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577700000002

第2章 志存高远初露锋芒

唐太宗李世民有一匹骏马名叫狮子骢,长得又高又大,非常骠悍,没有人能驯服。一天,一个才人突然对唐太宗说:“这匹马我能替皇上制服。”一个娇弱的女子竟然能够制服一匹桀骜不驯的烈马?太宗十分惊讶,于是问道:“你怎样制服它呢?”这位女子胸有成竹地说:“请给我三件东西:铁鞭、铁锤和匕首。我先用铁鞭打它的身子;若它不服,再用铁锤打它的脑袋;它还不服,那就用匕首刺穿它的脖子!”太宗听了,非常欣赏她的胆识。这个有胆有识的才人就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女皇帝武则天。

武则天,生于公元 624年,死于公元 705年,公元 690-705年在位,名墨。其父武士彟,早年是经营木材生意的富商,隋朝末年担任鹰扬府队正。李渊太原起兵反隋时,武士彟参加有功,攻下长安后被封为光禄大夫,转升为工部尚书,贞观年间任利州都督、荆州都督等大官,封应国公。武士彟这个人十分善于阿谀奉承,有一回,他对唐高祖李渊说,在高祖做皇帝以前,他曾经梦见高祖骑马升天。高祖却不以为然地笑着说:“你这是为了奉承我而瞎编出来的!”

贞观十一年,武则天只有十三岁,唐太宗听说她长得漂亮,把她召入皇宫,后来封为才人,赐号“武媚”。太宗死后,把她和其他妃子一起送到感业寺(在今陕西西安)当尼姑。唐高宗李治早在当太子时就和她情深意厚,两人分手后仍然朝思暮想。后来在太宗的祭日上,高宗到感业寺烧香,两人碰巧相遇,旧情复燃,不禁相对哭泣。正好当时是萧淑妃得宠,王皇后失宠。主皇后想利用武则天来对付萧淑妃,于是,叫武则天偷偷地留头发,并劝告高宗把武则天召回宫中。武则天第二次入宫是永徽五年三月。此时她已经三十岁了。

武则天才貌双全,不仅姿色出众,而且聪明过人,精明强干,非常有魅力。她学过文史,能写文章、做诗,也懂点书法,还熟悉人情世故,很会阿谀奉承、还能屈身忍辱、讨人欢心。她第二次进宫后,首先是绞尽脑汁地讨好王皇后。所以王皇后很喜欢她,经常在高宗面前说她的好话。不久,武则天便得到了高宗的宠爱,封她为昭仪。此后,武则天又玩弄权术,利用各种手段,进一步取得了高宗的专宠。王皇后和萧淑妃失宠后,很是愤恨,不甘心处于这种不利的地位,她们联合起来攻击武则天,但是已经无济于事了。武则天还广泛结交王皇后身边的人,把自己得到的赏赐都分给他们。这样王皇后和萧淑妃的一举一动,她全都知道,她可以经常向高宗打小报告,高宗就更加厌恶王皇后和萧淑妃了。王皇后很喜爱武则天的女儿。有一天到她屋里去逗小孩。王皇后走了以后,武则天为了陷害她,竟然丧尽天良地卡死了自己的亲生女儿,然后用被子盖上。不久高宗来了,武则天谈假装谈笑自若地和他说了一会儿话,高宗要看女儿,武则天掀开被子,一见女儿死了,她立时嚎啕大哭起来。高宗忙问刚才谁来过,左右的人都说:“刚才只有皇后到过这里。别人谁也没来。”因此,高宗便认定是王皇后杀了他的女儿。武则天乘机说了她许多坏话。王皇后却无法替自己辩白。

公元 655年,发生了一起对李隆基家族和唐朝历史都有很大影响的事件,王皇后和萧淑妃废为庶人,武则天被立为皇后。武则天当皇后以后,王皇后与萧淑妃经常受到折磨。高宗有一次去探望她俩,武则天知道后,怕她俩再次得宠,于是派人把她俩各打一百棍子,砍去手、脚,扔到酒瓮中,恶狠狠地说:“叫这两个老太婆骨醉!”她俩很快就死了。

原来,宣读诏书的时候。王皇后跪拜说:“昭仪受宠,我应该死。”萧淑妃却骂道:“阿武妖道、狡猾,到了这种程度!但愿我来世生做猫,她生做鼠,世世卡她的脖子!”所以,从此宫中不再养猫。

武氏是一个很有本领、权术的女性。她跻身宫阙,从昭仪到皇后,是靠了各种有利的条件,其中之一就是利用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原来,唐高宗即位初,元舅长孙无忌操纵着大权。长孙无忌在维护“永徽之治”中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他为宰相三十年,窃弄威权,天下人都害怕它的权威。这样,唐高宗深感处处受制约,因此要想加强皇权,必须削弱相权。对于长孙无忌这个既是长辈又是恩人的重臣,不能无缘无故地剥夺其权力,也难以物色另一大臣与之抗衡,只能通过特殊手段来解决矛盾,而废原来的王皇后、立武昭仪则是解决这一特殊矛盾的比较好的方法。

因为武则天“性明敏,涉猎文史,处事皆称旨”,短短几年就已成为高宗理政的得力助手。为了达到当皇后的目的,她更是费尽心机,挫败力保王皇后的长孙无忌集团,皇帝与元舅的特殊关系遭到破坏。武后已经被立,就毫不手软地把国舅贬逐于黔州,以至“逼令自缢而死,籍没其家。”这样,借着废立皇后的机会,揭开了皇权与相权斗争的序幕,最后以长孙无忌之死,宣告了皇权对相权的相对胜利。

唐高宗本欲立武则天为皇后以加强皇权,结果他本人却成了名义上的皇帝,武后掌握一切大权。公元 659年,长孙无忌被贬职放逐后,“自是政归中宫”。

公元 660年十月,以后,因为高宗患“风疾”重病,经常头痛、睁不开眼睛,所以有时他叫武则天帮助处理政事。从此以后,武则天的权势日益强大。麟德元年以后,高宗每次处理政事,武则天都垂帘听政,不论什么事,她都参加处理。从此,天下大权,就全归于她,生杀予夺,都掌握在她的手里。当时朝廷内外称她和高宗为“二圣”,但高宗只不过是一个傀儡。公元 674年八月以后,高宗称“天皇”,武则天称“天后”。

公元 683年十二月,高宗因病去世,中宗李显即位。和他父亲一样,也是个傀儡,武则天仍掌握全权。不久,公元 684年正月,武则天把中宗废掉,立睿宗李旦做皇帝。可是,他和中宗一样无权,武则天仍临朝称制、掌握大权,睿宗住在别殿,不准参预朝政。

武则天是一个权力欲特别强烈的女人,她并不满足于当皇后或太后,她决心尝尝做皇帝的滋味。

起初,武则天要做皇后时,就遭到了李唐宗室、关陇集团以及依靠他们的官僚、贵族的强烈反对。顾命宰相长孙无忌,顾命宰相褚遂良,宰相韩瑗和来济等大臣都坚决不同意废掉王皇后而立武则天做皇后的决定。武则天当皇后之后参预政事,高宗死后她掌握大权、临朝称制的行为,但仍受到宰相上官仪、顾命宰相裴炎、宰相刘祎之等大臣的强烈反对。后来,她想做女皇帝,遭到了某些人拚命的反抗。公元 684年九月,徐敬业等人在扬州发起兵变反对武则天。

武则天心狠手辣,对反对她当皇后、临朝称制、做皇帝的所有人,采取了血腥镇压的措施,反对者或被杀戮,或被流放,或被罢官,或被降职。她不但把上面提到的大臣全部杀死了,而且毒死了自己的亲生儿子李弘,并逼迫另一个亲生儿子李贤自杀。

徐敬业起兵后,武则天接着更加怀疑天下官吏和百姓反对她了。她清楚地知道自己当台多年,且私生活不检点,李唐宗室、元老、大臣中许多人对自己怀恨在心,为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她决定消灭政敌。于是她便大开告密之门,特地叫人打造了一个大铜匦,放在朝堂上来装表疏,用锁头锁上。无论是什么人,只要有认识的官员作保,就可以向里面投告密表疏。有告密的,臣下不准过问,让告密人到京城洛阳来见武则天,在客馆住宿。不论什么人,武则天全都接见。如果对告密人满意,立刻破格授官,诬告的也不予追究。所以四方告密蜂起,吓得善良的人连大气都不敢出,走路、说话格外小心。

当时,武则天滥用酷吏。索元礼、来俊臣、周兴、万国俊、王弘义、傅游艺、丘神勣、侯思止、来子殉、郭弘霸等酷吏都曾被她重用过。武则天常常接见这些酷吏,不断给他们加官晋爵,有的甚至从普通老百姓一跃升为大官。武则天叫他们专管监狱,就是不通过任何司法机关、直接听命于武则天。刽子手们为了表示自己对武则天忠心耿耿,竟私造各种残酷无比的刑具,并以之来折磨犯人:把犯人的头用铁圈紧箍起来,加上楔子,使犯人脑裂髓出;用横木固定犯人的手脚来转动,即所谓的“凤凰晒翅”;把犯人关在地牢里,用醋灌鼻;把犯人放到瓮中,四周用火烧烤;把犯人放在粪便里;把犯人的腰用东西绑起来,引枷向前,即所谓的“驴驹拔橛”;叫犯人跪着捧木枷,枷上不断加砖,就是人们所说的“仙人献果”;叫犯人站在高木上,把枷尾向后拉,即所谓的“玉女登梯”;大热天把犯人关在一个狭小的房子里,房中堆满蒿草,把犯人放在毡褥上,犯人不一会儿就会被闷死;用泥土糊耳朵,用笼子箍脑袋,用重枷磨脖子,用竹签戳指甲,折胸脯,吊头发,薰耳朵,即所谓的“狱持”;白天不给吃饱,夜里慢慢拷问,日夜折磨,不许睡觉,即所谓的“宿囚”;种种酷刑,令人毛骨悚然,惨不忍睹。有十种最残酷的毒刑,叫做:定百脉、喘不得、突地吼、著即承、失魂胆、实同反、反是实、死猪愁、求即死、求破家。只从这些名字,就可以看出这些毒刑是多么的残忍。

