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580000000047

第47章 炎帝陵之谜

炎帝的陵墓有两个,一在陕西宝鸡,一在湖南炎陵县。炎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他为华夏民族的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出现两个陵墓,是否为两地的人们都想争抢着纪念他?有人认为,宝鸡的炎帝陵是第一代陵,炎陵县的炎帝陵是第八代陵,这种说法的根据是什么?

炎帝和黄帝一样,同是中华民族的始祖。炎帝,姜姓,父少典氏,母女登。传说中的炎帝是我国上古时代一个先进氏族部落的首领,约距今五千多年,为中华农耕文化的创始人。相传他始教民稼墙,故称神农氏。以火德王,故又称炎帝。一般认为,炎帝生于今湖北随州,长于姜水,游于陕西宝鸡,后沿渭河东下至黄河中游地带,再南去江汉平原及湖南口据史书记载,他始作来耙,教民耕作;遍尝百草,发明医药;治麻为布,制作衣裳;首辟市场,互通有无;削桐为琴,结丝为弦,作五弦之琴;削木为弧,刻木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他开创了新石器时代的原始农业,是我国农耕文化的首创者,使人们由游猎走向农业,由蒙昧走向文明时代。他和另一个先进氏族部落首领黄帝轩辕氏,先后创造了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古代文明,为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大厦奠定了基石,被海内外炎黄子孙同尊为华夏人文始祖。

炎帝陵人称“中国第一陵”,留传至今的共有两处,一在陕西宝鸡,一在湖南炎陵县。

宝鸡的炎帝陵在天台山,至今尚有神农遗迹和传说。天台山上,原有停放炎帝遗体的骨台寝殿,寝殿已湮没,柱础石、墙垣基础依然可见,汉白玉的“骨床”仍然嵌在寝堂殿址中央。按当地的传说,神农曾上天台山,尝百草辨药性,不幸误食了断肠草,因为没有及时找到解药,肝肠断裂而死,就地安葬于莲花台。据史料记载,宝鸡民众祭祀炎帝活动,始于春秋,盛于汉唐。每年七月初七,都要举行祭祀活动。20世纪90年代初,鉴于涉及炎帝的古建筑大多毁损,宝鸡兴建了两处炎帝纪念地,即炎帝祠和炎帝陵。

另一个炎帝陵在湖南。西晋皇甫谧《帝王世纪》等史书记载,炎帝为民治病,采药来到湖南,日遇七十毒而不辍,最终因误尝断肠草而“崩葬于长沙茶乡之尾”,一些人认为就是今炎陵县鹿原镇鹿原破。自汉代开始,人们就在这里奉祀炎帝,建造了炎帝庙,唐代继为奉祀。967年,宋王朝下旨,在鹿原破寻得陵墓,建宗庙祭祀炎帝。宋朝的炎帝陵殿仿皇宫式样建造,午门、丹埠、龙陛,一应俱全。此后,历代帝王都视此为圣地,并不断派官员前往朝拜,举行大典进行祭祀。人民群众则在此烧香、宰牲祭祀,终年络绎不绝。一千多年来,炎帝陵殿曾多次被焚毁,又经多次修复。新中国成立以后,炎帝陵即被湖南省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国家决定重新修建炎帝陵,1988年工程完工。重新修复的炎帝陵较前稍有扩大,陵区面积达1000平方米,陵殿建筑群红墙黄瓦,金碧辉煌,气势雄伟壮观。主殿共分四进:一为午门。午门左右分列戟门和掖门。二进为行礼亭,是奉祀时宰牲敬香烛拜祭处。三进为正殿,大型祭祀典礼场所,殿内正中置炎帝金身坐像。四进是墓碑亭和墓家。

有学者指出,《国语》上说,黄帝和炎帝是兄弟,司马迁在写《史记》时就已经否定。炎帝和黄帝根本不是什么同父母兄弟,他们是两个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首领。一般人认为,炎帝生长在姜水,黄帝生长在姬水,两人都生活在渭河流域,这其实是不可能的。炎帝族和黄帝族在生活习性和生产形态上是两个互相排斥的民族,不可能同时适应于一个环境,更不可能在同一环境获得各自的发展。两族因为生存引起竞争,虽然一时成为仇敌,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通婚、同化的结果,使他们已经浑然一体。炎帝最先发展的领地在哪里?炎帝的领地就在今湖南南部、罗霄山脉以西、南岭以北的湘江上游,包括今衡阳以南的末水、湘水、潇水诸流域,直至沉水、资水上游,然后逐步向东、向南、向西、向北发展,特别是经湖北向北发展。《竹书纪年》是最早说炎帝葬于长沙之茶乡的书,在唐代就有祭炎帝的仪式。

