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大革命失败后,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等,以首先准备攻占大城市的战略相继受挫。毛泽东等从这一次次挫折的教训中,认识到在敌人掌握了强大的反动武装并占据中心城市的情况下,要通过城市武装起义夺取政权是不可能的,而广大农村则是他们统治的薄弱环节。无产阶级要坚持奋斗下去,不断积蓄和壮大自己的力量,并避免在力量不够强大的时候与强大的敌人作决定胜负的斗争,就必须在偏僻落后的农村实行工农武装割据,把农村建成先进的巩固的根据地,建成军事上、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的伟大阵地和立足点,借以反对利用城市进攻农村区域的敌人,在长期的战争中逐步地争取革命在全国的胜利。
毛泽东这一战略构想,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初期革命战争在接受教训之后的必然选择,又是毛泽东借鉴中国历史上农民战争经验教训深思熟虑的结果。在中国 2000多年的封建历史中,曾先后爆发过数百次大的农民战争,其中大量的战争都采取流动的方式,宁愿走州过府,杀富济贫,不愿做艰苦的工作以巩固已攻占的地区,东奔西突数年之久,最后归于失败。因而毛泽东指出,历史上黄巢、李闯王式的流寇主义,没有使战争获得最终成功。“在交通和技术进步的今日而企图用流寇主义获得胜利,更是毫无根据的幻想。”(《毛泽东选集》第 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 419页)毛泽东了解农民,研究农民,对中国 2000多年的农民战争史,有着透彻的认识。
中国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属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所面临的敌人不但有强大的帝国主义和强大的封建势力,而且还有勾结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资产阶级反动派。与此相对的是我军还非常弱小。在这样的敌人面前,“革命的根据地问题也就发生了。因为强大的帝国主义及其在中国的反动同盟军,总是长期地占据着中国的中心城市,如果革命的队伍不愿意和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妥协,而要坚持地奋斗下去 ……那就必须把落后的农村造成先进的巩固的根据地 ”(《毛泽东选集》第 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 635页)。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外部受着民族压迫,内部没有民主制度,不可能经过长期的合法斗争来取得政权,必须首先在乡村实行武装暴动,建立根据地,经过长期的战争将城市包围起来,孤立起来,变化敌我形势,最后夺取城市。1927年 5月马日事变后,毛泽东曾几次提出农民自卫武装 “上山 ”、“下湖 ”的思想,强调首先在那里立住足,尔后再图发展。随着中国革命战争实践的深入进行,这一思想不断发展和完善,日益显示出它的正确性和重要价值。陈毅说:根据地“是融合了中国汉、唐以来的历史和近百年来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情况所发现的中国革命的特殊规律,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真实情况的反映。因此,创造根据地,坚持根据地,爱护根据地,发展根据地,便成为党与人民大众的根本革命思想 ”(陈毅:
《建军报告》,1945年 3月 1日),是当时武装斗争中首创的重要的战略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