酷吏们每次审讯犯人,都先摆出各种毒刑具。犯人见了,为之毛骨悚然,不仅自诬,而且还捕风捉影地诬陷别人,这就使许多无辜的人因此受到牵连。告密者还常用奖赏、立功来引诱奴婢诬陷主人。酷吏们私养了几百名无赖,专干告密的勾当。如果要陷害一个人,就叫几个人在几个地方同时诬告,内容相同,好像真有此事。

来俊臣和万国俊还编写了《罗织经》几千字,教导他们怎样诬蔑无辜的人,捏造“谋反”罪状。来俊臣审讯犯人,常常不问口供,而是先斩首,然后再伪造实情上报,武则天都恩准。每次赦令下来以前,来俊臣都先叫狱卒把重犯全杀了,再宣读赦令。酷吏们每次行刑杀人之前,都先用木丸塞住犯人的嘴,免得犯人喊冤叫屈。犯人终生都不能出狱。酷吏们滥杀无辜,索元礼、周兴各滥杀几千人,来俊臣灭族一千多家,丘神勋也杀尽博州一千多家人。朝廷内外都害怕这些酷吏。

总而言之,武则天为了迫害政敌,重用了大批酷吏,广泛的布用侦探,罗织罪名,动严刑,施酷法,滥杀无辜,前后诛杀李唐宗室和文武大臣各几百人。地方将吏数不胜数,其家属也都受到牵连。很多官员上朝就被无缘无故抓起来,直到被杀时家里人还不知道。故官员们每次上朝以前,都事先凄然地和家里人诀别,搞得人心惶惶,人人自危,充满了恐怖的氛围。

武则天就是运用这些铁血高压政策和让人无法忍受的残酷的手段,把李唐宗室、关陇集团以及依附他们的官僚、贵族基本上全部消灭,为她称帝扫清了障碍。

公元 690年九月,侍御史傅游艺盗用关中(今陕西)百姓九百多人的名义上书请求把国号改为周,赐皇帝姓武。武则天假惺惺地不予恩准,但随后她又提升傅游艺。于是百官和帝室宗亲、远近百姓、四夷酋长、僧尼、道士共六万多人一起奏同样内容的表。睿宗为了避开灾难,也被迫违心地上表请求赐己姓武。武则天正中下怀,很高兴的答应了,马上下令改国号为周,改元天授,武则天自称“圣神皇帝”,睿宗降为皇嗣,赐姓武。

临近黄河的东都洛阳,是唐代次于长安的第二大城市。自从武后则天执政以来,她长驻东都,皇族、百官也跟着改迁,洛阳就成了当时实际上的政治中心。

公元 685年秋八月五日,睿宗皇帝妃窦氏的宫室里,传出一阵令人欣喜的啼哭声,一个血统高贵的小生命又出生了。他,就是后来著名的玄宗皇帝李隆基,亦称唐明皇。

李隆基的父亲李旦,是高宗皇帝的第八个儿子,武后则天所生。在李隆基出生的一年以前,他祖父高宗逝世,太子李显继帝位,也就是中宗。

李显是高宗的第七子,李旦的同胞兄弟。然而,李显即位才两个月,即被武后废为庐陵王,改立李旦为皇帝,也就是睿宗,武则天以太后的身份临朝称制。虽说睿宗这个皇帝没有实权,军国政事皆由武后断处,睿宗不得干预,李隆基恰巧在这个时候出生,其父的处境并不好,但毕竟还是皇帝的儿子。

李隆基之母是窦氏,她出身名门,曾祖父是唐朝开国重臣窦抗。追溯历史,隋末李渊任弘化郡留守时,妻兄窦抗曾跑来劝说起兵。唐王朝建立后,窦抗地位很高,“高祖每呼为兄而不名也,宫内咸称为舅。”

窦抗的孙子,名叫孝谌,即是李隆基的外祖父,历任太常少卿、润州刺史等职。孝谌有个女儿,“姿容婉顺,动循礼则,睿宗为相王时为孺人,甚见礼异。”

公元 684年深秋,已当了半年皇帝的睿宗,专门把窦氏册封为德妃。第二年仲秋,德妃生下一个男孩,取名隆基。由此可见,细论李隆基的父系与母系,还是有点远亲的血缘关系呢。

隆基排行第三,当时的人们亲切地称之为“三郎”。大哥名叫成器,其母刘氏是唐初有名的大臣刘德威的孙女。睿宗居藩时,刘氏为妃。睿宗即位初期,刘氏为皇后,而在当时只有六岁的成器以嫡长子身份被立为皇太子。二哥名叫成义,其母柳氏系掖廷宫人。而其生母虽然地位卑下,但由于成义初生时被视为“西域大树之精”,所以很受武后的喜爱,仍列于兄弟的后面。至于几个弟弟,一是隆范,母亲崔孺人;二是隆业,母亲王德妃。范、业两弟比隆基只小一岁,公元 687年以前出生。小弟弟隆悌,其母是宫女,出生较晚,却很早就离开人世了。

李隆基“性英断多艺,尤知音律,善八分书,仪范伟丽,”有一般人不能比的仪表。他的这些才能可能与天赋有关,但最主要的是来自宫廷的教育和培养。

从史书中了解到,睿宗“谦恭孝友,好学,工草隶,尤爱文字训诂之书。 ”母亲窦氏,为官宦人家之女,不但长得好看,而且性情温柔,可见他父母都有很好的文化教养。像他这样的皇家子弟,在幼时,其生活起居。读书和礼仪等方面的教育,都有专职的官员和宦官宫妃来负责。特别是他对音乐、戏曲的爱好和精通,很明显是宫廷中这一方面的专门人才教育和陶冶的结果。

隆基三岁时,就被封为楚王。七周岁时出阁,开府设置官属。贵族少年,骄贵气盛,进进出出车骑簇拥,十分威风。

公元 692年十月,逢朔望日朝拜,楚王隆基在车骑的簇拥下神气地来到朝堂,负责宫廷警卫的金吾将军武懿宗特别妒忌,声色俱厉地对隆基车骑予以训斥,以此来显示一下自己的威权。不料这个小楚王偏不理会,趾高气扬地叱之曰:“吾家朝堂。关你什么事?敢迫吾骑从! ”武懿宗是武氏外戚集团中的重要人物之一。隆基的祖母武则天闻知此事,不但没有生气,反而对这个小孙子更加宠爱。

公元 698年,隆基十四岁,武则天赐宅第于东都积善坊。公元 701年,十七岁,随武则天回到西京长安,赐宅第于兴庆坊。公元 702~703年,隆基十八九岁时,始正式授予官职,历任右卫郎将、尚辇奉御,这些都是武后的贴身护卫,既有宠异的一面,又有便于控制的一面。

关于隆基的幼年生活,记载的都是零碎的片断。像他这样的皇子多得很,谁会料到二十几年后他会当皇帝,所以好事者没来得及编造“龙凤之姿”的离奇故事。年幼的隆基是平凡的,或许他长相漂亮,聪明伶俐,天真活泼,很得祖母武则天的喜爱。据说,隆基始封楚王时,实际年龄还不到一岁半,他被武后抱着在神都宫殿高楼上眺望,突然,一不小心,孩子被抱掉了。左右侍者惊呆了,慌忙跑下扶抱。但小隆基“怡然无亏损之状,则天甚奇之。”此事不见于正史,是否虚构。不得而知。北宋编纂《册府元龟》时,将这个故事列入《帝王部?神助》类,其目的无非是贬斥武则天的“篡唐”,并把唐玄宗的帝业归结为“神助”的结果。但是,可以肯定地说,幼时的隆基长得讨人喜爱,他常被祖母武则天抱着玩耍。在唐睿宗当皇帝的几年里,隆基因楚王的地位而显得高贵,再加上武后的喜欢,就更加得宠了。

公元 692年十一月初二日,离隆基责叱呵武懿宗只有一个月。这天,皇嗣妃刘氏与德妃窦氏往嘉豫殿朝拜婆婆则天皇帝。礼毕刚退下,武则天就派人把她们拖出去杀了。这是一次秘密的处决,二妃的尸体被胡乱埋在宫中谁都不知道的地方。

这究竟是为了什么呢?据说,有个户婢叫韦团儿的,非常得武则天宠信,有感于李旦,“乃潜皇嗣妃刘氏、德妃窦氏为厌咒”,即咒诅武则天,这当然是不能忍受的。然后,那个户婢团儿复欲害李旦,武则天就把她杀了。