今天的炎陵所在具体位置是宋太祖赵匡胤登基后派人重新勘定的,自此以后,历宋、明、清诸代祭礼不辍,其事除见诸各种方志外,留存墓地的祭文碑刻便有自明洪武四年至清光绪元年历次祭祀所立共53块。炎陵所葬不一定是炎族的始祖,可能是炎族势力北上以前某一个于民族有重大贡献的英雄,他是炎族的象征和旗帜。炎陵不可能是孤立的,应与炎帝生前的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炎陵所在之地就是炎帝生前活动之地,也是炎族发祥之地。

两个炎帝陵给后人带来了不少困惑,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否是两地的人们在争抢着纪念他?是否两个陵墓都是后人所说的衣冠冢,仅是人们的纪念地?而且,说长期在黄河流域活动的炎帝最后崩葬于湖南的炎陵县,是否可信?长期以来,人们并没有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因而宝鸡和炎陵县各有一个炎帝陵的局面一直存在着,自古以来两个地区的人们用各自的方式来纪念这位华夏族的始祖。

在学术界,一些学者试图解决这个问题,对出现两个炎帝陵的原因进行解释。近年来,较为新颖且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见于杨东晨先生的一些文章中,这些观点对上述问题的解决足够引起人们深深的思考。

炎帝神农氏的父族有熊氏,母族有娇氏,都是古代中原以郑、洛为中心地的古氏族,至炎帝时已处母系氏族的繁荣阶段,社会经济、文化已有较大发展,所以便将许多发展创造都集记在炎帝身上,加之其裔族广布于渭水、汾水及黄河流域和长江以南,故又形成大江南北有许多炎帝神农氏的传说和遗迹。宝鸡市南姜氏城附近有“九圣泉”、“神农庙”,主要就是纪念当时炎帝为人类做出的贡献。

宋人罗泌的《路史》中说:“炎帝柱,神农子也。”“以从事于殖峙百疏,区百谷,别其疏遨深耕,圣作以兴。岁天均时而地均财,于是神农之功广而天下殷贩矣。任公而不物,任法而不数……亦曰列山氏,五帝以来樱之。”据一些史书记载,这个列山氏柱是一个相当能干的首领,他可能是因为兄弟之争,也有可能是贤让,从今陕南宝鸡带领部分族人,沿后世称的武关道,经河南西南部,辗转进入湖北随州。列山氏是神农氏炎帝之子,自然也是号称炎帝。《史记正义》引《括地志》说,厉山“在随州随县北百里,山东有石穴。昔神农生于厉乡,所谓列山氏也”。列山氏将宝鸡的神农遗迹带入该地,所以这里也有九井、神农社。

至列山柱之子列山氏农时,氏族部落发展壮大,部分人又向南迁徙,进入今湖南省南部地区,将炎帝神农氏、列山柱的遗迹也随之带入。今湖南宜章县南的骑田岭,也有如北方“神农种谷于淇田之阳”的地名。

共工氏也是神农氏子的裔支,是炎帝子炎居的后代,但没有继承“炎帝”的名号。共工氏约是炎帝裔支的第六代孙。他带领部分族民离开渭水向东迁徙,先居于陈,后迁于共。共工氏传至后土、噎鸣时,部落已有十二个氏族,力量壮大。继承了炎帝名号的第八代孙榆阁是炎帝另一个儿子的后代,也带了大部分族民离开渭水沿黄河南岸东迁,先入居陈,后又迁入鲁,居于大庭氏故邑,号称炎帝神农氏的榆阁帝和当时东方的少昊部族关系较好,曾封泰山禅。之后因战争变故,榆阁帝的部族之民大部分与黄帝族融合,形成华夏族。不过榆阁帝不甘心受黄帝制约,带领部分族民南逃入江汉地区,后又徙入炎帝列山氏农的居地厉乡。由于一地难容两位炎帝,于是榆阁又与族民辗转南徙今湖南南部一带,受到当地土人和炎帝柱的裔族的欢迎。《帝王世纪》说炎帝晚年,为民治病,采药到湖南,以及茶陵的神农捣药亭等,都应指榆阁帝。很多后代的史书认为,炎帝死后葬于长沙茶乡之尾,后人称为茶陵,也即今天的炎陵。这里的炎帝是指榆阁帝,而非炎帝神农氏本人。《路史》说,炎陵山附近有三百多座坟墓,都是神农氏妃后、亲属的墓葬,应该是历山氏柱的后裔族以及炎帝后裔庆甲、厘和榆周等后裔族的公共墓地。

