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1%的天赋+99%的努力”,很多同学都把这当成是指导自己前进的座右铭,但是,我们却常常在学习中看到这样的现象:很多学习好的不一定比学习差的学习刻苦,学习差也并非没有学习好的学习认真,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学习方法上的不同。
学习中付出努力固然重要,但掌握好的学习方法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过,每个学生情况不同,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也不一样。只要针对自己的特点找到合适的方法,即使差等生也能进入优等生的行列。
俗话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对于学习也是一样,任何一个科目的掌握其实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如果没有扎实的基础,日后的学习就必然困难重重。有些同学基础打得不好,一开始还没有发现问题。可是,随着学习的深入,就会跟不上老师的进度,感觉学习越来越吃力。其原因就在于没有把握好基础知识。
学习案例:
初中生张媛媛在学习的时候常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有时候看书听讲的时候觉得会,可是做题的时候,却做不上来。有时候某一道题会做了,可是当做其他题目的时候,却又不会做了。总之是学得很吃力,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带着疑惑,她请教了自己的数学老师。
数学老师告诉她,这都是没有扎实的学习基础造成的。
数学老师还谈到,在学习中,一定要打好基础。如果没有打好扎实的基础,接下来就可能出现“下笨功夫,费力不讨好”的情况,容易出现畏难厌学情绪。随着学习的深入,成绩只能一再下滑。相反,如果能打好基础,就能给以后的学习铺下坦途。
“那我应该怎样打好基础呢?”张媛媛问道。
“首先应该重视对概念和公式的掌握。对概念理解不能仅停留在文字表面,还要重视概念的特殊情况。学生对概念和公式的记忆应以逻辑推导及理解为基础,达到知其然和知其所以然的程度。能理解则容易记忆,即使无法记忆还可以自己推导。避免一味地死记硬背,并通过实际题目的解决加深理解。也能够很好的将学到的知识点与解题联系起来。”
张媛媛想了想,老师说得对,她在平时的学习中,虽然老师一再强调对对概念、定义的准确记忆和熟练掌握运用。可是她其实不重视对数学公式的记忆,认为可以推导就可以了。现在才明白,这是错误的。
数学老师接着说,“在学习中,不要急躁,要学会总结相似类型的题目。这个工作,不仅仅是老师的事,学生要学会自己做。当你会总结题目,对所做的题目会分类,知道自己能够解决哪些题型,掌握了哪些常见的解题方法,还有哪些类型题不会做时,你才真正的掌握了这门学科的窍门。这个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就会发现,天天做题,可成绩不升反降。其原因就是,天天都在做重复的工作,很多相似的题目反复做,需要解决的问题却不能专心攻克。久而久之,不会的题目还是不会,会做的题目也不知道是怎么做对的。”
“好多题都不会做,说实在的,现在真是有些灰心了呢!”张媛媛说。
“不要灰心,要正确看待自己的错误和不会,牢记失败是成功之母、做题就是发现盲点,消灭盲点的过程,把知识盲点、方法盲点一个个有效解决了,就能大幅提高自己的成绩。”
之后,张媛媛按老师的建议去认真学习课本上的基础知识,成绩有了很大的提高。
学习秘笈:
◆因为学习中没有打好基础而吃了苦头的同学屡见不鲜,对课本知识的牢固掌握,熟练运用,是解一些较有难度的题目的基础。如果连最基本的东西还没有掌握,那就更谈不上提高能力和培养技巧了。所以,在学习中一定不要忽视对于基础知识的把握。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经过大量的练习,从而培养能力和答题的技巧。
◆很多同学之所以总是会因为粗心而答错题目,也跟知识掌握不扎实有关,比如:问你4+3=?你立马就能脱口答出。而且完全正确,但一年级的孩子就有可能出错,因为他还没形成自动反应。因此,基础知识的掌握,到了能自动反应的程度,粗心会大大减少。
◆在考试中,相当数量的基本题是课本上基本题目的直接引用或稍作变形而得来的,即使综合题也是基础知识的组合、加工和发展,充分表现出教材的基础作用。所以,掌握好基础,才是取得好成绩的关键所在。
◆如果同学们现在学习中基础不好,就要去补基础。多花时间、多下功夫回头去将课本上的东西弄懂。另外遇到不会的基础,一定要向老师重新请教,绝对不要因为发现的时候已经与老师的讲述时间间隔太远而羞于再去请教,而放过了弄不清楚的基础知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