这件事,刘、窦二妃之冤枉是很清楚的,丈夫李旦惶惶不可终日,二妃又怎么敢妄为“厌咒”呢?此事看去似是韦团儿在作祟,其实一个卑贱的婢女哪有如此大的能耐,这完全有可能是一场有预谋的陷害,目的在于打击李旦。所以李旦知道两个妃被害后,“畏忤旨,不敢言,居太后前,容止自如”,忍气吞声,竟至如此!至于那位韦团儿,有可能是武则天事先安排在李旦身边,后来被杀,主要是因为她已成了一个多余的知道了许多不该知道的人。

因窦氏之死,其父母也受到牵连。当时,隆基外祖父窦孝谌任润州刺史,“有奴妄为妖异以恐德妃母庞氏,庞氏惧,奴请夜祠祷解,因发其事。”看来,庞氏只为女儿惨死而恐惧,但怎么也不敢诅咒女皇武则天。在诬告成风的年月里,家奴罗告其主,以求官赏,那是再常见不过的事了。若稍加核查,很容易明白。然而,案件偏偏落在酷吏监察御史薛季昶手里。他诬奏“以为与德妃同祝诅。”薛某因诬陷有功,被提拔为给事中,又判庞氏坐斩。隆基的舅舅窦希碱出来喊冤,经由侍御史徐有功的辩护,才改判庞氏免死,三个儿子也被流放到岭南,窦孝谌亦被贬为罗州司马。对于母亲的惨死及外祖父母一家的不幸遭遇,年近九岁的隆基十分悲痛,后来当了皇帝,还常常想起这些令人伤心的往事。“玄宗以早失太后,尤重外家。”追赠外祖父窦孝谌为“太保”,舅舅窦希碱等三人皆为国公,食实封,甚见优宠。希碱等也没有忘记患难帮助过自己的徐有功,“请以身之官爵让有功子伦”目的是为了报恩。后代的史臣评论说:“希碱让爵酬恩,可知遗爱。 ”表彰了不忘昔日情谊的风尚。

刘妃、窦妃死后第二个月,睿宗诸子全被降为郡王。按照以前的做法,皇子们封王,皇孙们则封郡王。所以,成器为寿春郡王,成艾为衡阳郡王,隆基从原楚王改为临淄郡王,隆范为巴陵郡王,隆业为中山郡王。女皇武则天为了提防这些郡王的活动,还采取了“随例却入阁”的措施。所谓“入阁”,实质上是不再让睿宗诸子在外“开府置官属”,而把他们软禁在深宫。

早在公元 691年八月,“义丰王光顺、嗣雍王守礼、永安王守义、长信县主等都赐人姓武氏,与睿宗诸子皆幽闭宫中,十多年没有出宫门。”这恐怕有些不真实。光顺、守礼、守义等人系章怀太子李贤之子。李贤大概不是武后亲生子,唐高宗在世时,一度被立为皇太子,后又被武后贬为平民。

公元 684年二月,唐中宗刚刚下台,李贤就被武则天派人杀害了。一直到武后建周,改元“天授”,为了防止李唐宗室的叛乱,特地将李贤诸子幽闭宫中。自那时至公元 699年“出阁”,大概有十几年。至于睿宗诸子,公元 691年十月初次“出阁”,开府置官属,肯定不会跟李贤诸子同时幽禁。直到公元 693年,刘妃、窦妃被杀后,才以“入阁”形式,把睿宗诸子幽闭宫中。

隆基诸兄弟在禁宫的生活情况如何,谁也不知道。据嗣雍王守礼的回忆:“则天时以章怀迁谪,臣幽闭宫中十余年,每岁被打好多次,见瘢痕甚厚。”可见,管教严厉,打骂是家常便饭。当然,隆基的处境可能好些,不至于那样地挨打。因为有所谓‘皇嗣’的父亲在宫中,而且“幼失所恃,为窦姨鞠养。 ”这一位‘窦姨’,也就是窦德妃的亲妹妹。母亲被杀,隆基近九岁,往后生活上便由窦姨无微不至的照顾着,那时境遇也就好得多了。幽闭宫中,可以与太常乐工在一起,学习音乐,学习书法,学习骑射。但是,不准自由外出,不准与外朝有任何的来往。

隆基诸兄弟幽闭内宫时间不长,发生了一件轰动朝廷内外的事,那就是安金藏剖腹案。“盖睿宗为皇嗣时,止于宫中朝谒,不出外朝。”特别在刘妃和窦妃被杀后,皇嗣实际上也是软禁宫中。

公元 693年一月。前尚方监裴匪躬、内常侍范云仙因“私谒”皇嗣,结果在集市口被斩。因此,公卿大臣及其僚属都不敢来朝拜了,皇嗣身边进出的只有一些太常乐工。没过多长时间,又有人诬告皇嗣有反对武则天统治的图谋,武则天就派著名的酷吏来俊臣去查办。酷吏使用种种刑罚,大搞逼供。有个名叫安金藏的乐工,竭力替皇嗣辩护,大声疾呼:“公既不信金藏言,请剖心以明皇嗣不反。 ”紧跟着就用佩刀剖腹,流血满地,昏厥了过去。女皇武则天知道后,显然被这壮烈的一幕镇住了,立即派医人治疗,第二天,武则天亲自探望,叹道:“吾有子不能自明,不如汝之忠也。”于是,下令不再追究睿宗了。

可见,武后改唐为周,引起了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的新矛盾。睿宗因自己被罢免,加上两个妃子被杀害和五个儿子被软禁,不满的情绪是不可避免的,但还不会有谋反的企图。安金藏的辩护,显然是可信的。武则天作为历史上杰出的女政治家,依然被权欲所迷惑。为巩固其女皇的绝对地位,武则天任用酷吏,制造恐怖,镇压一切她认为是反对她的人,哪怕是儿子、孙子和媳妇,也决不手软。一个封建专制主义的女皇,沦落到这样孤家寡人的地步,实在是可悲的。

安金藏剖腹的消息,当时就传遍了神都宫廷内外,在少年隆基的脑海里亦留下很深的印象。及至“玄宗即位,追思金藏忠节,下制褒美,擢拜右骁卫将军,乃令史官编次这件事。”这种“追思”很久都没有平静。公元 732年又封安金藏为代国公,下制称赞“安金藏忠义奉国,精诚事君。往属酷吏肆凶,潜行谋构,当疑惧之际,激忠烈之诚。宜锡宠于珪组,兼勒名于金石。”总的说来,隆基在幽闭禁宫的六年时间里。早已失去了祖母武则天的宠爱,成为一个遭受很多磨难的少年。他目睹“酷吏肆凶”特别是酷吏薛季昶和来俊臣的暴行。既感到疑惧不安,又深恶痛绝。这一段难忘的经历,对唐玄宗政治思想的发展起了不小的作用。

人处逆境,一定采取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弱者消极悲观,一蹶不振;强者则会不停地奋斗,待机奋起。同样身处逆境。李隆基的伯父李显、父亲李旦和哥哥们都不是强者,而李隆基却是强者。李显他们胸无大志,性格怯弱;而李隆基胸怀大志,性格英勇。诗言志,从李隆基后来所写的诗和诗序中。可以看出他从小就有政治理想和远大志向。在这些诗和诗序中,颂扬黄帝、尧、舜、禹、老子、孔子、汉高祖刘邦、汉武帝刘彻、魏文帝曹丕、唐高祖、唐太宗等人是他的偶像,他热情洋溢地写道:“正天柱之将倾,纫地维之已绝”、“所希光史册,千载仰兹晨”。也就是说,李隆基的思想,主要是儒家思想,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心目中的帝王榜样,远的是尧、舜、汉高祖、汉武帝,近的是自己的前辈唐高祖和唐太宗。他的雄心壮志。首先是推翻武周统治、恢复李唐社稷,然后做一个光耀史册、流芳百世的圣君明主。

当时,李氏集团和武氏集团进行着你死我活的斗争。很多李唐宗室,皇亲国戚、贵族官僚都对武周政权的统治不满,时刻想要李唐归位。当时的现实是残酷的。母亲的惨死,长辈、同辈们的被杀,国号被改为周,父亲被从皇帝降做皇嗣,并被赐姓武。所有这一切,使李隆基十分痛恨,他立志要洗掉这奇耻大辱,并把推翻武周统治、恢复李唐江山作为自己的责任。

当时,政治环境十分黑暗,李隆基为了将来实现自己的雄伟目标,不得不采取一些策略性的手法,他决定暂时“不问政治”,先隐避起来,等待时机。他有许多优越的条件,首先,他有很好的家庭教育。其父亲李旦虽然政治上没什么成就,但却是一个很有学问的人:喜欢读书,并擅长文字学、音韵学和书法。在父亲的影响下,李隆基从小习文练武,好学不厌,博览群书,熟读经史,对天文、历法、音律、书法都有研究。除此之外,他还学习骑马、射箭等技艺。因他兴趣广泛,刻苦用功,所以后来他成为一个文武双全、多才多艺的人。怪不得他自比曹操,自称阿瞒。李隆基对音乐和戏剧也有很浓的兴趣。一次,武则天举行盛宴,许多皇亲大臣都登台表演,年龄不大的李隆基,惟肖惟妙地表演了《长命女》,赢得了大家的喝彩。李隆基从小和艺人交游,努力研究戏曲,对音乐颇有研究。后来在他担任平王的时候,曾经建立一个散乐戏班。在开元、天宝年间,李隆基曾经亲自为梨园做过创作。《全唐诗》里收集了李隆基的诗一卷共六十四首。即使其中有的诗是别人代作的,但是李隆基自己作的诗文也很有水平,自然远比不上李白、杜甫的诗。在书法方面,闻名中外的西安碑林里,还保存着李隆基很有造诣的书法。

