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地“是游击战争赖以执行自己的战略任务,达到保存和发展自己、消灭和驱逐敌人之目的战略基地 ”(《毛泽东选集》第 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 418页)。有了根据地作依托,当敌人向我进攻时,我就可以利用根据地内许多有利条件,实行反围攻,或与敌周旋,抓住有利战机迅速消灭敌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1~ 4次反“围剿”和若干反“扫荡”、反“清剿”等,都是依托根据地有利条件取得胜利的。有了根据地做战略基地,红军力量就能不断发展壮大,消耗的人力物力就能够得到补充。事实表明,红军力量强弱是和根据地的建立与扩大密切结合在一起的,每当根据地有较大的发展时,红军的数量就有较大的增长;根据地大量丧失,红军也大量锐减,如中央根据地被迫放弃,红军到陕北时已剩下不足 3万人。有了根据地,红军就有了训练、战备和休养生息的基地。总之,建立了农村根据地,也就有了立足点,就可以充分发动组织人民、壮大革命武装,战胜敌人就有了基本条件,完成战略任务就有了可靠的保证。
另外,由这个出发点开始,逐步向前发展,有时可能慢一些,有时可能快一些;有时为了保存实力,还可能有计划地放弃一些根据地,但总的发展趋势是有进有退,退中求进;有得有失,失中有得,由小块根据地到大块根据地,到包括一些城市在内的更大根据地,到根据地连成一片直至全国的胜利,像波浪一样一波一波向前推进。
这是红军最可贵的品质之一。无论是在四面白色恐怖下的初创时期,还是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之后,人类军事史上前所未有的艰难困苦和流血牺牲一直伴随着红军。在十年土地革命战争中,有几十万年轻的红军将士牺牲了,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建立了永不磨灭的丰碑。今天共和国年轻的一代,通过传统教育,也许不会忘记这些先烈,会继承先烈的遗志。然而,这是不够的。我们生活在和平时期,尽管没有流血牺牲的问题,但我们依然需要学习红军艰苦奋斗的精神,要用红军不怕任何艰难困苦的意志和品格来对待今天的生活与工作。今天的物质生活条件与红军时期相比,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我们依然面临着艰巨的任务,创业依然艰难。因此,红军的宝贵传统必须要继承,井冈山精神永远不能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