人总对自己的事业和生活不满,他们总有一种忧患意识,正是这种意识让他们产生焦虑感。焦虑、孩童时有被剥夺感的人,容易在生活中寻求过度补偿而显得“野心”勃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