李隆基对自己的亲祖母既憎恨又崇拜,既害怕又钦佩。从武则天身上,无论从正面还是反面,李隆基都学到了许多东西。

武则天对自己的政敌们采取的斩尽杀绝的做法,启发了李隆基对自己的政敌们树立起除恶务尽、斩草除根的指导思想,这在他以后铲除韦武集团、消除太平公主奸党的斗争中,都以实际行动表现出来了。

武则天重用酷吏,以严刑酷法对待天下人,大搞告密诬陷、逼供迫害。她的种种做法,不仅造成了朝野上下大多数人的不满,而且在武氏集团内部也引发了强烈的反感,在社会上很不得人心。开元年间,李隆基把这一点作为借鉴,主张“政先仁义”,亦即采取宽缓政策的指导思想。

武则天统治时,因她不按常规办事、破格用人,因此聚拢了四方豪杰。即使是一个无名小辈,只要合她的意,就马上被破格任用。一旦发现不称职,就立刻罢免或杀掉,决不宽容。公元 685年五月,她曾经下制书命令全国朝廷内外九品以上的官员和普通老百姓,有才能的可以自荐,以利于她量才录用。她下令所铸的那个大铜匦,东边有一个隔叫做“延恩”,就是专门接受献赋、颂,请求当官的表疏。公元 690年九月,她派十名存抚使到各地去选官,凡是以前选官剩下的明经、进士和偏僻乡村教儿童的博士,全都被她招集来。三年正月,她接见了所有存抚使推荐的人,不问有没有才干,不经过考试,全部加以任用。

武则天统治期间,科举制度有了更深一步的发展。科举制度在封建社会是一种比世袭制度更为进步的制度。从积极方面讲,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了陈腐的门第观念的束缚,选拔了一些具有真才实学的官吏。武则天特别喜爱诗赋,因此从公元 680年开始用诗赋取士。此后,诗赋成为进士科的重要考试项目,公卿百官也都因诗赋而发达。当时进士更被人们尊重了。进士科成为新官吏的主要来源,甚至连小孩子也以不讲文墨为羞辱。公元 690年二月,武则天为了表示对选官的重视,在洛阳洛城殿亲自考试贡士,为时好多天,开创了封建社会中皇帝殿试的历史。公元 702年正月,武则天第一次设置武举,拉开了封建社会中武举的序幕。武举和明经、进士一样,每年先在各地举行酒礼乡饮,然后送交兵部,进行考试。武举对于军队素质的提高和战斗力的增强,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后来,武则天又制定了“诠注法”,目的在于注意口试并直接了解和观察举人。为了加强对南方落后地区人才的选拔,武则天在公元 676年高宗下令说:桂州、广州、交州、黔州四个都督府,从开始选拔当地人选得不合适,该选的没选上,不该选的却选上了,今后每四年派遣五品以上清正官员担任使者。又派御史一同去选官。这就是所谓的“南选”。武则天称帝以后“南选”更盛,成为经常性的制度。此外,为了提高举人的身分,原来各地贡人是排在贡物之后给皇帝检查的,武则天特地命令倒过来,贡人排在贡物的前面。

而且,武则天的确能知人善任。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她主要通过科举制度,任用了一大批很有能力的人,这些人不仅敢于直言相谏、勇于任事,又十分有才干、富有统治经验,既能够纠正偏失,又可以表率群臣的文官;或者具有深谋远略、能够保边卫疆的将士。武则天任用这些人做宰相或者大臣。后来推翻武则天统治的著名五王:张柬之、崔玄玮、桓彦范、敬晖、袁恕己,全是武则天培植起来的;唐明皇的宰相姚崇、宋璟、张说、苏濒、张嘉贞,也全都是武则天提拔起来的。

武则天不仅知人善任,而且能够纳谏改过。武则天当皇帝以后,一些大臣、法官、谏官不断地尖锐地指责她:任用大批酷吏,制造许多冤案。对于此事,武则天并不反对。她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不仅对提意见的人不存报复心理,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能采纳他们的意见,对酷吏或诛杀、或流放,还平反和昭雪了一些冤案,并转而采取了比较宽容的政策,任用执法比较宽平的人,按照正常的法律程序来审案。

公元 694年九月,来俊臣因为贪污被武则天贬作同州参军。公元 697年六月,来俊臣想要诬告诸武和太平公主谋反,却被他们抢先告发,武则天下令把来俊臣弃市。仇人们争着吃他的肉,不一会就吃光了,人们还挖出他的眼珠,剥下脸皮,剖腹取出他的心,践踏成泥。武则天知道天下人痛恨他,为了收买民心,特下制书列举了他的罪恶,并命令:“应该灭他的族,依法没收家产,给百姓解恨!”对来俊臣的死,官吏、百姓们觉得出了一恶气,奔走相告,互相祝贺说:“从今以后可以睡安稳觉了!”一次,右补阙朱敬则当着满朝文武的面批评武则天的个人生活,他说:“陛下内宠有张易之、张昌宗,也就足够了。我最近听说有人公开不知廉耻地自荐当内供奉,无礼无仪,满朝没有人不知道。”对此难听的话,武则天不但不生气。而且对他表示感谢说:“不是你直言,我还不知道这件事呢!”并奖给他一百段綵。

武则天的知人善任和纳谏改过,李隆基都继承了下来,还开元年间都付诸行动了。此种种,不仅毫无意义,只能给后人造成许多混乱,就是当时人也都被弄得莫明其妙,根本就不能称之为真正的改革。但是,她从维持自己的统治地位出发,有的改革也是有利于人民大众的,这方面被李隆基继承下来了。开元年间,李隆基实行了改革。他摒弃了武则天改革中失败部分,吸收并大大发展了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地方。他的改革,全面改革武则天晚年以来的朝政中的弊病。他所任用的第一个贤相姚崇,就是一个大改革家。

总之,年轻时的李隆基,是在武则天铁腕统治下度过的。由于他身处逆境,所以十分了解民间的疾苦和国家的患难。他从自己的祖母身上,从正反两方面,学到了许多宝贵的东西,汲取了许多有益的教训。在多变且残酷的社会现实中,他艰难但很茁壮地成长起来了。

直到隆基十五岁时,出现了重大的转折;武则天采取措施结束恐怖主义的酷吏政策,改善跟儿孙们的关系,协调封建统治集团的各种利益。于是,隆基诸兄弟包括众多的堂兄弟重新“出阁”,重新获得了自由。隆基十七岁那年,又跟随祖母武则天第一次来到长安,两年后,再回到洛阳。这时已成长为青年的李隆基,从宫廷走向社会,走向民间,经验丰富了,知识广博了,在政治上逐渐成熟起来。

武周后期,武则天所依靠的诸武官僚集团,弊政百出,社会矛盾一天天加剧,原来支持武周的官僚集团中的一些上层分子,考虑既得政权作长远的打算,不满武则天和诸武弊政,纷纷转而支持李唐宗室。而矛盾的中心集中到是皇位传给武氏,还是传给李氏?皇位继承问题,更随着武则天的日益衰老而进一步尖锐。武则天称帝后,皇嗣李旦改姓武氏,他的侄子武承嗣、武三思等封王,诸武势力很盛。这时,武承嗣、武三思便积极活动,营求为太子,目的是继承武则天的皇位。武则天称帝的第二年,便有凤阁舍人张嘉福指使洛阳王庆之等数百人,上书请立武承嗣为皇太子。但文昌右相岑长倩与地官尚书格辅元等坚决反对,认为皇嗣在东宫,不宜有这样的打算,奏请切责上书者,告示令散。诸武亲贵集团勾结酷吏来俊臣诬陷岑长倩和朝臣数十人“谋反”,大肆杀戳。王庆之等进一步向武则天进逼,武则天考虑到当时的客观形势不适合废皇嗣李旦,对王庆之说:“皇嗣我子,奈何废之”。庆之回答曰:“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今谁有天下,而以李氏为嗣乎?”后来王庆之多次请觐见,武则天发怒地命令李昭德杖出之,李昭德把王庆之拉出去示众说:“此贼欲废我皇嗣,立武承嗣。 ”结果王庆之被卫士拳打脚踢之后用木杖打死了。

武则天感到当时大势所趋,不可能传位给武氏,听了李昭德的话后,颇以为然。在皇位继承问题上,武则天与诸武间的矛盾日益明显,与李唐宗室间的关系,则日渐好转。正是在这一微妙的变化中,李旦、李隆基父子的境遇也得以有所改善了。

但问题依然存在,斗争也不断持续,武氏亲贵集团并未就此结束。公元 693年,武承嗣组织了五千人,向武则天上尊号为“金轮圣神皇帝”。公元 694年又进一步组织数达二万六千余人向武则天上书,上尊号曰“越古金轮圣神皇帝”,竭尽全力争取武则天的信任。同时,又阴使人告密,诬陷皇嗣李旦“潜有异谋”,武则天命来俊臣严刑审问李旦左右,使得母子间关系复又紧张起来。从此以后,武则天既感到儿子不可信,又感到武氏诸侄也不完全可以信赖,在皇位继承问题上,长期犹豫,踌躇不决,这是个引起很大麻烦的难题。

皇位继承问题的矛盾,随着武则天一天天的衰老,而日益加深。就在公元 697年武则天七十五岁那年,她重用内宫侍臣张易之、张昌宗兄弟,以昌宗为散骑常侍,易之为司卫少卿,把他们当作亲信。同时。特别增“置员外官数千人”。张氏兄弟在这些人的支持下,于是就形成在李、武两派势力之外的第三派势力。由于武则天的宠信,武氏集团中的武承嗣、武三思等皆候易之门庭,争执鞭辔。上层统治集团中的矛盾斗争更加复杂起来。

