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在回忆自己的学习方法时说:“热衷于深入理解,但很少去背诵。”在课堂上,很多同学读书采取死记硬背的方式,这样往往会事倍功半。只有彻底懂得,并且记忆了,才能成为自己的东西。
理解是记忆的前提和基础,理解了才便于记忆,才能记得牢固,记得扎实。由于记忆比较深刻,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反过来会加深理解,这样就达到了一个良性循环。如果仅靠死记硬背,投入的精力不仅多,而且还不容易记住,不利于孩子学习兴趣的培养。
学习案例:
某天课后,语文老师给同学们布置了每天背诵一首古诗的家庭作业,然后由家长检查。为了很好地完成作业,温航专门去书店买了一本《唐诗三百首》,每天都坚持背,并由爸爸来验收成果。
爸爸上小学的时候,最擅长背诵了,所以文科学习特别好。细心的爸爸当时还总结了两点自己的经验体会:一是背诵古诗一定要看古诗的注解,尤其对一些不容易记的诗句,只有理解了其中的意思,才能更好地背诵;二是“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背诵的时候,还是动笔,边背边写,这样几遍下来也就会背了。
检查温航背诵的时候,爸爸发现他总是要背一句停顿一下想几秒才能继续背。爸爸一看就知道,孩子是死记硬背,一定是还没有了解诗文的意思。
第二天晚上,温航来找爸爸背唐诗,爸爸选择了王昌龄《从军行七首》中的一首: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温航看了几遍,接下来不看书,自己慢吞吞地背诵起来,背的过程中还时不时想瞄两眼书本。爸爸说:“温航,先不要急着背诗,我们先来看看它的意思吧。”
接下来两人一起看了诗下方的注释。新声:新的歌曲;总是关山旧别情:总是离不开《关山月》这类军人出征的乐曲;撩乱:心里烦乱;边愁:久住边疆的愁苦……在爸爸的讲解下,温航理解了诗的大致意思,读了三遍之后就能很熟练地背诵这首诗了。
后来,温航一到背诗时,就先弄清楚诗文的大致意思,这样背诗的效率就大大提高了,现在每天晚上能背三首诗。
学习秘笈:
◆理解是帮助记忆的捷径。在记忆的过程中多动脑多琢磨,记忆效果才会好,一定要弄明白所学知识,绝对“不能水过地皮湿”。只有通过积极的思考,深刻的领会,以及灵活的运用才能记住所学习的知识。
◆要做到理解,其实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必须要有宽广的知识面和必要的知识量,当知识的储备达到一定的丰富程度时,就越容易将所学知识与新知识融会贯通,理解也就越深,记得也就越快越牢。如果知识面狭窄,对于所学知识的理解也就有一定的难度。
◆对于文史类的背诵内容,首先理解其基本含义,即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进行分析,把握背诵内容各部分的特点以及内在逻辑联系,先理解文章的大概框架,使之结构化、系统化,再进行记忆。
◆对于概念和定理的记忆,尤其是数学有很多定理,孩子要把它记忆下来有很大困难,这里比较好的记忆方法是家长引导孩子,看公式定理是怎么得到的,拾级而上,一步步地自己把定理求证推导一遍,孩子再去记忆就很容易了。
◆对于知识本身,不是所有的都可以通过理解的方法来加深记忆。对于一些暂时无法理解的内容,可以先记在本子上,要经常有意识地去记,等碰到相似的问题,逐渐对比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