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学生,特别是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学生,在学习中总是容易出现这样的心理:不愿意去帮助别人解决难题,要么觉得对方问的问题太过简单,不值得自己去教;要么就是怕帮助别人的时候占用自己的学习时间,或者担心别人在得到帮助又会超越自己,抢了自己好学生的位置。所以,当同学在向自己寻求帮助的时候,总是找借口躲避或者干脆直接拒绝。
很显然,这是一种错误的理解和做法。正所谓:“帮助别人等于提高自己。”其实,知识绝对不会因为与人分享而减少,而是会越来越多。在帮助别人解决问题的同时,虽然表面上是你在教他,其实对于自己也是一种再学习、再提高的过程。能让自己的知识更加踏实,理解的更加透彻。
而且,从心理角度来讲,帮助别人,也能提高自己学习的积极性。有时候,为了解决别人的问题,就需要自己再去学习新的知识,从中也得到了提高。有时候,甚至能够从别人遇到的难题中发现自己知识的欠缺和薄弱点,有助于攻克难关,更加轻松地提高自己的成绩。
学习案例:
(一)
某校某班学生王静华学习成绩优异,班主任老师让他帮助另一名同学。两个星期后,当这位同学向他请教一道难题时,他看了一眼后心想:“就这样简单的问题,还值得问?”认为给他讲也是白浪费自己的时间,于是,便推辞说:“我现在有急事!”,说完,便背起书包走了。
之后的日子里,同学们每每向他请教问题时,他都会想出各种各样的理由来推辞,甚至有时候还会直接嘲笑同学问的问题太简单,脑子笨等等……
因为她的骄傲,不但成绩下来了,而且现在班里同学都疏远了她。在选三好学生时,她只得了三票,同学们还给她提了不少意见,说她不关心同学,说她太骄傲,说她……
事后,班主任将他叫到了办公室,询问情况,王静华说:“现在竞争这么激烈,我教会了他们,他们就成了我的对手,这不是等于在跟自己过不去吗?”
“那么,现在呢?你感觉自己的成绩一直在提高吗?”班主任问道。
“没有,最近,我的成绩下降的很厉害。”王静华低下头。
“所以说,不去帮助同学并不见得就能提高自己的成绩,反而,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你等于又对知识进行了一次复习,你瞧,同班了王茜,在参加了”一帮一“的活动中不但成绩没有下降,不还提高了不少吗?”班主任教导他。
听了班主任的话,王静华终于想明白了,之后的学习中,他再也不吝啬向同学交流知识,成绩也一点点重新提升了上来。
(二)
2006年,刘威以657分的好成绩成功考入清华大学。
刘威在学校的时候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因此,他几乎成了班级里除老师之外的另一个学习权威,很多同学在学习中遇到难题的时候都喜欢向他请教。刘威认为,既然有人肯问自己,就说明对自己的信任,自己就应该竭尽全力地去帮助对方解决问题。所以,每每遇到有同学来问问题时,不管多忙,刘威都会尽可能放下手中的活,认真地为同学讲解。
有时候遇到基础比较差的同学,刘威就会更加用心,必要的时候就为他们多讲几遍,以便于他们能够真正的了解。与此同时,刘威还注意到有些跟自己平时关系比较好的同学遇到问题的时候却很少像自己请教,刘威意识到他们一定是出于不好意思的缘故,还特意主动去跟他们探讨学习中的问题,去帮助他们提高成绩。
所以,刘威在班级里的人缘一直相当好。而且,再帮助别人的同时,深深感到自己的成绩也得到的明显的提高。
学习秘笈:
◆首先要从心底认识到帮助别人是件快乐有益的事情,不仅能够巩固自己的知识,还能够提升自己的沟通能力,加深与同学之间的友谊,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
◆帮助同学的时候态度要积极认真,切忌不可敷衍了事,要在帮助同学的过程中仔细梳理自己关于这方面的知识,确定自己是否真的对自己做到了熟悉掌握,对知识多进行巩固,以牢固印象。否则,就真的是对自己时间的白白浪费了。
◆在帮助同学解决问题时,要善于发现自己知识的不同掌握程度,以指导自己以后的复习。对于掌握的比较牢固的知识,可以少花费一些时间,对于比较薄弱的环节,就要多下功夫,争取将它彻底弄懂弄透彻。
◆给同学进行讲解,对方听不懂的时候,要有耐心细心再讲授一遍,不要急于责备同学理解能力差,要先多审视一些自己,确定是否是自己由于对知识缺乏系统的整理而导致讲解比较混乱。如果是这样的话,就要在梳理的环节上多下一些功夫,以保证自己知识体系的完整和顺畅。
◆很多同学不愿意在学习上去帮助别人,很可能是受了家庭教育的影响。家长们一定要注意自己的引导,自己要知道也要让孩子知道,学习上相互帮助绝对是相当有益的事情。如果总是给孩子灌输“别人不能比我强”的思想,会让孩子形成自私、嫉妒的心理,长此以往,不光对孩子成绩的提高毫无帮助,还会使孩子的品德和人格都不能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家长不但要让孩子去帮助别人解决难题,还要尽可能给孩子创造这种相互帮助和提高的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