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常会遇到一些不想回答而对方又发问的问题,这时不妨采用寓理于事的方法,即针对提问讲一个事例,让对方认同其中包含的道理,然后将此道理应用于对方的提问,使答案不言自明。
大家都知道,罗斯福四次连任美国总统,在他连任当天,许多记者都抢着采访他,请他谈谈连任四次的感想。有位年轻记者有幸得到罗斯福的接待。这个年轻人受宠若惊。然而罗斯福并没有正面回答他所提出的问题,而是先请他吃一块蛋糕。
记者十分高兴,他很快便把蛋糕吃下去了。接着,总统又一连请他吃了两块蛋糕。这位年轻记者其实肚子已经饱了,然而盛情难却,他还是勉强吃了下去。
当记者正在抹嘴之际,罗斯福总统又笑吟吟的对他说:“请再吃一块吧!”那记者实在是吃不下去了,只好向总统表明。
这时,罗斯福总统笑着对他说:“这下不需要我再谈第四次连任的感想了吧?刚才你一定有很多切身的体会”罗斯福的聪明就在于此,他并没有直接告诉记者自己的感受,而是让记者借连吃四块蛋糕的感受而体会自己连任四次总统的感想,真可谓高明之极。
还有另外一种情况,当你要向某人提建议,而这个建议直白的说出来,很抽象、难理解,或者会使对方不高兴,特别是对上级提建议。如果寓理于事,对方就容易接受你的建议了。让我们看看“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
邹忌身高八尺多,体形容貌美丽。有一天早上,他穿好衣服,戴上帽子,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跟城北的徐公谁漂亮?”他的妻子说:“您漂亮极了,徐公哪里比得上您呀!”原来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自己信不过,就又问他的妾说:“我跟徐公谁漂亮?”妾说:“徐公哪里比得上您呢!”第二天,有位客人从外边来,邹忌跟他坐着聊天,问他道:“我和徐公谁漂亮?”客人说:“徐公不如您漂亮啊。”又过了一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看他,自己认为不如他漂亮;再照着镜子看自己,更觉得相差太远。晚上躺在床上反复考虑这件事,终于明白了:“我的妻子赞美我,是因为偏爱我;妾赞美我,是因为害怕我;客人赞美我,是想要向我求点什么。”
于是,邹忌上朝廷去见威王,说:“我确实知道我不如徐公漂亮。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怕我,我的客人有事想求我,都说我比徐公漂亮。如今齐国的国土方圆一千多里,城池有一百二十座,王后、王妃和左右的侍从没有不偏爱大王的,朝廷上的臣子没有不害怕大王的,全国的人没有不想求得大王的恩遇的。由此看来,您受的蒙蔽一定非常厉害。”
威王说:“好!”于是就下了一道命令:“各级大小官员和老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得头等奖赏;书面规劝我的,得二等奖赏;能够在公共场所评论我的过错让我听到的,得三等奖赏。”
“寓理于事,不言自明”,是一种很高明的人际应对技巧。但在运用时一定要注意:所讲之事必须通俗明白,易为对方理解和接受。若是生拉硬扯,牵强附会,那只会弄巧成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