武则天也被现实形势所逼,召还庐陵王。立为皇太子,封李旦为相王。当时主张归宗李唐的人,虽然主要是狄仁杰等中小地主官僚,他们在客观上得到了朝廷内外人的拥护,“天下士庶思唐德”,可见当时社会心理的普遍反映。按旧史所说,好像是狄仁杰等以母子、姑侄等血缘人情关系,才说动了武则天,召回庐陵王。其实,单从血缘伦理关系这条纽带来解释,并不是本质原因。在皇室权力的争夺中,武则天曾将她亲生子李弘、李贤或废或杀,不留一点情面。后来召回庐陵王,武则天则是在万般无奈下作出这一决定的。随着李显从房州被召回复立为皇太子,李氏宗室势力便居于优势地位,诸武亲贵集团失意,武承嗣忧郁而死。公元 699年,武则天感到诸武封王并不是符合老百姓的意愿,担心自己死后,以李显为首的皇室势力和诸武不能相处到一块儿。武氏子孙将“为唐室躏藉无死所”。所以她煞费苦心地进行了一番经营,召集太子李显、相王李旦、太平公主及侄儿武攸暨等会于明堂,叮嘱李武间要和睦相处,并“为誓文,告天地于明堂,铭之铁券,藏于史馆。”目的是想以此来保障、维系其死后李武间的关系。

隆基十七岁时,跟随祖母来到西京。视野更广阔了。

长安作为唐王朝的京城,是很多人都向往的圣地。远在公元 682年夏,关中灾荒,唐高宗偕同武则天来到了东都洛阳。第二年末,高宗病危时,曾经希望“天地神祗若延吾一两月之命,能够回到长安,死亦没什么遗憾。”结果当晚就死在东都。又一年,武后废中宗,临时决定上朝执政,干脆改洛阳为“神都”。并以此作为统治全国的政治中心。直至公元 701年十月。女皇武则天率领太子、相王、宗室子弟和官属,浩浩荡荡地西入关中。回到了离开近二十年的长安。为什么要重返西京呢?首先,女皇年事已高,且又多病。公元 700年,刚服了僧人胡超炼的“长生药”,身体稍有好转。人到暮年,不免思念往事;作为老年的女皇帝,更不免思念西京和高宗坟陵。其次,在她看来,皇太子已立,放下了一件心事。为了表示此行的隆重,宣布大赦天下,改元“长安”。所谓“长安”年号,一方面是说明重新回到西京,另一方面也是有长治久安的意思,反映了武则天晚年的愿望。

然而,公元 703年九月,武后又旧病复发。臣僚们竟担忧她会“晏驾”,可见病得够重了。如果说唐高宗渴望“得还长安,死亦无恨”,那么,武则天就以死于洛阳而百无遗憾因为“神都”是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统治全国的象征。所以,在这年十月,武则天在原班人马的拥戴下,又匆匆地返还洛阳。

在长安的两年里,女皇和太子等住在大明宫,而相王和隆基诸兄弟则“赐宅于兴庆坊”。兴庆坊,也叫隆庆坊,在长安城东边。据说,这里原是平民王纯家。王家水井常常外溢,居然变成了一个大池,就是著名的龙池。其实,“自垂拱初载后,因雨水流潦为小流;后又引龙首渠水分灌溉他,日以滋广。”隆基诸兄弟列第于池北,就像在东京积善坊一样,分院同居,所以也称“五王宅”。

隆基在西京的活动情况,没有详细的记载。史称:长安中,历右卫郎将、尚辇奉御。这两个职务可能是在长安时就担任了。右卫郎将,隶属于左右卫,担任警卫事务。尚辇奉御系殿中省尚辇局长官,从五品上,掌管宫殿里舆辇,分其次序而辨其名数,参与大朝会与大祭祀。隆基作为皇室子弟,年近二十,正好适合于这类任职。

立庐陵王李显为皇太子后,武则天虽已年事已高,仍无即行禅位的意思,并继续为加强其统治力量而竭力支撑。公元 699年,在原先的控鹤监设立监丞主簿等官,以承供奉。任命张易之为控鹤监,张昌宗、吉顼及夏官侍郎李迥秀、凤阁舍人薛稷,正谏大夫员半千等,为控鹤监内供奉。所任用的全是武则天的一些宠幸的人,虽然其中也颇用才能文学之士以参之,但毕竟是少数,权力掌握在张易之之流的手中。员半千在当时就曾指出:“古无此官,日所聚多轻薄之士”,公开上疏请罢免。

公元 700年,控鹤监更盲目的接管了当地改名称为奉宸府,以张易之为奉宸令,张昌宗为秘书监。武则天企图迅速培植张易之、张昌宗兄弟为首的亲信势力,代替不得人心的诸武,以缓冲大局。

可是,张易之兄弟“以豪侈相胜”,“强市人田”。他的弟弟昌仪为洛阳令,贪赃枉法,请属没有不顺从的,弟昌期是岐州刺史,搜刮百姓,户口逃亡且尽。从他们的所作所为来看,他们是腐朽势力的代表,根本得不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加之,他们在武则天的支持下,在官僚集团中训斥放逐贤良,对反对他们的官员不惜搜罗罪名,加以陷害。如宰相魏元忠是位比较正派的官员,诸张对他十分忌恨。

公元 703年九月,武则天患病,张昌宗等恐武则天一旦死后,自己将为魏元忠所杀,便捏造罪名,诬告魏元忠私议云:“太后老矣,不若挟太子为久长”。武则天听了大怒,不管三七二十一,将魏元忠放进监狱审问定罪。张昌宗贿赂和威胁凤阁舍人张说作证。虽然张说在武则天面前据实为魏元忠辩护,证明魏元忠是清白无辜的,但武则天仍贬魏元忠为高要尉,张说也流岭表。魏元忠在临行时,对武则天说:“臣老矣,今向岭南,十死一生。陛下他日必有思臣之时。”武则天问他原因,魏元忠就指着正在旁边的张易之、张昌宗说:“此二小儿,终为乱阶。 ”吓得二张连连叩头喊冤。这一席肺腑良言,一时也起不了什么作用。但这件事影响很大,激起了朝野封建士大夫的愤怒,要求武则天早日把位子定下来,结束混乱局面。

公元 705年正月,武则天身患重病,推翻武周统治、恢复李唐政权的时机已经成熟了。

宰相张柬之、崔玄和司刑少卿桓彦范、中台右丞敬晖、相王府司马袁恕己私下里商量除掉二张。李旦和太平公主也参加了密谋。张柬之对右羽林大将军李多祚说:“将军今日的富贵,是谁给的?”心直口快的李多祚鼻涕一把泪一把的说:“是大帝啊!”张柬之趁机说:“那么,如今大帝的儿子受到二张的危害,难道将军不想报大帝的恩惠吗?”李多祚慷慨激昂地说:“如果对国家有利,我完全听从您的安排,不敢顾及自己和妻子、儿女!”而且郑重地对天地发誓:张柬之见他那么忠诚,就和他商定计策。张柬之又用桓彦范、敬晖、杨元琰、李湛做左、右羽林将军。张易之等人因此怀疑、害怕,后来用他们的同党武攸宜当右羽林大将军,他们才放心了。就在这时,宰相姚崇也参加了密谋。桓彦范把密谋告诉母亲,善解人意的母亲说:“忠孝不能两全,可以先国后家。”当时太子李显在洛阳宫玄武门出入,桓彦范和敬晖悄悄汇报密谋,李显表示赞同。

一天,张柬之、崔玄、桓彦范、敬晖、杨元琰和左威卫将军薛思行等人率左右羽林军五百多人到了玄武门,李多祚、李湛和驸马都尉王同皎到东宫去迎接李显。想当皇帝但胆很小的李显特别害怕,不敢出面。王同皎劝道:“先帝把皇位传给殿下,殿下却不幸被废立,人神共愤,已经二十三年了。今日天赐良机。众将和宰相同心协力,将奸人除死。以恢复李氏社稷。所以请殿下到玄武门去一下。”李显却说:“奸人是应当诛灭,不过皇上有病。怕吓着她老人家。诸位大臣还是以后再想办法吧!”其实他是害怕武则天的威胁,想要坐享其成。于此,李湛严肃地说:“各位将相为了社稷不顾家族,殿下为什么要叫他们因为造反而被杀呢?请殿下自己出去制止他们吧!”劝说了老半天,李显才很不容易勉强答应出面。