在详细研究古史的一些记录后,杨东晨先生认为,炎帝的后裔共有三支:子临魁的世系传六代;子柱的世系只知农,以下失载;子炎居,下传六代。还有庆甲帝,似应排在临魁的世系内。因此,陕西宝鸡市南的炎帝陵可以推断为第一代陵。湖北随州应有炎帝柱与其子农之陵,但今天不见踪迹。湖南炎陵县鹿原破炎陵山的帝陵应为第八代陵。炎帝榆阁南迁到湖南之后,为当地的神农部族所尊奉,故死后立墓于此,而榆周也是沿袭炎帝神农之号的。《帝王世纪》云:“必羲葬南郡,炎帝葬茶陵,少昊葬云阳。”这些陵都是后世修的纪念性质陵,有的是衣冠冢,有的是遗物或根据传说修的陵,是无法通过发掘来证实的。

汉代以前,对湖南的炎帝陵无载,晋代后有史记载,五代后陵废。宋太祖时,在白鹿原破寻见炎帝陵,修庙纪念。后避水害,移至县南5里处。明、清又予以维修和扩建。《淮南子》说神农“驰于国中”,其地南至交趾,北至幽都,东至阳谷,西到三危。这样看来,炎帝及其后裔族的迁徙范围特别广阔,湖南有炎帝裔族是有可能的,长江流域也是中华文明的源头之一。

杨东晨先生最后的结论是:无论从民族迁徙、地域、南北文化交流、考古文化等方面看,炎帝榆周南巡于今湖南炎陵县都是可能的,崩葬于此也是可信的。

从指出炎帝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名号来详细地研究炎帝族的世系和迁徙,从而看出炎帝族是从北方的渭水、汾水流域最后迁进了湖南南部地区,这样新颖的观点,既解决了宝鸡和炎陵县为什么并存两个炎帝陵的问题,同时也使我们看到炎帝陵的真正意义并不在于是否真是炎帝的崩葬所在地,而是说明了黄河流域的文明和长江流域的文明自古以来是一直相通的,它们共同构筑了华夏文明的进步。

这样来解释两个炎帝陵之谜,不知读者是否认可?

也有学者探讨了长沙炎帝陵出现的原因,认为长沙炎帝陵与炎帝是否葬在这里无关。在早期传说中,炎帝只是作为古帝王之一的面貌出现,而把炎帝与神农合在一起称为炎帝神农氏是较晚的说法。《吕氏春秋》和《礼记》载,天子四时祭祀,均依一定的方位,炎帝被认为是夏季之神,而“立夏之日,天子率百官迎夏于南郊”。《淮南子》把炎帝与南方联系了起来,说南方是火,“其帝炎帝”。《吕氏春秋》高诱注说,炎帝“死托祀于南方”,这是指在南方行祭祀之礼,并不表示炎帝墓真的与南方有什么关系。《帝王世纪》说:炎帝“以炎承木,位在南方,主夏……葬长沙。”这里用了五运说,而五运是战国后期的邹衍所创,水、木、火、土、金五行相次转移,凡帝王之兴,必感其一。炎帝被追认作为第一个乘火德之瑞的古代帝王,而黄帝作火土德,火生土,得以代炎帝而立。高诱为东汉末人,恰好反映了汉儒的思想。

炎帝与南方的关系,是在晋至宋代成为定论的,其实长沙炎陵完全是后人推测出来的。宋代统治者认为自己也是火德王天下的,宋仁宗时曾祠祀火运之神。到了南宋,炎帝被纳人宋朝火运体系,作为与国运相系的火神受到顶礼膜拜。不过宋朝最尊崇的还是黄帝,还以黄帝为赵氏始祖。

这种观点强调,宋初虽定国运为火德,但并未与传说的第一个火德君炎帝联系起来,后来因为一些人对他特别崇祀而得到朝廷认可。

笔者认为,两个炎帝陵有可能都仅是纪念性的空坟,都是后人根据一些传说布置的纪念地,因此两个炎帝陵的出现并不是坏事,相反倒是反映了后人对炎帝的纪念。

同类推荐
  • GONE IS GONE

    GONE IS GONE

    In this delightful story we meet Fritzl,a farmer who lives with his wife Liesi,their baby kinndli,and Spitz,their dog.Fritzl works hard in the fields every day.Liesi works hard all day,too,but Fritzl somehow feels that he works harder.
  • 自强不息(中华美德)

    自强不息(中华美德)

    青少年时期是品德形成的重要时期,对于以后的道德观的树立有着极大的影响,因此,从青少年时期就要给他们正确的引导,使之逐渐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和道德意志。本书通过故事告诉青少年孝、义、节、礼等传统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在青少年学习传统文化的同时,也重新认识了“中国的美”。
  • 不可不读的最伟大的发明故事

