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与人的交往中,礼仪越周到越保险,运气也越好。
——卡莱尔(英国散文家、历史学家)
著名学者陈寅恪一直都保持着家庭的传统礼节,凡是去他家做客的人都无一例外地要遵守相关的礼节。以下是一位曾去陈教授家做客的学生的真实记录:
节日那天我去得比较早,进了客厅,看到陈先生已经坐在正面的大椅子上了,好像还有织锦一类的椅帔从靠背到坐垫垂下来,庄严肃穆,很有气派。已有两位先来的人站在房中正准备行礼。我去了之后,三人排成一行,向陈先生三鞠躬,陈先生既不还礼,也不说客气的阻挡话,陈师母也没有代先生谦让。直到行礼完成之后,陈师母才请大家在两侧坐下,寒暄几句,就端给每个人一小碗白糖糯米粥,中间有两三个小红枣,大家就用小调羹吃起来,陈师母要大家一定把红枣吃掉以示吉祥。我当时就感到这是中国传统的“师道尊严”的体现,既严肃又亲切。陈师母大概看出了我的新鲜感,解释说这是他家的老习惯。在我看来,这习惯确有自己的特色,和其他教授家显然不同。
陈先生的这种“礼制”一直坚持不渝,不受任何“潮流”干扰,其自由独立的精神也能从中看出来。据记载,他晚年在清华大学,仍坚持这种礼制。系主任刘节教授,逢年过节去看望老师,“不仅对陈先生十分的恭敬,而且正式行传统的叩头大礼,一丝不苟,旁若无人。”
点石成金
古人云:“仓廪实而知礼节。”礼节不仅仅是一种个人修养的表现,更是人际交往和社会规范的文明体现。因此,文明礼节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可少,在现实生活中,哪怕是对别人的一句“谢谢”,对他人的一个微笑,都能体现出我们的修养和内在的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