随后,王同皎将胆战心惊的李显扶上马,大家跟随着他到了玄武门。冲了进去。当时武则天住在迎仙宫,张柬之等人在走廊杀了张易之、张昌宗两兄弟,接着进入武则天的住所长生殿,武则天受惊坐了起来,问道:“是谁在造反?此行”大家回答说:“张易之、张昌宗企图造反。我们奉太子的命令除死他们。事先恐怕泄露消息,所以不敢上奏。进兵宫廷,罪该万死!”武则天看见李显,便指着他鼻子凶狠地说:“原来是你带的头吗?既然两个小子已经杀了,你回东宫去吧!” 吓得李显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桓彦范却镇定自若地走上前,说:“太子怎能再回去呢!从高宗把爱子托付给陛下,如今太子年纪已大了,长时间东宫,天意人心,常常想着李氏。群臣不忘太宗、天皇的恩德,所以拥戴太子杀贼臣。希望陛下传位给太子,以顺应天下人的心愿!”武则天看见李湛,咬着牙说:“你也是杀易之的将军吗?我对你们父子俩不错,才有今天哪!”李湛不敢回答。武则天又训斥崔玄说:“别人都是人家推荐的,只有你是我亲自提拔的。你也在这里?”而崔玄却理直气壮地回答说:“我这样做,正是为了报答陛下的大恩大德!”然后,桓彦范他们又抓了张昌期、张同仪、张昌仪,把他们和张易之、张昌宗一起在洛阳天津桥南斩首示众。官吏、百姓们看见了,没有不欢呼庆贺。政变当天,袁恕己帮助李旦率领羽林军防备万一,并逮捕了二张党羽韦承庆、房融和崔神庆。戏剧化的是,武则天幸存的三个子女:李显、李旦和太平公主,都参加了这一场反对她的宫廷政变。

政变发生后,武则天没办法只好让位给李显(即唐中宗)。从此以后,武则天长达近半个世纪的统治方宣告结束了!同年十一月,这个中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一风流时的人物,气病交加,就这样逝世了。临死前她留下遗嘱说:“去掉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这场倒周复唐的政变,主要谋划者是张柬之、崔玄和敬晖、桓彦范、袁恕己。后来张柬之等五人都被封为王,所以这场政变亦称“五王政变”。

在这场政变中,相王李旦和太平公主也是积极的参预谋划者。还在公元 701年九月。相王李旦已知左、右羽林卫大将军事,即统领左右禁军的事务,这是控制禁军的最高职位,在当时即使无实权,但他利用这一位置,和禁军将领接触联系是在所给免,张柬之等人政变前在禁军中安排亲信,没有相王的支持,也是无法想像的。“五王”之一的袁恕己,就是相王府的司马,这层关系,是张柬之等与李旦联络的重要渠道。“五王”兵变这天,张柬之等人与太子在北门举事,而袁恕己则跟相王李旦统领南牙兵在南司以备万一,搜捕张易之的私党韦承庆、房融、崔神庆等人。真可以称得上是里应外合。政变成功后,中宗加号相王李旦为安国相王,太平公主加号镇国太平公主,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兄妹两人在这次政变中的作用和地位。

这场政变,李隆基有没有参预了呢?还不清楚。这年李隆基二十一岁,已到了稍微任事的年龄,对当时严峻的政治形势,不会什么都不知道。其父亲相王李旦在政变时,与相王府司马袁恕己同行,并动用了相王府兵马,说明已下了很大的决心,所以李隆基兄弟几个,便很有可能是参加了这一行动的。当然,李隆基在这次政变中,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所以史籍记载没有提到过。然而这场复唐的非常改变,对于这位风华正茂的皇族青年来说,肯定要在思想上留下很深的印记,促使他在政治上慢慢地成熟起来。这场事变不仅挽救了李唐王室的命运,在无形中也决定了李隆基生活与命运的历程。

五王政变胜利以后,唐中宗重新坐上皇帝的位置,立韦氏做皇后。公元 706年十月,唐王朝中央统治机构从东都返回长安。相王和隆基诸兄弟也随同到了京师,居住在老地方兴庆坊。这时,隆基已担任卫尉少卿,掌管宫门卫屯兵,所以有机会更加清楚地了解宫廷里的事。

中宗上台以后,武断地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并打出了中兴的旗号,想要复兴唐朝:把国号恢复为唐,社稷等都恢复旧名;下令各州仅留寺、观各一所,目的在于减轻百姓负担;各州百姓免一年租税,房州百姓免三年劳役;赏赐张柬之等有功之臣;释放宫女三千人;惩办二张党羽;惩罚酷吏;昭雪冤案;鼓励直言、荐贤。中宗的这些措施收到了一些功效,使得朝廷里的有识之士和天下百姓,都把复兴唐朝的希望,寄托在中宗身上。

李显即位后,立皇妃韦氏为皇后,韦后也想效法武则天,追赠父亲韦玄贞为上洛王,母崔氏为妃。中宗临朝,她也坐于殿上,想要听政事。李显登位不久,就暴露出目光短浅,心无远图的个性特征,他不仅不能彻底清除武氏势力,而且纵容韦皇后和女儿安乐公主滥用权力。韦后势力一大,立刻引起张柬之、桓彦范为代表的李唐正统集团的恐惧。左拾遗贾虚己上疏谏止,提出:观陛下之政,而先王后族,非所以广德美于天下也。且先朝赠后父太原王,殷鉴不远,防患于未然。贾虚己的进谏,中宗肯定不会采纳。

然而,更为严重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以韦后为首,逐渐形成了一个韦武集团。首先,武则天统治后期,掌权的是武氏集团。其首领是武则天,骨干是二张等人。中宗即位以后。二张等人死了,房融等人被惩罚,武则天病死。但武氏集团是不是就此解散了呢?不是。事实上这个集团的余党还大有人在,其中没有被抓到的重要分子就有上官婉儿、武三思等人。

上官婉儿的祖父上官仪和父亲上官庭芝都被武则天害死,她从小跟着母亲进入宫廷,所以聪明伶俐、能说会写、熟悉吏事,因此得到了武则天的欣赏,公元 698年以后,百宫表奏,大多数的事情让她参加处理。显然,这样的人,已经成为武氏集团的死党,不可以再用了,不杀也得罚。但是昏庸至极的中宗却特别信任她。首先作做婕妤,后来又进封昭容,叫她专门负责起草诏书,参预朝政,崔湜和她私通,她就让中宗拜崔湜做宰相。她又和武三思私通,搞得乌烟瘴气。

武三思和武懿宗、宗楚客、宗晋卿等人都是武氏集团的重要人物,二张被除以后,他们都逍遥法外,糊涂透顶的中宗不但不惩罚他们,反而认为他们是诛杀二张“有功之臣”,把这些丧家之犬保护下来了。后来,上官婉儿向韦后推荐武三思,并带他入宫。中宗居然叫武三思,和韦后掷双陆棋,自己在旁边当裁判员!有了这个便利条件,武三思就和韦后私通,他也就乘机参预政事。武氏集团的残余势力又嚣张起来了,除个别几个人受到惩罚外,其他大多数人摇身一变,又成了韦武集团的成员,他们不仅官运亨通,而且还掌握大权。

这就形成了一个韦武集团。这个集团的首领是韦后,骨干是武三思、上官婉儿等人。这个集团的成员,一半是武氏集团的余党,另一部分是韦后的亲信以及依靠她的贵族、官僚。这两部分人的结合就显得非常自然,他们的思想体系是一致的。至此韦武集团掌握了朝政大权,代替了武氏集团,中宗就是一个傀儡。

由于武三思勾结韦后,权倾人主,所以反对武氏的斗争又成为很显然的问题。太子重俊发兵诛杀武三思,标志着唐中宗时期宫廷内部矛盾的进一步加剧。

重俊是唐中宗的第三个儿子,是后宫所生,公元 706年七月被立为皇太子。重俊不一定是有政治抱负的人物,其官属大多是贵游子弟,蹴鞠猥戏,行为不好。武三思、武崇训和安乐公主等,因其非韦氏所生,常呼之为奴。或劝公主请废重俊为王,自封为皇太女,重俊不胜愤恨。可见,他们纯粹是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的争权夺利。但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太子由于个人地位受到威胁而产生的忿恨,却跟朝野反对武三思的政治潮流走到一起,所以也就较多地得到人们的同情和支持。

公元 707年七月初六,太子买通了左羽林大将军李多祚等,率领羽林兵三百人,攻进武三思、武崇训宅第,杀死了武氏父子。这么长时间以来,多少人想把武三思除掉,这次总算实现了。紧接着,太子率众斩关入宫。中宗、韦后和安乐公主等躲到玄武门楼上,命右羽林大将军刘景仁率兵在楼下保卫。大臣杨再思、宗楚客等统兵两千余人留守太极殿。不久,李多祚率众攻打玄武门,遭到了抵抗。中宗在楼上呼喊:“汝并是我爪牙,何故作逆?若能归顺,斩多祚等,和你一起享受荣华富贵。”果然有人倒戈,杀死了李多祚。太子见情形不好,就冲出禁宫,逃向终南山,最后也为人所杀。第二天,中宗引见供奉官,泪落如雨,说:“几不与卿等相见!”表达了极度害怕的心情。根据大臣宗楚客的提议,以太子头首祭奠武三思、崇训尸柩。八月,改玄武门为神武门,楼为制胜楼。九月,改元“景龙”。但愚昧的中宗并没有从突发的事变中引出必要的教训来。

太子政变后中宗和韦后许多大臣存有戒心,用外任方式加以提防,宣布以隆基兼潞州别驾,隆范兼陇州别驾,隆业兼陈州别驾。潞州曾经设置都督府,治所在今山西长治。隆基从京城到那里任别驾,实际上是贬职。当离开长安时,许多亲友来相送,尤其是同里居住的好友崔澄一直送到很远的地方才分手。“出潞州,宾友饯者止国门,而(崔)澄独从至华。”由此可见,隆基的潞州之行是引人瞩目的。

