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对于学习,为什么有的同学总是感到苦不堪言,而有的同学却乐此不疲呢?这是由于人们对学习所持的不同态度造成的。有研究表明:如果一个人对所做的事情持积极主动的态度,那么,他就可以发挥其才能的八成以上,如果一个人对他所做的事情持消极被动的态度,那么,他的效率就会大大较低,所发挥的才能可能连百分之二十都不到。
孩子在学习主动性方面可能有四种情况:一是自觉主动地学习,能够自觉主动学习的孩子不用别人督促就能主动而出色地完成学习任务,积极主动地去求知;其次是在家长或老师的督促下,能立刻行动起来,把学习做好,这样的孩子能够在学业上取得进步,但不一定是优秀的;再其次是在家长或老师督促几次后,才会去学习,这种孩子往往把学习看成是一种负担,学习成绩比较差;最后一种情况也是最糟糕的一种,这种孩子在家长或老师的逼迫下才去勉强学习,他们学习完全是为了应付家长或老师,学习对他们而言,是一种痛苦,他们的学习成绩当然很难提高。
长期被动的学习对一个人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如果孩子学习总是处于被动状态,便不会有很高的创造力和独立能力了。
学习案例:
(一)
谢阳是一名中学生,她的爸爸妈妈都是学士,工作环境舒适,有充足的时间辅导孩子。谢阳的早期教育很成功,四五岁的时候,就能背上百首诗歌,跳舞唱歌画画讲故事样样都行。
小学时爸爸妈妈每天都辅导她,督促她学习,从读一年级开始,谢阳从没有检查过自己的作业,都是妈妈帮助检查,出现错误有妈妈讲解并让孩子纠正,交给老师的作业工工整整无一错误。谢阳的妈妈为了监督孩子不走神、姿势端正,还时时操心对孩子的作业进行及时的辅导。因而,谢阳一有困难就找妈妈,经常听到她说:“妈妈,这道题我不会,你给我讲一下吧!”“妈妈,我这个字忘了怎么写了,能告诉我吗?”“妈妈,我列的这个式子对吗?”“妈妈,这个单词怎么读?”“妈妈,我做的这道题对吗?”等等。
谢阳小学时学习成绩还行,可到了初中成绩一下子跌落到了中等偏下,这下爸爸妈妈慌了神,家庭辅导越来越不见效果,语文数学补习班接连跟上,这个班儿不行另换一个,补习班换了一茬又一茬,不同的老师换了一拨又一拨,学习成绩仍然不行。
(二)
海南中学的李振淼在中考中获得了满分的好成绩,据他的班主任刘老师说,他能够取得这样好的成绩,最主要的就是要归结于他超高的学习自觉性。
刘老师说:“这个孩子学习一向非常努力,成绩也很稳定,各方面全面发展,这次能得到这样的好成绩,也是很正常的。”
李振淼自己也总结了一下他的学习方法,他说自己的学习过程一般分为三步:提前预习、认真听讲和课后复习。其中,课上认真听讲尤为重要,而在课后复习环节中做题时,要懂得运用发散性思维举一反三。一旦发现自己的不足后,就去买一些课外习题来进一步充实自己。
除此之外,李振淼还喜欢超前学习,在初一假期就买初二的学习资料来看,初二时看初三的,以此类推。刚刚中考完,他又买了一些高中的学习资料在家里预习。
他的母亲也说:“他平时学习根本不需要家长敦促,每次考试前都会给自己定一个目标,没有达到,就会主动去弥补不足的地方。学习自主性特别强。”
学习秘笈:
◆一些孩子觉得学习是唯一值得玩的有趣的游戏,这类孩子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很高。还有些孩子总认为学习是一项非常艰难且令人讨厌的工作,对学习毫无兴趣,因而他们不愿意学习,所以,学生首先要做的就是重新寻找和发现学习中的乐趣,而不是去想学习中枯燥的方面,这样学习的自主性就会大大提高了。
◆有些学生学习上的被动是因为“厌学情绪”在作祟,要改变厌学的情绪,首先要弄清产生厌学情绪的原因,然后才能对症下药,注意培养、锻炼自己的意志力,真正领悟到学习带给我们的诸多益处,“厌学”二字就会从你的脑中永远消失。
◆要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就是要增强自信感,有了自信才会有行动上的突破,因此,要在学习过程中看到自己的成功,并让自己在各种不同的学习中有可能获得这种机会,要让自己觉得有能力完成学习任务,认为自己的能力可以提高,把每一次取得的良好成绩都归结为自己的努力,而不要归结为运气,从而获得自主学习的动力。
◆勤奋是决定主动性的关键因素,很多同学习惯于在管理下学习,要学校管着,老师监督着,不能做到自我约束和管理;习惯于老师灌输式教学,老师讲什么学什么,被动接受,懒于自己查找资料,总结重点、难点,更不能做到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没有了考勤之类的硬性要求,就自己“放羊”了。每位有志成才的同学都应从现在做起,振奋精神,勇于同懒惰作斗争。把学习的主动权把握在自己手中。
◆我们可以为自己制定一个计划,包括德、智、体各方面的安排,而把学习是其中的重要部分。制定了完整而详细的学习计划,就要按计划执行,久而久之,就会养成良好的主动学习的习惯了。
◆一个学习好的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应该自发地去学习,争取走在老师的前边,不能像个奴隶似的,打一鞭子走一步,所以,在学习时应该给自己制定一个速度和时间相配合的任务量,在规定的时间内,按要求完成一定数量的任务,这样就不会总抱着“明日复明日”的心理往后推了。
◆有许多同学学习时不主动,总是要等家长或老师督促才行动,是因为长期产生的依赖心理所导致的。所以,家长在日常也要少参与一些督促的工作,让孩子尝试拖沓带来的惩罚,有意识地去培养他们在学习中的主动性,比如,在学习中,可让孩子提问题,并规定他们提出的问题不能重复,让孩子提问,家长来回答,这样,就会大大调动了他们学习的创新性和参与性。孩子就会渐渐摆脱被动学习的桎梏,开始掌握学习的主动性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