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说话,最明显的一点就是,表面上一套,实际上可能是“意在言外”。换句话说,就是嘴上说喜欢“直来直去”,内心深处却并不喜欢“直来直去”。“弦外有音”往往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要想懂得他人话语中的真实含义,必须察言观色,善加分辨,认清对方是真心话,抑或只是礼貌性的客套。
西安事变前夕,张学良和杨虎城频繁晤面,都有心对蒋发难。可在对方没表明态度之前,谁也不敢轻易开口。眼看时间越来越近,双方都是欲说还休。杨虎城下面有个著名的共产党员叫王炳南,张学良也认识。在又一次晤面中,杨虎城便以他投石问路,说道:“王炳南是个激进分子,他主张扣留蒋介石。”张学良及时接口道:“我看这也不失为一个办法。”于是两个聪明的将军开始商谈行动计划。
渡江战役前夕,国共和谈破裂,国民党政府即将垮台。周恩来力劝国民党和谈代表留在北平共事,代表们也对原政府失去了信任,却不知毛泽东能不能容忍他们这些异党分子,就想探个究竟,也好为自己求得一条退路。可如果直接相问,就明显有乞降之嫌,大家都抹不开面子。有一个成员趁打麻将之机,轻描淡写地问毛泽东:“是清一色好,还是平和好?”毛泽东心领神会,爽快答道:“还是平和好,我喜欢打平和。”就这样,一个重大的信息悄然传了过去,代表们全留了下来。问者自然高明,回答也是不凡。
1954年4月,周恩来总理赴日内瓦出席关于印支战争问题的日内瓦会。一天趁休会,他邀请了卓别林夫妇到中国大使馆共进晚餐。席间,卓别林望着刚上桌的北京烤鸭,谈谐地说:“我所创造的流浪汉夏尔洛,他走路时叫人捧腹大笑的步态,就是从鸭子走路的神态中得到启发的,为感谢鸭子。我从那以后就不吃鸭子。”这时,大家急忙向他表示歉意,他又说:“不过,这次可以例外,因为这不是美国鸭。”卓别林的一席话,引得大家笑声不止。卓别林夫妇边吃烤鸭,边对色、香、味惧佳的烤鸭赞不绝口。宴会结束时,周总理关心地间今天的菜是否合胃口?卓别林十分风趣的说:“贵国的烤鸭,食味之好虽说举世无双,但有一个小小的缺点,就是不能让我再多吃。”周总理听后,深会其意,于是吩咐工作人员,把两只北京烤鸭送给了卓别林夫妇,·他们高兴地连声道谢。卓别林不是幽默大师,想吃烤鸭,又不好直说,他用“弦外之音”巧妙地、不失体面地表达了自己的意愿,几句妙语巧得烤鸭。
言而不尽意是人生的一大憾事,但有时候却又不能尽意。“犹抱琵琶半遮面”是最理想的一种效果,所以说话弦外有音,它既不得罪人,也不会让人穷追猛打,事情就会容易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