隆基走马上任、首先结交了“豪富”张。景龙初,张曾为铜鞮令,热情好客,喜欢打猎。这种交谊是建立在气味相投的基础上的,不见得有什么政治目的。然而,在地方豪强的心目中,李隆基俨然是一位“英姿”人物,得到了拥护。不久,有个“乐人”名叫赵元礼,来自山东,身边带有女儿,俊秀美丽,擅长唱歌跳舞。二十四岁的隆基看上了歌女,就在张宅第里相爱起来,还生了个儿子。唐代诸王溺于女色,临淄王李隆基也包括在内。在此之前,隆基已纳王氏和刘氏两妃。王氏后来为皇后,但一直没有生过儿子。刘氏生了儿子,名叫嗣直。至于歌女赵氏,后来就是赵丽妃,他的儿子取名嗣谦。应该说,隆基既以共同喜欢歌舞而相爱,也就不会因赵氏出身卑微而嫌弃。这还算是难得的。赵氏的父亲和哥哥后来也都擢为京职,开元初皆至大官。

除结交地方豪富外,李隆基还十分注意寻找心腹。他在长安时已有一个贴身侍从,名叫王毛仲,系高丽人,“出身本来很微贱”,但性识明悟,办事干练。就在这时,又添了个李宜德。李宜德本贱人,背主逃匿。此人出身虽然卑贱,但很有本领,赶捷善骑射,所以隆基不惜以重金把他赎了出来。后来,“玄宗还长安,以二人挟弓矢为翼。”毛仲和宜德,成为李隆基发动政变时的很重要的一个人物。从出身低微者中培养亲信,这是值得学习的一种手段。

景龙三年,李隆基接到返回长安的通知。十月二十五日,隆基从潞南二里的金桥,返回京师。据载,这里常有童谣说:“圣人执节度金桥。”童谣有无,谁也不知道。即便有,原本是跟李隆基无关的。但是,隆基此行,在他的一生中,甚至在唐朝历史上,都有意义重大。正如旧史所说:玄宗“定天位,因此行也。 ”公元 723年春,唐玄宗巡幸潞州,重游故地。“宴父老,曲赦大辟罪已下,给复五年,”别改这个旧宅为 ——飞龙宫,飞龙宫。又称“启圣宫”。这表明:李隆基登上龙位是从潞州起飞的,唐玄宗的帝业是从这里开始的。

隆基回到长安,也就罢免了潞州别驾职务。当时,他居住的兴庆坊已叫隆庆坊。坊南有一龙池。据“至景龙中,弥亘数顷深至数丈,常有云龙之谓,后因谓之龙池。”关于龙池的传说很多,有的望气者说:“常郁郁有帝王气。此口尤盛。 ”所谓“望气者言”,只是替唐玄宗制造舆论而已。公元 710年四月,中宗游幸隆庆池,结彩为楼,欢宴侍臣,“泛舟戏象以厌之。”胡三省注称:“时人以为玄宗受命之祥。”中宗的到来,主要是寻欢作乐,并顺便看望相王“五王宅”。是否故意窥测隆基诸兄弟的动态,那就很难肯定了。以象厌之,近于儿戏。如果确已发现隆基的图谋,完全可以下令追查。由此看来,没有把相王诸子看作最危险的力量,尚不了解“五王宅”里的秘密活动,这是中宗和韦后在政治上的失算。

李隆基在长安是在暗中准备政变的。他把重点放在北门禁军万骑上,这是老奸巨滑的表现。众所周知,远在唐太宗时,选拔官户及“蕃口”骁勇者,著虎文衣,跨豹文鞯,跟从游猎。于马前射禽兽,谓之“百骑”。武则天时,稍微增加为“千骑”,隶属于左右羽林禁军。公元 707年,又改称“万骑”。如果不拉拢这支禁卫力量,要想宫廷政变成功,是十分困难的。太子重俊失败原因之一,就是“千骑”王欢喜等倒戈。前车之覆,不能不引以为戒。所以,李隆基特别加强这方面的工作。“王数引万骑帅长及豪俊,赐饮食金帛,得其欢心。 ”这其中的意图,心腹王毛仲一清二楚,故“亦布诚结纳,王嘉之。”结果是成功的,万骑帅长葛福顺、陈玄礼、李仙凫等都被拉了过来。

隆基还广泛地结交各种有识之士,目的是组织亲党。例如朝邑尉刘幽求,早年曾向桓彦范、敬晖建议,借此机会杀武三思。桓、敬不听,后来反而被武氏诬构致死。史称“幽求风云玄感,川岳粹灵,学综九流,文穷三变”,对于这种人隆基是很看重的,与之潜谋。再例如尚衣奉御王崇晔,“倜傥任侠,轻财纵酒,长安少年皆从之游。”李隆基也慕名求见,并在聚会上见到了禁苑总监钟绍京、利仁府折冲麻嗣宗等,彼此“言及家国,深相款结。”可见,共同的政治态度把他们连在一起了。尤其是钟绍京,以善书法著名,诸宫殿门榜都是他的手笔。作为禁苑总监,对宫苑门廷十分了解。隆基与之友朋,显然是别有用心的。上面几个人,后来都是隆基发动政变的核心人物。

龙池跃龙龙已飞,龙德先天天不违。李隆基回长安的半年多,在私下里加紧策划政变,而这一切活动都是以隆庆坊“五王宅”为中心的。社会上不时地流传着龙池“龙气”的说法,或多或少反映了李隆基跃跃欲试的状况。但是,在中宗去世以前,隆基仅仅是在窥测方向,决不贸然地举兵。这方面正是吸取了重俊政变失败的教训,免得蒙受“上犯宸居”的恶名。

自太子重俊起兵以后,虽然武三思死了,但韦后和安乐公主专权,却愈演愈烈。公元 708年春。宫中传说皇后衣箱中有五色云出现。有人上书:“则天皇后未受命,天下歌《妩媚娘》,顺天皇后没有受命,天下歌《桑条韦》,盖天意以为顺天皇后宜为国母,主蚕桑之事。”这纯粹是谄佞者的附会。其实,早在“永徽年以后,人唱《桑条歌》云:桑条莴,女韦也乐。”这首民歌怎么会跟韦后有什么因缘呢?借此宣扬“天意”以韦后为“国母”,无意中助长了韦后擅权的气焰!安乐公主也没有从丈夫武崇训之死中引出必要的教训来。这时,又有了新丈夫,那就是武承嗣二儿子武延秀。此人有姿媚,会唱突厥歌。跳胡旋舞,早已跟公主勾搭上。当了驸马以后,他的恃恩放纵,跟武崇训比起来,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就连公主府属官也看出“延秀有不臣之心”,出谋划策说:“今天下苍生,犹以武氏为念,大周必可再兴。按谶书云‘黑衣神孙披衣裳’,驸马即神皇之孙也。”可见,延秀妄图篡唐,野心不小。

中宗只是一个傀儡,但是韦武集团仍然嫌他碍事,总想把他废掉。

公元 701年六月,散骑常侍马秦客凭着高明的医术,光禄少卿杨均凭着善于烹调,经常出入宫廷,与韦后私通,他俩怕事情暴露,遭到杀身之祸;安乐公主想叫韦后临朝参政,自己做皇太女,以后好当皇帝。所以,这四个人总想暗算中宗,偷偷地在饼里放了毒药,送给中宗吃。如此,昏君中宗就稀里胡涂地死了。

中宗死了以后,韦后马上隐瞒消息,不公布中宗的死讯,由自己总管朝政。她把宰相们都召入宫内,调集各府兵五万人守卫京城,命令自己的亲属和亲戚韦捷、韦灌、韦培、韦锜、韦播、高嵩分别统领。叫韦元巡察六街。命令薛思简率领五百士卒留守均州,防备谯王李重福。任命自己的亲信裴谈、张锡做宰相,留守东都。还任命亲信张嘉福、岑羲、崔湜作宰相。

太平公主和上官婉儿开始遗诏,立温王李重茂做皇太子,韦后管理政事,李旦参谋政事。韦温和宗楚客不赞同,结果李旦改任太子太师。

一切准备就绪后,韦后才宣布死讯,由她临朝摄政,韦温领导全国军队,李重茂即位,就是唐殇帝。宗楚客、武延秀、叶静能、司农卿赵履温和诸韦都劝韦后模效武则天做女皇帝,京城、皇宫和皇帝的卫戍部队、各中央机构皆被韦氏子弟掌握,韦武集团党羽都聚拢了来,内外勾结。宗楚客又秘密上书,引用图谶撒慌说韦氏应该革唐朝的命。此时,韦武集团杀谋害殇帝,但是又害怕李旦和太平公主,密谋决定先除掉他俩。

此时,韦武集团已经完成两步:所以,先是毒死中宗;接着,扶植一个年仅十五岁的年幼无知的小孩子做傀儡皇帝,作为过渡,由韦后临朝摄政,韦武集团掌握大权。这就仅剩下第三步了:由韦后自己当皇帝。韦武集团已经做好了走这一步的所有准备,他们已经掌握了京城、皇宫和皇帝的卫队,随时都可以发动政变。所以说,当时正处在关系到唐朝兴亡治乱的非常时刹。如果不消灭韦武集团,韦后就要夺权,唐朝就要灭亡,国家因此而混乱,百姓因此而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不仅社稷有倾覆的危险,而且李旦也有生命危险,因为韦武集团视他为做最大的政敌,韦后纂位的最大障碍,想要先拿他开刀。

这时,李隆基认为时机已到,立马派人与姑母太平公主联系,取得了她的赞同与支持。公主派自己的儿子卫尉卿薛崇简去当隆基的助手。李唐宗室的力量和太平公主的势力联合起来了。

