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命运的颠沛中,最容易看出一个人的气节。
—— 莎士比亚(英国剧作家、诗人)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对中国香港发动袭击,当时,陈寅恪正在香港大学任教。香港失陷时,大学停课,陈寅恪便闲居在家。日本军部知道他是知名学者,又懂日文,便对他格外优待,在其住处门口作一记号,禁止日军入内。粮食紧缺时,又派人送去两袋大米,但被陈寅恪拒之门外。后来陈寅恪的兄长陈衡恪就他拒绝接受日寇大米的事在诗中这样写道:“正气吞狂贼。”
1948年6月间,国民党政府的纸币像大江东下一样,时时刻刻在贬值,买一包纸烟就要几万块钱。教授的薪水月月在涨,但物价涨得更快,原来生活比较优越的教授们,此时也和广大人民一样难以生活下去,特别是家里人口多的,生活更为困难。国民党政府也知道人民的怨恨,于是便耍了一个手法,发了一种配购证,可以用较低的价格买到“美援的面粉”,也正是这个时候,美国政府积极扶助日本,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对中国人民发出诬蔑和侮辱的叫嚣。吴晗等人商量了一下,要揭穿国民党政府的阴谋,抗议美国政府的侮辱,并为此发表了一个公开声明:
“为反对美国政府的扶日政策,为抗议上海美国总领事卡宝德和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对中国人民的诬蔑和侮辱,为表示中国人民的尊严和气节,我们断然拒绝美国具有收买灵魂性质的一切施舍物资,无论是购买的或给予的。下列同仁同意拒绝购买美援平价面粉,一致退还购物证,特此声明。”
声明写好了,要征集签名,同往常一样,每人负责联系若干人,吴晗拿着稿子去找朱自清。当时,朱自清的胃病已很重了,只能吃很少的东西,多吃一点就要吐,而且面庞瘦削,说话声音低沉,他有许多孩子,日子过得比谁都艰难,但他一看完声明,便立刻毫不迟疑地签了名。
不仅如此,在1948年7月23日,清华大学工字厅举行的“知识分子今天的任务”
座谈会上,朱自清还说:“知识分子的道路有两条:一条是帮凶帮闲,向上爬的,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都有这种人;一条是向下的。知识分子是可上可下的,所以是一个阶层而不是一个阶级。要许多知识分子都丢开既得利益,是不容易的事。现在我们过群众生活还觉得过得并不是很好,这也不是理性上不愿意接受,理性是知道应该接受的,是习惯上改不过来。”
朱自清拒绝购买美援面粉。在6月18日的日记中,朱自清写道:“此事每月须损失600万法币,影响家中甚大,但余仍定签名,因余等既反美扶日,自应直接由己身做起。”在逝世前一天,他还告诉妻子:“有一件事得记住,我是在拒绝美援面粉的文件上签过名的!”
点石成金
气节,是个人修养的最高一级,也是最后的考验。陈寅恪、朱自清、吴晗等用“拒受救济粮”的实际行动经受住了这一考验,他们不畏强权、不因困窘的生活而低头折腰,坚决拒绝侵略者的“嗟来之食”,这种精神足以光耀千古。而对于普通人来说,坚守气节就是在平时能安贫乐道,坚守自己的岗位;在富贵荣华的诱惑之下能不动心志;在狂风暴雨袭击之下不惊惶失措,坚持原则和信念。