    不可不读的最伟大的发明故事

    在成长的道路上,最快乐的体验是求知;在探索的过程中,最需要的帮助是引导。希望这套书能引导小朋友们在知识的海洋里快乐遨游,成为小朋友们的良师益友!
  • 培养杰出能力的经典故事全集

    培养杰出能力的经典故事全集

    要成就卓越人生,杰出的能力是不可或缺。青少年处在人生的成长阶段,正是挖掘自我潜质、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黄金时期。本书结合当今社会现实,通过经典故事,总结出19种杰出青少年应具备的最基本而又最突出的能力,帮助青少年自觉培养好各种能力,为将来适应社会、获取成功,做好充分准备。
  • 俏皮可爱的紫貂:哺乳动物

    俏皮可爱的紫貂:哺乳动物

    哺乳动物不但聪明绝顶,而且身怀绝技,由它们统治着整个世界,是自然界的选择。想必你一定很好奇,哺乳动物的聪明表现在什么地方,它们又有哪些独门绝技呢?它们又是如何统治地球的呢?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翻开《青少年科普图书馆·俏皮可爱的紫貂:哺乳动物》一起走进哺乳动物神奇的世界吧!《俏皮可爱的紫貂:哺乳动物》内容简介:无论是身怀绝技的动物,还是形态各异的植物,抑或是我们生活中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神秘生物,它们共同构成一个光怪陆离的生物世界。“图说生物世界”将为你展现生物世界的趣味,描绘生物世界的新奇,揭开生物世界的神秘。
热门推荐
  • 身后的守护

    身后的守护

    那是梦,还是真实?一场心灵的救赎,一场死亡的旅行,一份悲伤的守护。
  • 冷艳尊者:魔君的倾城狂妃

    冷艳尊者:魔君的倾城狂妃

    顶级杀手,被人陷害。一朝穿越,废物附体。斗渣男,除贱女。神器很珍贵?对不起,我家奴婢当菜刀使!丹药很值钱?很抱歉,我把它当糖豆吃!神兽很难得?呵呵呵,我去家兽兽满山跑!金字塔的顶端,永远是她们的——猎凰!
  • 天命之修

    天命之修

    修行的道路如同一望无际的大海,始终看不到彼岸。如若没有坚定的信念,没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觉悟,如何能踏破这条天命之路。
  • 仗剑江湖

    仗剑江湖

    徐江南后来说,乘风亦乘酒,只做天下不醉人。斗胆请客官们温酒,听小人一场醒木,说一段江湖如画。
  • 有一种遗憾叫错过

    有一种遗憾叫错过

    时间、在动、人也在动、爱也在动时间到了、伤口自会好不要再想我们、不要提我们、不要再问我们、不要再说我们、因为、现在、已经成为了、你们和我和他爱过、爱错、错爱、错过、不过就是在错的时间遇到对的人和在对的时间遇到错的人罢了
  • 如面春风

    如面春风

    在漫长的时光里,不论受了什么伤害,你总会遇到一个人,让你一想起他,就满心欢喜。就像林夏,最终还是遇到了徐书白。
  • 蜀山剑侠传(卷二)

    蜀山剑侠传(卷二)

    《蜀山剑侠传》讲述了峨眉弟子“三英二云”、“七矮”等人的拜师学艺和斩妖除魔的经历,他们在外出修行的过程中,经历无数的机缘巧合,获得了种种威力巨大的奇珍异宝,在和邪派的斗争中本领日渐高强,最终,在第三次峨眉斗剑中,正邪人物进行了最后的一次较量。本书共9卷,此为卷二。
  • 穿越时空的相遇

    穿越时空的相遇

    女主莫名其妙的来到了21年前,遇见了一个自己一直梦寐以求遇见的人。
  • 第一盗贼:皇后弱弱弱

    第一盗贼:皇后弱弱弱

    她是个蹩脚的盗贼,一个没有前途的盗贼。是的,乔娜是个魔武废柴,天生的。乔娜有无数的苦水和冤屈,成为老师的弟子,那是一个一点也不美丽的错误!本领微弱,个性懦弱,体能薄弱,处处都是弱弱弱。到底她什么比他好了?哪里能让他看上眼了?
  • 人间词话新释

    人间词话新释

    《人间词话》最早发表在《国粹学报》上,是王国维自己删定的,共64则,可分成两大部分:一至九则是总论,标举王国维论词的一个纲领,就是“境界说”。十至六十四则是具体批评,以“境界说”为理论基础,融合中西文艺美学思想,具体评论从李白一直到宋代的许多诗词名家。这是《人间词话》的正文。被王国维删掉的49则后来重新整理刊印出来,叫《人间词话删稿》。此外,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之外的著述中的一些论词语录,被人摘编成《人间词话附录》,共29则。本书注析《人间词话》,收录范围包括正文和删稿共计113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