当时临淄王的秘密行动,没有瞒过兵部侍郎崔日用。他原是韦武集团的党羽,与宗楚客关系特别密切。但中宗死后,他衡量当时的政治形势和双方的力量,知韦氏很难取得成功,便立刻脱离韦武集团投向李唐宗室。他将宗楚客等想要杀害相王李旦与太平公主的企图,密告与临淄王关系密切的宝昌寺僧普润,让他赶紧报告临淄王,并建议李隆基先下手为强,尽快起兵平乱。临淄王闻知后,立即与薛崇简、钟绍京、刘幽求、王崇晔、麻嗣宗商量对策,决定立马起兵,葛福顺、陈玄礼、李仙凫也参预密谋。

当然,其时形势是十分严峻的。韦后集团控制了朝廷大权,又掌握了禁军大部分兵力。临淄王与太平公主所直接控制的人马虽然不多,不过政治基础很好,李隆基身为李唐宗室正统,相王李旦的遭遇得到统治集团中多数人的同情,人心对李唐有利。临淄王的政变准备工作进行得较隐蔽,只能以出其不意来取胜。

计划已经确定,有人提醒李隆基,应当告诉父亲相王李旦。隆基果断地说:“我拯社稷之危,赴君父之急,事成福归于宗社,不成身死于忠孝,安可先请,忧怖大王乎!若请而从,是王与危事;请而不从,则吾计失矣。”后来证明李隆基这样做是十分正确的。他敢于一个人挑起举兵除逆的重任,充分显示了他的深谋大略和决断才能。

举兵方案只要各方协商,周密策划,所以才能顺利地执行。六月二十日,李隆基改穿平民衣服。在李宜德和道士冯处澄的陪同下,离开“五王宅”,外出与刘幽求、薛崇简、麻嗣宗等见面。近傍晚时分,隆基等约数十人自禁苑南潜入,聚集在苑总监钟绍京廨舍。

时间到了夜晚,万骑将领葛福顺、李仙凫也来到苑中廨舍,请求下令采取行动。约二鼓时分,满天繁星如雪,刘幽求认为是行动的时候了。葛福顺奉命返回羽林将士屯守的玄武门,在韦璇、韦播等于寝帐中斩,“羽林之士皆欣然听命”。接着,把韦璇等头首送到廨舍,隆基“取火视之”,证明没有错误。这样,玄武门羽林禁军差不多解决了。

据记载,“时轩辕星落于紫微中,王师虔及僧普润皆素晓玄象,于是启帝曰:大王今日应天顺人,诛锄凶慝,上象如此,亦何忧也。”于是,李隆基、刘幽求等数十人,以及钟绍京所率领的手执斧锯的丁匠二百余人,出禁苑南门,勒兵于玄武门外。同时,令葛福顺和李仙凫分别率领左、右万骑,攻打玄德门与白兽门。事先约定:斩关而入,只要会合于凌烟阁前,就发出信号,大声击鼓。三鼓时辰,隆基等听到噪声,就率众突然袭击玄武门。太极殿里守卫中宗灵柩的是南牙诸卫兵,他们虽被甲应战,但很快就溃败了。

在禁宫一片混乱的时候,韦后惊慌地奔入太极殿飞骑营,却被军士所杀。安乐公主“方览镜作眉,闻乱,走至右延明门,兵及,斩其首。”武延秀逃出肃章门,但也被兵士所杀。禁宫夜战最后还是取得了胜利。

第二天,也就是六月二十一日,关闭宫门及长安城门,分别派遣万骑收捕诸韦亲党,处死韦温、宗楚客等。诸韦向来门宗强盛,于京城南杜曲聚族而居。“崔日用将兵杜曲,诛诸韦略尽,绷子中婴孩亦捏杀之。诸杜滥及者非一。”针对这种滥杀现象,隆基和幽求等颁布大赦天下的命令,强调:“逆贼魁首已诛,自余支党一无所向。”京城内外才逐渐地安定下来。

李隆基之所以能够消灭韦武集团,最主要的原因是韦武集团倒行逆施,不得人心,致使天怒人怨,众叛亲离。其次,是因为韦武集团仅仅防备李旦和李重福,而对李隆基却没有丝毫戒备。因为韦武集团的疏忽,才使得李隆基秘密地做好了一切准备,然后出其不意,果敢出击,取得了斗争的胜利。

宫廷政变成功后,唐殇帝加封李隆基做平王、殿中监、宰相,掌握军用马,统率万骑。

李隆基和太平公主、刘幽求、宋王李成器商量,叫殇帝让位给李旦。当时殇帝还不知情,仍然端坐在皇帝宝座上。太平公主走上前说:“天下人心已经归向相王,这个地方不是你坐的!”说完,她把殇帝拉下了宝座。从此以后,李旦即位,李旦就是唐睿宗。

同类推荐
  • 周恩来养女孙维世

    周恩来养女孙维世

    本书作者收集各方资料,并亲访审判林彪、江青集团的特别法庭“首席审判员”王文正法官,通过“红色公主”孙维世的一生,重现了那段特殊的岁月。
  • 名旦:柳萍的艺术人生

    名旦:柳萍的艺术人生

    本书讲述了柳萍的成长经历,以及艺术生涯,包括有:“柳家有女初长成”、“闻道梅花圻晓风”、“花开时节漫凤城”、“满园春色关不住”等内容。
  • 景电之父:李培福

    景电之父:李培福

    以生动的故事、感人的细节再现了“李培福”这一历史人物,以传神的描写,塑造了“李老汉”这一文学典型。
  • 大汉王朝的三张脸谱:白脸汉高祖

    大汉王朝的三张脸谱:白脸汉高祖

    一本书带你读透西汉开国皇帝的御人成王之道,为你揭开老好人刘邦“白脸”真容下的创业真经。一将功成万骨枯。刘邦为了稳定大汉政权,终于露出了“白脸”的真容,手中的屠刀转向了曾为自己打下江山的功臣良将……作者以史籍为蓝本,以人性为内核,用娴熟流畅的笔法将大汉君王事讲得千回百转,有滋有味,刘邦的传奇尽在书中。他究竟是流氓,是无赖,是英雄,还是枭雄?千秋功过,任君评说。
  • 张爱玲·她从海上来

    张爱玲·她从海上来

    难以忘怀的旧上海,还有那让人沉醉的男女情爱是张爱玲带给我们的印象。本书将把张爱玲的人生细细解读,佳人不再,岁月依旧。
热门推荐
  • 异世之神说

    异世之神说

    这是一本回归本源,讲述魔法与斗气构成的世界里的故事;这是一部记录主角成神、灭神的俗套不无聊的故事;当然,这还是一本不能少有美眉的故事。
  • 猫咪也嚣张

    猫咪也嚣张

    在六界,她是魔尊之女,因身怀洪荒之力威胁到六界的平衡,被赶尽杀绝。魔尊爹爹豁出性命撕裂空间把她送到了远古时期,可天帝却没有这么简单的放过她,生生世世不能逃脱情劫的诅咒让她体无完肤。终有一日她要夺回本体,把自己受到的痛苦翻倍的还给那些曾伤害自己,伤害魔界的人。大家准备好陪她迎接接连不断的情劫了吗?准备好了就‘点击阅读’吧!!!(情节自拟,请勿模仿)
  • 无赖医道

    无赖医道

    “朗朗乾坤,本少玉树临风…………嗯?唔!”疑问从心生?什么东东?只觉耳旁一震,似万千大道在耳边聆音。“惧动矣,谓中也,可悲可叹啊!”轮回梵音,似道似灵声在耳畔回荡,似琴弦之音,遨游前世今生,一梦去,一梦回,似穿越时空,一梦百万年。“咦?”轻咦之声漂离一方净土,化千万之像,终不过一镜。“啊…………”惊恐吼音威震八方,透穿一切事物,直达九霄,镜流碎,白光奕。春秋落雁,花开花落,送君归西,一剑西来,断生绝,魂游冥。芸芸众生,神魔为始,无量为祖,云烟为帝,吾一生敛三大神术,却得不到真情!
  • 测试.D
  • 烟漠寒萧

    烟漠寒萧

    “喂,你站住!”国际机场内,两个人一前一后追跑着“嚷什么,我就不站住,你咬我啊!~”莫羽嫣俏皮的回过头对予潇晗吐了一下舌头,一转身正要跑...初次相遇的欢喜冤家到后来患难与共,生命或许就需要一个美好的开始和后来生死同甘的一辈子!
  • 彩云歸

    彩云歸

    李彦是一个不解风情的屌丝,是一个面热腹黑的无赖,是一个睚眦必报的小人,是一个不择手段的坏蛋。当然,说这话的,都是被他拒绝了的以及拒绝不了他的,和被他对付了的以及对付不了他的。
  • 无上英灵

    无上英灵

    新纪元年,有这么一群人,他们继承上古英灵,他们硬抗钢铁机甲,他们屠戮异种丧尸,他们是人类的希望。他们,被人们尊称为天醒者!李陵,一个承秉着双重英灵的少年,于学堂中强势崛起……
  • 无相演义

    无相演义

    有个书生要为天下人读书,粗布麻衣十年不出春秋楼;有个和尚想为天下人诵经,天下百万人就修百万座庙;有个傻瓜背负于千古骂名,只有一条狗愿意为他守墓。这个妖魔鬼神乱串的世界,到处是阴谋诡计颠沛流离;一个纨绔子弟突然跳出来要为天下人修道,走上一条从安公子到安先生的充满崎岖荆棘的路……
  • 林野奇禅师语录

    林野奇禅师语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佛说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佛说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