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知识,形成能力,最终把知识变成力量。学习,求知,贵在运用。把知识运用于实际,解决实际问题,这也是兴趣的源泉。
理论上懂了不等于实践中就会操作,操作过程中有许多细节必须认识,必须掌握。通过操作,既可检验自己对学过知识掌握的程度,又可使学过的知识得到巩固。总之,只要肯动脑筋就会对某些东西产生浓厚的兴趣。
学习案例:
(一)
这天,老师在课堂上讲了修辞方法,晚上回到家。王蕊便开始运用了起来。
吃完晚饭后,王蕊在整理书籍的时候手被书夹夹了一下,她举着手指跑到妈妈面前:“妈妈,我的手指好疼啊!”妈妈一看,小蕊的手指有些红肿,没有伤到哪里,就说:“没关系,明天就好了。”王蕊便皱着眉头,愤愤地说:“我现在手疼得就像手指甲要和手指分离了。”妈妈一时被她的说法逗得哈哈大笑,说道:“哪有那么严重啊!”“这是夸张的修辞手法,我们老师今天刚教的。”王蕊转而笑了。妈妈一下就明白了,这是孩子又在实验了。
王蕊经常这样,只要是当天学了新知识,她就会竟可能地将它们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这样一来,她就能更加深刻地掌握知识,学习成绩自然很不错。
(二)
赵凤是一名初二的学生,上小学的时候成绩还不错,自从上了初中后,她就讨厌起了学习,特别是理化生。虽然课本上的东西都看懂了,也记住了,可是到了考试的时候,却不能考到理想的分数。后来细心的她终于发现,失分主要是失在实验题目上。
原来,她在学习中,过多地注重课本,而忽略了实验。她一向认为,只要课本上的东西记住了,考试就万事大吉了。可是没有想到,这是远远不够的。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她首先在思想上开始重视实验。她告诉自己:“说半天不如做一遍。”做实验可以把一些枯燥的概念、规律变成生动有趣的内容。这样有利于理解物理知识,激发学习热情和探究欲望。
她先从常规实验开始,课本上的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和边学边实验是实验的主体,老师们一向强调要高度重视。她告诫自己,在实验中,首先要严肃认真、科学求实的态度。要做实验的积极参与者,不要再像从前一样,做袖手旁观者。动手的时候要正确、规范地做,仔细认真地观察和记录。而不能像从前一样,认为无关紧要,态度也不认真。
实验过后,她认真动脑分析和总结。看一看自己从实验中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她坚持长期这样做,后来在考试中,她提高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分数也高了。老师同学都夸她实验技能、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不仅如此,通过实验,她还培养了自己严谨的学习态度,并且逐步养成了这样的习惯,成绩自然有了大的提升。
学习秘笈:
◆我们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应用,所以我们要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尽可能地运用出去,多进行实验,这样不但可以明白知识所带来的作用和价值,还有助于更好地去理解书本上的知识,使我们学习的更好。
◆同学们在学习知识时,如果可以将实验与书本知识融通起来,就会感受到学习的无限乐趣,进而学习的兴趣和动机也会随之增强,这样一来,学习就不再是一项枯燥无味而又必须要完成的任务,而是一项乐在其中的游戏活动了。
◆在学生们所学的课程中,有许多课程都强调动手能力,例如物理、化学、生物。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实验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而现实学习中,往往很多同学忽略了实验的重要性。在实验课上,不亲自动手做实验的话,不仅学不到扎实的知识,还容易让自己产生畏难、厌学情绪,难以培养对这门课程的兴趣。学生要学好这些课程,首先应该激发自己学习的兴趣,多动手,在动手中激发兴趣,找到乐趣,变厌学为爱学。
◆从物理学发展史看,任何物理规律的发现都是以实验为基础;任何理论的真伪,都必须通过实验和实践的检验。我们要学好物理,也必须充分重视物理实验,主动的多动手做实验,并逐步形成习惯。通过实验探索物理世界的奥妙,提高认识水平和实验能力。
◆进行探索性和设计性实验,可以培养探索精神、激发创新情感、实现知识再造。要充分利用实验室的条件,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并安装仪器完成实验,大胆进行探索性实验,在探索中求知,在认知中创新。
◆做实验不仅可以锻炼动手能力,还可以满足探究心理。在做实验的过程中,可以验证所学到的知识,品尝到学习知识的乐趣,并在实验的过程中发现新的问题,从而又引发新的求知欲望。
◆学习不可能局限在学校范围,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任何活动中都包含学习的概念。学习机会、学习条件、学习环境因人而异,随时都可以出现,随时都可以创造。一定要学会抓住学习机会、创造学习条件与环境,让自己在实践中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